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后又施金为置棺椁始未。1965年在舍利塔地宫中发现苏轼题名刻石,长83厘米,宽62厘米,厚13厘米,正书小宋,22行,书法极为工整,是苏轼书迹中难得的精品。现存长清县博物馆。
其三是为灵岩寺聘请住持长老的《齐州请确长老疏》,当是熙宁十年(1077)苏轼过济南,齐州知州李常挽留盘桓月余之时,代李常所作。见《东坡文集》卷六十二,全文为:
盖闻为一大事因缘,优昙时现;传吾正法眼藏,达么西来。直指心源,不立文字。悟道虽由于自得,投机必赖于明师。齐有灵岩,世称王刹。 先圣启封之国,乃至人建化之方。图志具存,丛林为盛。久虚法席,学者何依。旁采舆言,宁臣有请。特降睿旨,慎择主僧。询于众中,无如师者。宜念传衣之嘱,敬仰佛恩;勿忘利物之心,上资圣化。不烦固避,以称宠休。谨疏。
其四是贬居黄州时,写给泰山书院学生、时已致仕的祖择之的书信《与无择老师》,见《东坡文集》卷六十一,内容为谈论书法:
吾师要写大字,特为饮酒数杯,只用寻常小笔作二额,八字者可入石,六字可上碑,两旁刻年月日及官位姓名,字小不称大伽蓝。示及大笔,皆市人用者,不足使也。惠及奇菽 ,感服之至。
其五是评论泰山书院学生杜默诗作的《评杜默诗》,见《东坡文集》卷六十八。文为:
石介作《三豪诗》,略云:“曼卿豪于诗,永叔豪子文,杜默字师雄者豪于歌也”。永叔亦赠默云:“赠之三豪篇,而我滥一名”。默之歌,少见于世,初不知之。后闻其篇,云:“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皆此等语,甚矣介无识也。永叔不欲嘲笑之者,此公恶争名,且为介讳也。吾观杜默豪气,正是京东学院饮私酒食瘅无牛肉饱后所发也。作诗狂怪,至卢仝、马异极矣,若更求奇,便作杜默。
在深得诗中三昧的苏轼看来,杜默的“豪气”不过是情绪偏激的腐儒学究而已。但是把自己幼时偶像石介也无辜株连,一棍子打死,则说明苏轼的情绪也相当偏激。
三
苏轼与泰山的关系起自苏辙。苏辙(1039-1112),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颖滨遗老,谥文定。十九岁与兄同中进士。嘉祐六年(1061)又同举制科。英宗治平二年(1065)出任大名府推官。熙宁三年(1070)春陈州知州张方平辟为教授,熙宁六年改齐州掌书记,十年还京,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张方平的签书判官。元丰二年(1079)苏轼“乌台诗案”发,苏辙上书朝廷,“乞纳在身官以赎兄轼”(《为兄轼下狱上书》),贬筠州(今江西高安)监盐酒税。元丰七年(1084)才移官绩溪(今安徽绩溪)县令,这是他进士及第二十七年来第一次任地方长官。
苏辙在元祐年间仕途却很顺畅。神宗逝后,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即召苏辙还朝任校书郎,尚未返京即擢为右司谏,次年擢起居郎,中书舍人,后迁户部侍郎,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短短六七年间,已由县令跃居副相。
元祐八年(1093)九月,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起用新党。苏辙“岁经三黜”,即绍圣元年(1094)三月落职汝州(今河南临汝),六月降官知袁州(今江西宜春),九月又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绍圣四年(1097)又远谪化州(今广东化县)别驾,雷州(今广东海康境)安置,第二年移居循州(今广东龙川)。直至哲宗崩,微宗立,他才遇赦北归,寓居许昌颖水之滨,杜门谢客,过了整整十二年孤独闲居的生活,所谓“府县嫌吾旧党人,乡邻畏我昔黄门。终年闭户已三岁,九日无人共一樽”(《九日独酌三首》)。政和二年(1112)病逝,享年七十四岁。
苏辙自“少以文字为乐,涵咏其间,至以忘老”(《栾城后集引》)。一生著述丰富,文集手自编定。有《栾城集》五十卷,《栾城后集》二十四卷,《栾城三集》十卷。另外有学术专著《诗集传》、《春秋集解》、《古史》、《老子解》等。
四
苏辙于熙宁六年(1073)冬到济南任齐州掌书记,熙宁十年春返京。熙宁八年春得暇,南下泰山。此行出济南城进入南山,游长清四禅寺,至灵岩,到泰山,历时十天。行前有友人、太常寺太祝韩弼等作诗相送,苏辙亦次韵唱和,是为《次韵韩宗弼太祝送游泰山》:
羡君官局最优游,笑我区区学问囚。今日登临成独往,终年勤苦粗相酬。
春深绿野初开绣,云解青山半脱裘。
回首红尘读书处,煮茶留客小亭幽。
此行一路南下,作有《游泰山四首》。其一为《初入南山》:
自我来济南,经年未尝出。
不知西城外,有路通石壁。
初行涧谷浅,渐过峰峦积。
翠屏互舒卷,耕耨随驱侧。
云木散山阿,逆旅时百室。
兹人谓川路,此意属行客。
久游自多念,忽误向所历。
嘉陵万壑底,栈道百回屈。
崖巘递峥嵘,征夫时出没。
行李虽云艰,幽邃亦已剧。
坐缘斗升米,被此尘土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