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作诗,博采众长,继承了楚辞以来包括古乐府、梁代宫体、唐代某些著名诗人的优良传统,着意创新,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风。即“用新奇的语言、浓艳的辞彩,丰富的想象,隐晦的讽谕来反映唐代社会某些侧面的浪漫主义手法突出的新诗风(杨其群《李贺研究论集》)。”也有人认为,李贺诗刻意雕琢,晦涩难懂。部分诗作消极低沉,流露出逃避现实,耽好幻想的宿命色彩。笔者认为,李贺诗雕琢字句、讽谕隐晦,既为韬晦,更为艺术审美需要,别具特色;李贺身世坎坷,英年早逝,在诗作中流露出部分悲观情绪和厌世思想,正是哀叹自身病树早衰的现实主义反映,诚不为怪。在李贺的短暂生涯中,遗留二百余首诗作除了讽世、游历、征戎、宫学内容外,大部分诗作表现出了热爱自然、歌咏家乡、怀恋故土的浓厚乡土主义色彩。在他的早、中期诗作中,昌谷、南山、南园、北园等地名多次出现,无论写景抑或抒情,诗风清新洗炼,浪漫主义情怀跃然纸上,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唐代的东都洛阳是皇亲国戚、文人学士汇集的地方,当时,在洛阳通往京城长安的车马大道上,设置了许多交通驿站,三乡驿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站点。由于东距洛阳只有六十公里,李贺从十六岁起,即时常往来于昌谷、洛阳之间,所到之处,触景遇物,随意抒情,留下了许多有关洛阳旧事和昌谷附近山川风物的诗章记录。现摘录如下:“南山削秀蓝玉合,小雨归去飞凉云。”“东方风来满眼春,花城柳暗愁杀人。”“真珠小娘下青廓,洛苑香风飞棹棹。”“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遗海水”。“行处春风随马尾,柳花偏打内家香”。“旗亭下马解秋衣,请贳宜阳一壶酒”。“强行到东舍,解马投旧邻”。“洛阳吹别风,龙门起断烟。”……
李贺身后,一千多年过去了。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当年的唐都洛阳已洗却铅华,焕发新姿。而一度引起学者争议的昌谷、南山、南园、北园等地究竟在宜阳三乡何处,至今尚无定论。
现代有学者考证,唐代的昌谷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旅游景点。李贺的《昌谷诗》为我们描绘出这样一幅景观。连昌河和洛水在东南汇集,奔流入黄,远处女儿山若隐若现。一条从西京长安通往东都洛阳的交通驿道经过这里,附近的三乡驿站每天迎来送往,人声鼎沸,车马不断。北面汉山之上光武庙巍然耸立,西邻的竹阁寺古柏苍然。通往洛河的纤陌小道栽满了榆桑,河岸边的桃树倒映水面。南园的稻禾生机盎然,北园的竹林隔开了一个喧嚣世界。这样一个优美迷人的地方,吸引着西京的皇帝大臣,东都的学士文人纷至沓来。武后、玄宗在这里下马,韩愈、杜牧、白居易、刘禹锡游历此地。刘禹锡在《三乡驿楼伏ji玄宗望女儿山诗小臣裴然有感》中吟到:“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仙心从此在瑶池,三清八景相追随。天上忽乘白云去,世间空有秋风词。”
刘禹锡诗中提到的三清八景,昌谷占有其中之三。有被称为“唐宫烟水”的连昌谷,有被称为“汉山古刹”的汉光武庙,有被称为“女几化石”的女几山。刘诗还提到,唐玄宗当年来到宜阳,在三乡驿站下马后,遥望云雾缭绕中的女几仙山,神思遐飞,触景生情,回去后创作了闻名古今中外的“霓裳羽衣曲。”正是昌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人文景观孕育了李贺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同时,也使人们由诗及人,由人及物,抚今追昔,记住了李贺故里唐时的繁华一世和宜阳人文的源源流长。
岁月流逝,繁华散尽,当年的福昌故道已深埋于黄土之下,大唐消失了。远处的女几山青黛依旧,而昌谷的李贺故居已无迹可寻。北宋诗人张耒在《春游昌谷访李长吉故居》中叹道:“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自此以后,宋、元、明清无数名人学者研究李贺,寻根溯源,从四面八方赶赴宜阳,找寻李贺故里,虽无明确答案,却给宜阳人文凭添了许多佳话。
[注释]
①雁门太守行:乐府相和歌瑟调三十八曲之一。 ②这句以黑云压城好象将要摧毁的形象,表现形势紧急。 ③这句说,太阳照射在将士鱼鳞般的铠甲上,光芒耀眼。 ④角:古代军中的号角。角声满天,是描写战斗的激烈。 ⑤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象胭脂一样红。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壤凝结成紫色。 ⑥半卷红旗:红旗不能充分展开,描写急行军的样子。易水:在今河北省易县。 ⑦这句说天冷霜重,鼓皮受潮,响声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