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声同志写的这本《梁湘传奇》,真实而简明地记述了梁湘的经历和生平,适应了关心我国改革开放的读者们的需求,也为改革开放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宝贵的信息。 梁湘是广东省开平县人,生于上个世纪初10年代。不到19岁,他就离开家乡,奔赴延安。 我参加“一二·九”运动后,1936年大学毕业,曾南下广州开展青年工作。1938年我再次到广州,在中共广东省委工作。当时梁湘同志在广州负责地下党组织的秘密联络工作,但是那时我们没有见过面。后来我到了延安。在延安我与梁湘第一次见面,我们还曾经在一个党支部过组织生活。 他离开延安后北战南征,出生入死,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直至南下,在广东省和广州市担任领导。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揭开帷幕,全国建立四个经济特区,一场大胆的探索开始了。闻颦鼓而思将帅,梁湘被派到深圳工作,乃广东省第一书记任仲夷和省长刘田夫力荐,得到中央批准的。他们两位领导感到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梁湘,北战南征,解放后兢兢业业,先后在辽宁、广州从事经济建设三十多年,积累了丰富经济工作经验,为人正直、廉洁、负责、敢干。果然他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率领干部和群众,为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子,在这荒芜的小镇艰苦奋斗,惨淡经营,很快就以“深圳速度”和“一夜城”的神话著称中国,驰名于世界。 深圳不仅处于开放前沿,也是改革的试验地。 梁湘来到这里的短短几年,在搞“七平一通”和大量招商引资,开展“三来一补”的同时,采取“以市场调节为主”的先行一步模式,连创多个“全国第一”;如建筑工程的招标投标;取消购物票证和粮票;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开放;实行劳动合同制和结构工资制;引进外资银行和建立地方金融机构;筹措股份制和证券市场;精简政府机构和建立行业协会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现在看,这些多已通行全国;而当时策划和实施,要有很大的胆和识才行。正是解放了生产力,深圳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改善跃居全国之首,人均GDP和人均收入很早突破了小康和初步现代化的指标,在全国起到了领军作用。但是,新生事物往往不容易为某些人所接受,在赞扬声中,也有质疑和抨击,直到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肯定其经验成功,才取得全民共识。 离开延安后,我们各奔东西,一直没有再见面。直至他主持深圳工作后,我们才多次见面。 1982年梁湘在弟弟梁文森陪同下,趁来京开会之际,到我家登门造访,专门向我征询有关特区建设和开放改革的大计。以后我去深圳又同他面谈,深入探索过。深感梁湘同志富有创新、敢闯的“开荒牛”精神。由于他的市场经济的观念在当时就已非常明确,从而在他的领导下,使深圳高速发展,业绩辉煌。 在成立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省时,梁湘又负重担。他续有新的开拓,如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吸取一个青年干部廖逊提出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口号,作为建设海南的指导思想,并在洋浦试行“土地批租”。后者,又遭到过责难,最后得到了推广。遗憾的是他未能毕其功,而在一场风波后,受到不公正的处理。之后,他郁郁不欢,患重病在家。我曾经在他养病期间,去寓所探望他,听他倾诉,了解到他抱恨终生。 历史是人民写的。梁湘不幸去世,光泽未减。最近,国内外一些报刊连续发表关于梁湘的事迹和思想。人们来到深圳这座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大城市,看到深圳的变化及有关怀念梁湘的文章,有的同志提出“重评梁湘”,可见公道自在人心。
“非愤青” 天伦 外孙女非非是老“玩”童的观赏“小动物” 劳作 每日工作12小时,练就“一指禅”敲字神功 今年91岁的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84岁开始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现在又打算当“博客”。90岁前已出版75本书,去年又出版著作五部,于光远说,自己不过百岁生日,要出百本著作。
“该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觉。不告一段落,他就不肯离开电脑。”“开始只有外孙女非非叫姥爷吃饭还叫得动,现在外孙女也叫不动了。”问起于光远先生的日常起居,于夫人孟苏和女儿小东指责于老的不是,“固执、不听话、老大难”,言辞间却满是怜惜与爱意。 于老笑呵呵地坐在一边听着,毫不反驳。“是这样吗于老?”听力有些下降的于老,调出去年12月10日他写给《大家》的第20封贺年信让记者看:“关于我的身体,这一年遇到了一点情况:11月我住了三个星期的医院,从诊断的病名来看,是有点吓人的——急性脑梗塞。不过我的实际感觉并不那么严重。在医院里还能够同来探视我的朋友打听消息,聊聊天,谈谈工作;有的时候,就在笔记本电脑上打几个字。在医院的时间里休息得比较好,体重也增加了。这场病下来,身体状况比起从前总是稍微差些,好在还不太影响思维。这一年我在外地的时间比往年少,4月初去了一趟四川,在成都及其周围的都江堰、广汉的三星堆、红沙村逗留,5月中下旬则在广东。”
于老1999年84岁开始使用电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外,于老基本都在电脑旁工作12个小时,他一边比划着,一边告诉记者,他敲字是“一指禅”。 坐在轮椅上,坐在电脑前,于老全神贯注地写着、学着、玩着。记者问,“一坐十几个小时,于老眼睛受得了吗?”女儿小东说,上了年纪,眼睛也就不那么敏感了。她讲起父亲84岁时和电脑的亲密接触:“起先他动作极慢”。有一次,他终于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了“于光远笨蛋也乎?”高兴得像个孩子,居然忘了存盘,辛辛苦苦的成果又转眼消失。
“人之初,性本玩”。于老把玩看做是“人的根本需要”,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过得幸福,因此在生活中就要有一部分时间去从事轻松的、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活动,这种活动——“玩”——的效果,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快乐源泉。 于光远主张,人不仅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活到老玩到老。谈起玩的话题,感觉专业无比。本来嘛,连《玩具大纲》都出自他老人家之手。 于夫人告诉记者,有玩具没玩具,于老都能“玩”得颇有创意。有次出差,早上醒来怕影响夫人,他就躺在床上玩起谜语拆字解字,比如:奏变春——偷天换日;慢变曼——心不在焉;波变破——水落石出……这样的谜语拆字已积累很多了。 “听说您自称‘大玩学家’,除了玩电脑,还玩什么?”于先生笑盈盈地回答:“反正不是玩刀、玩枪、玩命呗。哈哈哈。” 喜欢新鲜时尚的东西,于老得意地跟记者说,自己有三个手机,坏了一个,还有小灵通,可小灵通的卡不能兼容,还有商务通、笔记本电脑、助听器。于夫人告诉记者,于老嫌自己的手机不能拍照,于是有一天跟司机去医院,顺便逛了手机店,特地给自己更新换代了能拍照的新手机。
老伴孟苏女士上世纪50年代在捷克留学主修精密机械。她与于老相知相爱,携手走过了风风雨雨几十年。于老的秘书胡冀燕告诉记者,有次于老外出,刚好赶上夫人过生日,于是就给妻子发了封电报祝贺。 女儿小东出生后,于光远开始为她记日记。可惜“文革”开始时,这部《小东日记》被抄走并就此失传了。1995年5月,小东的女儿非非降生了。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天起,于光远又开始了他新的事业——观察记录小外孙女。 当“非非日记”记了厚厚一大本时,出版社将它出版了,名字叫《非非——我的观赏小动物》。有趣的是,出版社以为非非是于老在写宠物呢,所以书的分类竟被放入动物类图书中了。 本报记者 赵李红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