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是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包括:态度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初中阶段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期,也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
2、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按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3、态度与品德的异同 同:实质和结构 异:范围与内化程度
4、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0岁以前儿童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道德。 柯尔伯格:两难故事法,分前习俗(惩罚服从、相对功利)、习俗(寻求认可、遵守法规)和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柯尔伯格认为大多9岁以下的儿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后习俗在20岁以后 ②基本特征: 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初中动荡(初二)、高中趋向成熟 ③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从众和服从)→认同(模仿)→内化 ④影响态度与品德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模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⑤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的常用有效方法: 有效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适当的奖励与惩罚
第十一章 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生命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发挥个人身心潜能及作为社会的一员积极的社会功能。
2、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焦虑、抑郁、恐怖、强迫、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3、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预防心理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 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4、心理评估: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评估的参考架构:健康和疾病模式
5、标准化成就测验
6、评估性会谈:倾听、鼓励、询问、澄清、面质、反映(教师将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的会谈技术)
7、其他方法: ①观察法: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 轶事记录(教师对学生观察后,及时对观察到的重要事实,以叙述性文字所做的简明记录) ②自述法:日记、周记、作文、自传、内心独白
8、心理辅导:学校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学校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学会调适和寻求发展。
9、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①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尊重与理解学生、学生主体性、个别化对待、整体性发展原则。 ②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处罚、自我控制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作用: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指引学生学习。
2、教学目标分: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3大领域。
3、行为目标的陈述具备:具体目标、产生条件、行为标准。 心理与行为结合的目标分:一般教学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
4、加涅指出组织教学过程9大事项: 教学事项、唤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 适时给予反馈、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5、教学方法:讲解、演示、指导、实验、参观法,练习、游戏
6、教学媒体: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7、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策略: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指导下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①启发式教学,通过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发现有关概念或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检验假设→引起结论 ②情境教学:在应用知识的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③合作学习: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各自尽力、社会互动、团体历程
8、个别化教学:创始人普莱西,贡献者是斯金纳。 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点,交互性、即时反馈、生动形象的手段呈现信息、自定步调。 ①诊断学生的初始学业水平或不足 ②提供教师与学生或机器与学生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③引入有序的和结构化的教学材料
9、掌握学习布卢姆:认为只要给够时间和适当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第十三 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效率,取决于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3大要素。
2、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教师的领导风格、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
3、群体动力的表现: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课堂气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群体凝聚力:是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通过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责任感、荣誉感,成员间的友谊感和志趣等来说明。群体凝聚力对课堂管理功能的实现有重要影响。群体凝聚力常成为衡量一个班级集体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帮助学生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形成认同感;引导学生情感上加 入群体;赞许与鼓励学生表现的符合群体规范的行为,使其固化而有力量感 ②课堂气氛有积极、消极和对抗的3种类型。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集权、放任和民主)、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教师期望通过接受、反馈、输入、输出4种途径影响课堂气氛 课堂内的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4、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分教师促成、集体促成、任务促成、自我促成4种纪律。 课堂结构分:课堂情境结构和课堂教学结构。
5、问题行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分扰乱性问题行为和心理问题行为。 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适当惩罚消极的课堂行为,但不可挖苦、体罚、剥夺学习权利 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6、群体对个体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活动难易程度、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他评价的意识和注意的干扰。 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的是勒温。
7、行为矫正术是以条件反射原理为基础,它强调外部行为的改变。而心理辅导则强调通过改变认知信念价值观来改变行为。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有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教学方法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教学评价包括:确定评估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及作出决定等步骤。
2、分类:教学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技能3个方面 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分,形成性和总结性 从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分,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功能分,配置性与诊断性评价 从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分,正式与非正式评价
3、标准化成就测验:由专家或学者所编制的适用于大规模范围内评定个体学业成就水平的测验。有客观性、计划性(标准化测验比大部分的课堂测验所需时间和经费)、可比性。
4、教师自编测验:有主观和客观题 有效自编测验特征:信度、效度、区分度
5、非测验的评价: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第十五章 教师心理
1、专家型与新教师的比较: ①课时计划差异:专家型教师的计划灵活、简洁,以学生为中心且有预见性 ②课堂教学过程:吸引注意力、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检查、策略 ③课后评价差异:专家型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情况,很少谈及课堂管理问题
2、教师成长:关注生存、关注情境(成绩)、关注学生
3、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观摩与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开展微格教学 进行专门训练 反思教学经验
4、教师的期望效应:是罗森塔尔研究发现的,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波斯纳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①②③④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