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洛阳诗韵

查询课程资源设计的详细结果

     洛阳诗韵       作者  叶文玲
                  杭州余杭    退休老师   葛  杰  编写
备课日期:2002/11/23下午
一、教学目标:
1、在独立阅读课文的同时,圈点课文表达洛阳博大精深文化底蕴的词语,体会本文诗意浓郁,韵味悠久的特点,作者对洛阳的悠悠的情思;
2、勾、圈点和评注文章构思上的独具匠心的结构特色;
3、圈点和评注本文采用的记叙、议论和抒情等等各种表达方式和比喻排比的修辞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4、体会和理解本文诗的韵味;
5、采用典型的材料体现洛阳作为文化名城的“况味”。
三、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1课时(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和第1部分课文内容)
一、导入课文谈话要点:
        洛阳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现为河南第二大城市。洛阳古,有“天下第一寺”白马寺;洛阳美,有“群芳之寇”的牡丹;洛阳绝,有1300多年的唐三彩;洛阳奇,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洛阳是一个充满诗韵的城市。
        《洛阳诗韵》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题目就有着特殊的含义——白居易在江南忆的第二首中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写出了对江南杭州的忆恋——借用此诗叶文玲老师写出了对洛阳思念。洛阳是历史的厚重的沉积和馈赠,是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古诗,韵味无穷。
二、让学生明白:本文是采用了先后果的逻辑顺序叙写的。先写对洛阳的笃诚的崇拜,后写洛阳的古、美、奇和绝——因。在此基础上,学生 独立阅读课文,做书间笔记,分析段落层次。
三、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作以下的点拨:
第一部分(1至5)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和笃诚的崇拜。
第二部分(6至15)写洛阳的四大特点——古、美、奇、绝。
四、品味课文的语言指导。
1、课文的第一段说:“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中写下这句话,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A、句中的“情思悠悠”中的“悠悠”二字说明了什么?(长久地思念)
B、“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对洛阳浓烈的感情。)
2、第一部分中有两个比喻句。找出来,说说它的含义。
第一句是(2节)“水自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沿途凝结一一颗颗明珠似的城市,洛阳是璀璨的一颗。”——这是暗语。“水是天上来的黄河,浩荡东去……”一语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诗《将进酒》,原句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昨回。”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洛阳是“璀璨的一颗明珠”,突出了它是黄河的文明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文明的代表。
第二句是(3节)“洛阳一似黄河激扬雄浑的音符,洛阳又像春之神,明媚动人的笑靥。”——这是明喻,写出了洛阳的雄浑和动人。
3、如何理解第3节中的“洛阳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洛阳有着灿烂的古代文明。因为洛阳曾经是东汉、魏、晋、随唐时代有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从洛阳发掘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的。
4、为什么洛阳有特殊的“况味”?——洛阳有悠久的灿烂文化遗产。“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5、第一部分总写了对洛阳的感受,抒发了作者对洛阳的偏爱之情。为什么作者对洛阳有着如此的偏爱和笃诚的崇拜?——概括地说,是因为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地说,因为洛阳它曾经是九朝古都,是全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历代人才辈出,在东汉时代就有过3万多太学生,作者对洛阳有着“特殊的机遇和亲缘”,洛阳有着“特殊的况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6、阅读4、5两段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A、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内容。(我对洛阳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
B、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这里指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是足可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C、是什么特殊的机遇和亲缘,使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陆机入洛,名噪才名。——30年前,我曾抄灵这一古句,慰勉当时发落邙山的兄长。)
D、“洛阳诗韵”这个题目有什么含义?(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的馈赠和沉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代表,有博大精深的美,审视洛阳的美,仿佛读一首优美的诗,韵味无穷。)
五、学生继续反复阅读第一部分课文,体会发上的知识点。并预习第二部分课文。
第2课时(指导阅读第二部分课文)
一、复习上一教时的要点。
二、阅读和品味第二部分课文的要点。
1、阅读第二部分课文,第二部分可以分几个层次,并概括这几些层次的大意。
第一层(6)  总写洛阳的古、美、奇、绝。
第二层(7、8)写洛阳的古。
第三层(9)   写洛阳的美。
第四层(10)  写洛阳的绝。
第五层(11至15)写洛阳的奇。
2、课文在写洛阳的古、美、绝、奇时,选用了哪些材料,为什么要选用这些材料?
古——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冠以‘天下第一’的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因为白马寺是中国佛教之源,名列全国第一。课文引用了史料加以佐证白马寺之古。)
美——群芳之冠的牡丹。现今,它是洛阳的市花,引笑传加以佐证看花人之多。令人信服。
绝——1300多年的唐三彩。最优美的马和骆驼已经成为人们馈赠亲友的佳品。(课文为什么说:“而今,唐三彩驼、马,已经带着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中地。”这个“走”字上面为什么加了引号?——理由有二个,一是它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给它们以生命和省活力;二是形象地写出了唐三彩赢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如果说,白马寺前的白马是“走”进不定期的瑰宝,那么这唐三彩驼、马便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瑰宝。)
奇——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龙门石窟的悠久历史和开凿技艺。(描写龙门石窟开凿时,作者用了哪些数字?有什么作用?——“现存在1352个石窟,785个龛,9.7万余尊造像,3680种题记。”作用是:用数字说明龙门石窟开凿工程之浩大和辉煌,说明它的开凿凝结着文化精华,具体,可感。
小结:这些材料,最具体地体现了洛阳这一古代文化名城的“况味”。
3、在写作本文的过程中,作者将全部情感倾注于对洛阳的古代文化的赞美之中。请回答下面所指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①域外海内的“文明盛事”。(洛阳的牡丹花会)
②举世罕见的艺术瑰宝。(随代的三彩骆驼)
③“凝结着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的艺术瑰宝。(浩大辉煌的龙门石窟。)
④以上的这些材料,都说明了:洛阳文化的悠久、灿烂。是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代表。
三、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的第三、四、五题。做在书上。
第3课时(复习上两课时的内容,指导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练习)
一、复习上几课时的内容。
二、指导写作方法的分析和归纳。
1、采用横向思路,围绕一个中心,分别叙写几件事。
E、围绕的一个中心是:通过抒发对洛阳的热爱、赞美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
F、文章描述的几件事是:用白马寺表现洛阳的古;用牡丹表现洛阳的美;用唐三彩表现洛阳的绝;用龙门石窟表现洛阳的奇。
2、综合运用记叙、抒情、议论等等表达方式写人的感受。抒情在先,然后通过记叙提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记叙中有议论。
A、找出记叙和抒情的段落:第一部分1至5段是抒情;第二部分6至15段是记叙。
    B、作者在描述中,对洛阳的古、美、奇、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围绕了怎么样的一个中心?(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围绕赞美洛阳这个中心。)
3、格调清新,文字优美,引用古诗文,表现洛阳特点的中心句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A、古诗文有——陆机入洛,噪起才名。愿借明驼千里足。(引用名句,使文章增添诗的韵味,能体现出洛阳的文化味道,说明是历史厚重的馈赠和沉积。)
B、对洛阳赞美的排比句(略)(作用 :使表现形象生动,句式整齐,尤如读一首诗,与全文的格调浑然一体。)
三、小结课文:

[1] [2]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程资源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洛阳诗韵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雷雨
    石缝间的生命
    《〈家〉的序和跋》教案
    23公输(语文版)
    方山子传
    滕王阁序
    《后赤壁赋》教案
    《雨霖铃》教案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之精彩结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7课…
    《雪》教学案例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6课…
    我的老师
    黔之驴
    黛玉之死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
    高三议论文写作
    《闺塾》
    《闺塾》
    白马篇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5课…
    《樵夫,别砍那棵树》
    《寻觅春天的踪迹》教学设计
    《你是你的船长》教案
    《细柳营》教学设计
    永久的悔
    《永远新生》
    再塑生命
    化石吟
    赵普
    繁星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三单…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5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性…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7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8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9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0课…
    为你打开一扇门
    晨昏诺日朗
    《家》的序和跋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写作《…
    《有的人》教学设计方案
    5、古代寓言二则
    四、“诺曼底”号遇难记
    寓言四则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放下你的鞭子
    《海燕》教案
    核舟记
    四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作文指导:“台…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教学反思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1课…
    21.细柳营(语文版)
    另辟蹊径以读代讲——《有的人》教学…
    《陆文学自传》教案
    实施新课标初一作文辅导教学案例之一…
    《小巷深处》教学设计
    《犟龟》
    《骆驼寻宝记》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愚公移山》
    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之精彩开头:“比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走进纽约》说课教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列夫·托尔斯泰
    《赤壁赋》第一段教学实录
    《美猴王》教学设计
    山市
    咏雪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寻找时传祥》教案
    《沁园春·雪》

    外国诗两首
    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读《堂吉诃德》
    幽径悲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2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1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3课…
    《祭十二郎文》教案
    《渔家傲》教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16课  化石吟
    22. 古代神话三则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28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单…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单…
    美丽的西双版纳
    烛之武退秦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四课…
    周庄水韵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三课…
    茶馆
    过秦论之武林秘史版
    笑(高士其)
    动物游戏之谜
    高三作文复习指导之排比造势
    《赤壁赋》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一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6课…
    阿里山纪行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五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口语交…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综合性…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六课…
    樵夫,别砍那棵树
    1、背影
    你是你的船长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4课…
    羚羊木雕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七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二课…
    《社戏》教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案
    《泰坦尼克号》教学设计
    <<一个都不能少》公开课教案
    木兰诗
    《口技》教学设计
    《散步》教案
    《散步》教案
    巴东三峡
    《花季·雨季》(节选)教学设计
    《迢迢牵牛星》
    《天上的街市》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细柳营(教案二则)
    《项链》(教案)
    插上想象翅膀,体验生活之美——“激…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海燕(第2课时)
    林黛玉进贾府
    一段最古的长城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童趣》教学设计
    泥哨
    七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音乐就在你心中
    城市的文化与文物
    十首足矣
    伟人细胞
    沁园春雪
    《马说》教学设计
    赵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背影
    永久的悔
    铁骑兵
    18、桥梁远景图
    《雷电颂》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珍珠鸟》教案设计
    伟大的悲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原创)
    我的空中楼阁
    《论美》
    舞蹈?悟道!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八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九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十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1课…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集第12课…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
    藤野先生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