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光远和苏星主编的那半本《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在一九六一年出版以后,影响很大。于光远到医院看病,医生一看到病历本上的名字是于光远,就立刻说:“我们读过你的《政治经济学》,后半本什么时候出版呀?”但是后半本,即社会主义部分却迟迟没有写出来。光远从来不愿意利用别人的已有成果拼凑成书,他希望在自己有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才撰写后半本《政治经济学》。为了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于光远热衷于找一些人在他身边,同他一起讨论,一起研究。他曾发起“周四座谈会”,联系实际讨论经济方面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地点就在沙滩中宣部大院里的教育楼。可以说,对于社会主义经济,他探索了一辈子,讨论了一辈子,撰写了一辈子!然而在“文革”中,于光远却成为经济学界被批判的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一。
4通达和稳重
于光远平时不管机关党的工作,但是政治运动来了,作为处长,他也不能不过问。
一九五五年,反胡风运动中,全国各机关都清理内部的暗藏反革命。我们科学处一位同志的弟弟在另外一个机关工作,被怀疑是暗藏的反革命。那个机关决定对其弟弟隔离审查,同时要求我们机关配合,叫这位同志在其弟弟隔离审查期间不得去看望。
有一天,那个机关向我们反映:这位同志去看过弟弟,要我们了解一下情况。于是,我和罗劲柏受党支部的指派,向这位同志盘问。不料这位同志竟谎说是到医院看病去了,没有去看弟弟;在我们一再追问下,才承认自己只是顺便去看了看弟弟,没有说什么。我们认为这位同志“不老实”,并把这个问题向光远作了报告。光远却轻描淡写地说:“关心自己的弟弟,去看望一下,这是人之常情。我看算不了什么问题,不必抓住不放。”这番话,使我们脑子开了窍,转变了思路和态度,不再把这件事当作什么问题。
肃反运动中还发生过一件事。外单位有人揭发说:有一个很大的反革命集团,其人员分藏在好多个机关,包括中宣部科学处。当时由一个大的机关主持这一大案的调查,凡有该集团成员的单位都派人去协助工作。于光远把我派去了,他向我交待说:“你去,就是听一听。”主持调查的机关对于追查这个集团的劲头很大,但是我听来听去,不过是一群在敌伪占领时期的大、中学生,他们苦闷,他们求友,他们也萌发着青春时期的爱情,经常结伴到西山去游玩。他们之中有人向往延安,甚至去过延安;有人向往重庆,甚至去过重庆……如此而已,算不上什么反革命活动,说不上什么反动集团。这样,在我们科学处,就始终没有把怀疑某人是反动集团成员的事提出来,更没有要求本人作交待。
三年前,这位同志去世了。在于光远发起的追思会上,我才第一次把这件事情说了出来。此前,科学处的同事们根本就不知道有这么一回事。
肃反中的这两件事,使我深感于光远的通达和稳重。正是他的这种通达和稳重,使科学处的这两位同志都受到了保护。 整风反右中的科学处
一九五七年整风光远派我们下去听意见,即到科学院和大学去听意见,这样就产生了中宣部《宣教动态》登载的傅鹰的那两次发言,引起毛泽东注意的那两篇批示。主要由于这两篇批示,傅鹰受到了保护,没有被划为右派。可惜中宣部的这个反映和毛泽东的两次直接讲到傅鹰的批示,没有能够在实践中起到保护知识分子的作用。
中宣部并不管科学院的反右,中宣部内部的反右主要也是机关党委干部负责,当然行政负责人也不能不管。
科学处划了三个右派,一位学物理的大学生.一位学哲学的大学生,一位学工程的中专生。可能迫于当时的形势和于光远本人的困难处境,他没有能够像过去那样保护这三位年轻人。
我没有想到,当时提倡鸣放就是为了“钓鱼”,我的确参加过一次为了“钓鱼”的鸣放会。大约一九五七年的五月下旬,上面已经决定反右,但没有往下部署,说是“光阴一刻值千金”,赶紧让那些右派言论放出来好反击。于是,中宣部机关在六月五日召开了一次鸣放会,主题是“等级和特权”,这是当时社会上也是机关里的热门话题。部领导同志都没有参加,由一位被交了底的中层干部主持,参加的都是年轻干部。我和罗劲柏商量作一个联合发言,由我在会上讲。我们无非是讲要注意干群生活差别呀.批评现行工资制度呀,要研究巴黎公社原则和按劳分配原则呀……会上的所有发言当即被整理成大字报公布,后来还编人中宣部机关的一本《言论集》。因为有这么一个编印本,我才得以保存了一份发言稿。现在重看,意见很天真、充满书生气,建议不切实际,要说是观点错.恐怕主要还是“左”的错误。没有料到,这个发言转眼竟成为反右中的一个问题。反右时最大的案子是“章罗联盟”,我和罗劲柏的联合发言.在中宣部也被人们戏称为“龚罗联盟”。
于光远和钱
于光远是中宣部里最有钱的人,也是最不在乎钱的人。
他每个月都请科学处办公室的一位服务员给他在上海的母亲寄钱,他母亲每次都在回信中说明收到了多少钱。回信中所说的钱数总是少于他所寄出的钱数,原来是被那位服务员偷偷克扣了。然而于光远却马马虎虎.竟从来没有觉察。
这位服务员是个小偷,而且是个惯偷,偷过很多人的钱。一次作案时,他被抓获了,并被起诉到法院。他供认说,偷于光远的钱最多。法院开庭审理此案,通知于光远作为证人出庭。可是于光远在回答法官的询问时,却一问三不知,说不清楚他的钱是什么时候怎么被偷的.更说不清楚被偷了多少钱。他那幅狼狈无奈的窘态,惹得法庭上下哄堂大笑。于光远的这一轶事,在中宣部里很长时间都被传为笑谈。(这里,顺便坦白交待一下,在法庭上,那个服务员还供认:曾在龚育之挂在办公室的上衣口袋里偷过钱。而在此之前我也毫无察觉。)
于光远之所以有钱,是因为他稿费多。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各地都学习他编写的《政治常识读本》和《经济建设常识读本》,印量极大。后来,他和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是当时全国唯一的一部政治经济学读本,印量也极大。他的稿费当然就特别多:稿费怎么用?那个时候时兴的方式是交党费。于光远用稿费交了很多党费,但也没有全部交,他留下一部分,以便自己来支配。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比如,资助一些公益事业。中国人民大学的剪报公司,也就是今天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最早就是于光远出钱办起来的。中宣部机关幼儿园、中宣部建游泳池,他都是资助人之一。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