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Y >> yu >> 于光远 >> 正文

 

[组图]于光远(Yu Guangyuan)

 

  1995年,于光远又提出了著名的“三个30年”观点。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可分为“三个30年”。第一个30年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8年新中国成立前夕,这是从思想发动经过三次革命战争取得全国胜利的30年;第二个30年是从1949年全国解放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我们取得政权后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曲折前进的30年,在这30年后期,我们觉悟到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开始了又一新的伟大革命;从 1979年起,中国进入第三个30年,在这个30年末,即2008年,中国经济改革可以基本完成,并建立一个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于光远:在百科全书中崛起回目录

  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革命家于光远在老年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时,满怀感触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件小事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可以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实这件事真是小到不能再小了。简直不能说是"事",可以说只是一个细节。但小事不小,正是这些生活中时时碰到的细节,是机会也是成长的最好养料:它像开掘的泉眼,导致一生滔滔不绝的源泉;又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点一滴每时每刻潜入意识直至灵魂,铸成从量变到腾飞的辉煌.......

  凛然正气 言教身传

  于光远本名郁钟正,于1915年7月5日生于上海。父亲郁祁培出生于商业世家。时值康有为创办"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父亲受新思想影响,不肯听家里安排学商,吵着要进洋学堂,后在姑妈的帮助下如愿以偿,这无疑为于光远的成长铺下了坚实的基石。父亲思想开放,人格正直,以自己的正直与骨气影响着儿子。母亲蒋文英在常州洋学堂读了一年书。这位成绩优秀的姑娘,并不因为中止学业而停止学习,自读了不少书,会背《唐诗》,《古文观止》等。像所有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一样,她懂得怎样养育儿子。暑假时她带他到苏州外婆家,外婆家的地、花木还有养着的乌龟、表哥的蟋蟀,给了他童年的乐趣与知识。她还经常给儿子讲自己小时逃难的故事,因为是切身经历,讲得有情有景,于光远很爱听。母亲还讲英雄故事教育儿子要勇敢,不怕苦。故事中忧国爱民的精髓也一点点地培养了他的正义感与爱国情操。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十岁的于光远,跟着老师上街参加了抗议帝国主义杀害我国工人、抵制日货、声援工人罢工的游行,并为工人募捐。这是他第一次参加革命活动。继而他一步步走向革命,于1937年入党,象鱼入水一样融入社会,成为党的社会活动家。

  平等相处  点化成金

  于光远的父母从不打骂孩子,与他们平等相处。一次,于光远往幼稚园桌下一钻站起来时不小心将饭桌打翻。他很害怕,躲到了一间黑屋里。母亲找到了他,没有责怪他。面对母亲慈爱理解的眼神,他既感受到温情又满怀自责。从此他意识到碰到事情不能回避。

  1921 年于光远入上海江苏省立第二师范附小读小学。次年,父亲在三舅的婚礼间歇给儿子念了二回《三国演义》。父亲念得很吸引人,比课本单调的识字教育有趣味多了。父亲告诉他好好读书,这些故事都在书上。于光远回家立即找出了《三国演义》。有些字不识,但不影响他连猜带想地看完。这一看不可收,看完小说看弹词戏曲遂成书迷。好看的书看完了,不好看的书也看: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还有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写的《天演论》等。到了非看书不可的地步,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得懂的看,看不懂的也看。一句二句中看出点意思,就非常高兴。后来他谈到那时读书的体会:"正像《五柳先生传》中写的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有特别的体会。"这些书全读完,他就读起父亲上江南制造局兵工专科学校时用的课本,触及了数学、几何、三角、物理这些科学知识。这在当时的得益是:小学最后一学期他随父亲赴京。在北京插班需要考试。妈妈怕他进不了北京的学校,考毕急问老师收不收?老师说:"收!他的数学好极了!"

  父亲书柜那小半柜书,成了他小学时代的知识宝库,使他走上终生受用的自学道路;同时使他开始抵制学校对他实行的某些约束。阅读父亲书柜的书,他认为这件小事对他知识的长进、能力的提高和某些思想倾向和性格形成,产生极大影响对他成长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后来反复讲起这件对他一生中影响最大的事时说:“我受到这件小事的影响,不仅仅是直接的东西,即从我父亲藏书中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还获得一些融入我性格中的东西,那就是:在求知上,不怕一下子看不懂书上写的,甚至越是难懂的语言,只要看得出话里有深刻道理我就越想钻深钻透。甚至超出求知范围,扩展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父亲赋闲在家时,经济困难使他总想做点事赚一点钱,补贴家用。父亲试着做墨水,在玫瑰花中提取香精,用硝酸洗照相馆没用的胶卷提取金属银。这些尝试虽都没有成功,却培养了跟着父亲一起做的于光远的思考与动手能力。使他对制作产品有了浓厚的兴趣。上学时经过作坊,有时竟看得上课都迟到了。譬如看豆腐作坊,看他们水磨浸涨的黄豆,一面磨一面不断加水,然后将浆水放到大锅里煮,看一张张揭豆腐皮,看用石膏水点豆腐。这些好奇使他成为一个知识广泛的人,对后来的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

  大鹏展翅  志在云天

  于光远在上海大同大学学习时,对自然科学、哲学产生浓厚兴趣,开始用英文看原著。

  1931年伯父亲家办了个化学工业社生产牙膏,但牙膏没放几个月就干得挤不出来,找他解决问题。他到东方图书馆查看化工手册,建议加甘油,解决了问题。这样一来他与东方图书馆结缘,成了那里的常客。同时家族认为他十五岁就能解决问题前途无量。这给了他更多的信心,有了更高的愿望:想研究学问,使自己成为一个像牛顿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一样的大物理学家或大哲学家。由此他要转学清华,他相信这所有名的高等学府会使他进步得更快。父母虽然认为到清华读书经济成问题,况且现在儿子的家教收益也解决了家庭的不少困难,因此抱着一种无奈的理解尊重态度。而长期开放自由的教育使于光远对许多事情都有自己主张,并在行动上喜欢自己作主,对别人怎么看不太理会。于是他向清华提出转学要求。著名的物理学家吴有训考他后录取了他。这时他才想到家里的经济和自己的求学费用。他循广告申请兴业银行董事长王伯元设立的奖学金。得到四百元,拿了一百多元赴京,二百多元留下补贴家用。果然清华成了他辉煌人生的起点。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于光远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组图]于光远(Yu Guangyuan)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于光远: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
    于光远:寿自“玩”中来
    面对21世纪世界历史大调整十问于光远
    于光远:经济学家的“玩耍精神“
    胡耀邦“戏赠”于光远
    于光远:我觉得华国锋实在太胆小怯弱
    拜见于光远
    钱学森舌战于光远:人体特异功能可不
    于光远:活着就要自己寻找快乐
    于光远佛眼通—通晓科学
    经济学家于光远曾为邓小平起草讲稿
    于光远:点名批评汪东兴
    于光远:鲜为人知的方舟子相中刘菊花动
    我了解的作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的于
    于光远:1978年为何要点名批评汪东兴
    于光远的晚年生活
    悼念于光远,缅怀大时代
    于光远10余年写作留下2千个铅笔头 86
    于光远:毛泽东对发动文革的观点至死
    于光远简历
    于光远:我和伪科学的“恩恩怨怨”
    于光远:经济学中国化的重要开拓者
    于光远:谈休闲
    于光远:我也要赶时髦
    于光远:初识陈伯达
    于光远参与邓小平著名讲话的起草
    于光远谈“吃”
    于光远:我亲历的历史大转折
    于光远:86岁上网 90岁想当博客
    于光远:中国思想界长青树
    于光远爆江青的几件猛料
    龚育之绝笔忆于光远:稳重通达 保护同
    于光远:我所知道的江青
    于光远先生的一件小事
    纪念于光远,把握改革大时代的脉搏
    于光远:一部打开的“百科全书”
    于光远简历
    经济学家于光远逝世 稿费多曾是中宣部
    经济学家于光远去世 曾与胡耀邦同起草
    于光远简介
    于光远简介
    于光远耄耋之年不老人
    于光远: 要重视“教育的教育”
    幕僚时局 经济苍生
    于光远:现在这样的好老师多不多
    于光远揭“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
    数码“玩”童于光远
    麻将要申遗日本想抢先 于光远:相信世
    于光远的编年故事
    读《于光远和钱》有感
    于光远: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出台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