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撒爱的天使 □雷 达 林巧稚的名字曾经家喻户晓,这一半来自于她作为妇产科医生职业精神的代表者,一半来自她晚年较为尊贵的社会地位,但总的说来,在那战乱和政治运动频仍的年代里,她并不依恃外在力量,却保持住了一个清正美好的学术知识分子的形象。然而,人们知道最多的还是她的医德和医术,至于她的西式教育背景,她作为基督教文化的信奉者,还有她的终身未婚等等,背后究竟有何样意味,她的情感生活和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过去是不可能深入涉及的。现在,有一部传记性小说,或者叫做纪实小说,重新叙述了林巧稚的一生,这就是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鹭江出版社2006年出版)。在此书之前,并非没有林巧稚的传记,但大多跳不出“人民的好医生”的框架,此书的独特在于,它的作者越过已知的事实,腾出笔墨,着力发掘林巧稚的价值观,道德情操,终极关怀,还原她身上绕系的文化精神。在写法上,不再满足于把感人的事迹连缀和罗列,而是借助小说的形式优势展现林巧稚的精神成长史、她对人生的选择和命运的结局,大力展开必要的想像和抒情。于是,经过新的开掘,好像一个新的林巧稚站到了我们面前。作为潜在追求,作者把重点放到了发现林巧稚的当下意义上。这正是它比之一般传记高出一筹的地方。 要写好林巧稚的人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她是众所周知的实实在在的人物。纪实小说的适当虚构和合理想像必须尊重史实,符合历史情境,而林巧稚的人生经历实在没有多少传奇色彩,她的生活简单甚至单调,她的后半生几乎没有走出过协和大院,她是在纯粹的医学领域里显现出她的高尚品质和人道精神的。这就要求作者具有深邃的目光和较高的写作技巧,善于在平淡中发掘生活的韵味,善于表现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考验。知识分子也许可以坚忍不拔地攻克科学难题,但不一定能在变幻莫测的政治风浪面前渡过难关。作者的笔,重在透视心灵的真实和灵魂的状态。 作品是从1948年的年底开始叙述的,这时的中国面临着改朝换代的大变局,这一时段对林巧稚的人生道路同样至关重要。这时的北平,战云密布,兵荒马乱,谣言四起,人心惶惶,对林巧稚所在的协和医院的具有西方背景的知识分子们来说,大都面临去与留的抉择。有办法的人在纷纷出走。论走的机会,林巧稚比别人更多,她早年留过学的美国和英国的医学机构一直在向她发出邀请,傅作义的夫人还送过她一张难得的机票。然而,面对家人的召唤,朋友的恳求,她平静得出奇,一副无动于衷甚至木然的表情,表示哪里也不去,就留在协和。道理很简单,她说她离不开病人,只想为同胞做点事,人类要繁衍,就需要医生。她说她过去没怕过日本人、国民党,现在也没必要怕共产党。她说过的最平淡却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我是医生。”从这里我们不难读出一种宝贵的独立精神。在她看来,生命是高于一切的,妇女的健康、人类的繁衍和迎接新生命的使命是上帝的事业,而她是属于上帝的,所以她不能走。 这使我们想起,她是因为母亲和亲友惨死于妇科疾病而深受刺激,继而立志学医并选择了妇产科的。也会想到,为什么在失去安东尼主任指点的情势下,为了救一濒死的产妇,她毅然自决,做了平生第一例切除手术;为什么当她发现一个正常孕妇被不负责任地诊断为子宫肌瘤即将切除子宫时,会激愤地喊出“这是一个人,怎么能这样对待一个人”的声音。我们还会想到,当文革中造反派假革命之名,阻挠林巧稚为一农妇做切除腹腔巨大肿瘤手术时,她说,你们考虑的是革命,我考虑的是病人,难道革命与人民是对立的吗?正是生命高于一切、重生轻物和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使她天然地超脱了尘忧俗虑,与四周汹涌的欲望和争斗保持了距离。我们也可以说,在几十年极其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林巧稚能够自全并维护自己人格的独立和完整,与此密切有关。 作者的笔触是平实的,冷静的,深沉的,一点也没有想拔高人物。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的林巧稚认为,有爱就有一切,爱上帝,爱别人,爱自己。她一生都在施爱,不论是治病救人,还是钱财的分配。最让人感动的,是她看病从来不分贫富、贵贱、党派、阶级,上至主席夫人、高干子女,下至农妇、罪犯,在解除病痛上一视同仁。她说:“在我心里,大家都是一样的。”文革中她救治一个受惊吓的女人,并为之作证,不怕构陷,敢于担当。这里显示的是一种有爱无类的思想。希伯来原创文化中的爱就是有爱无类的,要人去爱所有人,无论富人还是穷人,无论邻人还是路人,无论亲人还是仇人,无论是长相漂亮的还是麻风病患者。这种爱是一个命令,是一种信念,是不容质疑、不容回避的。过去常讲林巧稚的精神是“协和精神”。依我看,协和精神里,既有儒家的仁者爱人,人道主义的救死扶伤,也不排除希伯来文化的博爱,这些后来都与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融会了。既然公平、诚信、友爱、和平是和谐社会构成的重要元素,我们就应该广泛汲取全人类最有价值的精神资源。 为了写出一个活生生的林巧稚,作者能够深入其内心世界和情感生活,笔墨放得开,包括不回避她终身未婚的事实。小说中,鼓浪屿波光云影之中的美少女阿眯(林的小名),她的好奇,爱提问,天真无邪,青春勃发,写得十分抒情。追求者李宏业的穿插,无疑增加了人性的波动和世俗的烟火气息。就是这样一个健全美丽的女性,甘愿牺牲自己的幸福,平静如水地过圣女一般的独居生活,这究竟为什么?作品写到,林巧稚是因看到一个下身糜烂妓女的死亡全过程而起独身之念的,“性,男人,婚姻,都让她感到难以言状的厌恶”。作者当然也写到其它原因。 但在我看来,一是出于爱与献身,二是出于叛逆与反抗——她的独身确有反抗旧中国男权文化和夫权主义的成分,虽未必可取。事实上,林巧稚不但是中国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同时也为争取妇女解放奋斗了一生。像她这种怀抱宗教苦行精神的人在今天自然罕见了。她的爱甚至包含窗前那棵老桦树,他们常常对视交流,她的遗嘱中写明留出5000元给这棵老树作养护。林巧稚是轻轻呼喊着“拿产钳来,快!”而告别人世的。这是多么令人肃然的场面!这不是一首伟大的生命之歌吗?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生活轨迹 □何镇邦 赖妙宽的长篇传记小说《天堂没有路标》写的是著名妇产科专家林巧稚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的生活轨迹和人生历程。作品中充满诗意和温暖人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林巧稚之所以能够成为众口皆碑的著名妇产科专家,同她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者有着密切的关联。 她年轻时选择医生作为她的终生职业,尤其是选择了妇产科,同她的同学妮娜的母亲死于难产有关。在妮娜的母亲因难产而挣扎于死亡边缘时,“林巧稚却趁乱到门口偷看了一眼,这一眼在她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以后成为她学医的重要原因,并伴随在她求医和从医的生涯中。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她的眼前都会出现妮娜母亲的样子。”从这个与妇产科医生结缘的契机看来,为广大妇女解除痛苦,拯救妇女们的生命,这一人道主义的目标贯穿林巧稚行医的始终,也贯穿她生命的始终。 解放军在北平附近围城的时候,有一个家在东直门外农村的产妇走出医院,林巧稚派两个人想方设法冒着纷飞的战火到东直门外去寻找这位产妇,虽然没有找到这位从医院走失的产妇,却展开了一段关于林巧稚与穷苦百姓关系的描写:“她来这里接生,基本上都是无偿服务,都是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地说,东堂子胡同的林大夫心肠好,医术高明,肯帮助穷苦人家,有事可以去找她。没有钱上医院的人家遇到难产了,实在没办法,抱着侥幸的心理去找,她总是有求必应。知道病家拿不出钱来买药,她还要随身带点常用的止血、消炎药用上;实在太穷的病人,她还会留下一些钱,让病家给产妇买点吃的……”这些看似平常的描写,却深入揭示了一位人道主义者的胸怀。 1965年4月,林巧稚随中国医学科学院组织的巡回医疗队,来到湖南湘阴县农村巡回医疗,来到洞庭湖边一个叫关公潭的地方为农民治病。4个月中,她看了数千个门诊,治疗1800多个病人,尤其是为一些身患子宫肿瘤的妇女做了手术。在做手术的妇女中,有一个叫水秀的姑娘,没有结婚肚子却那么大,连死的念头都有,被林大夫救治后下决心向林大夫学医,林巧稚也倾尽心血把她培养成为妇科医生。在关公潭4个月的巡回医疗,使林巧稚获得了“神仙奶奶”的美誉,也使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提升。“众生在受难,我岂能安乐?”一种悲悯之心使她决心为民众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情。应该说,在洞庭湖畔关公潭4个月的巡回医疗生涯,使林巧稚的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一次集中的表现,使她的精神境界更高了。至此,作为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林巧稚的形象塑造也大致完成了。 和作为人道主义者相对应的是作品中描写了林巧稚严谨的科学精神。医学是以人体作为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医生一定要具有严谨的科学精神,绝不能拿人的生命当儿戏。作品中有一些细节描写让人难以忘却,例如抵制有关病案化浆的决定,坚持手术前医生用来擦手的白毛巾只用一次的规定,这些协和医院长久形成的院规,是其医疗质量的保证。林巧稚不顾一切挺身而出维护院规,同她对病人的人文关怀精神相映衬,令人倍加敬重。 总之,在《天堂没有路标》中,女作家赖妙宽精心创造的林巧稚形象,既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的一面镜子,也是广大知识分子的楷模。我们将永远怀念林巧稚,也将永远记住妙宽的这部精心写就的作品。 一个圣洁的心灵世界 □贺绍俊 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是小说吗?我在阅读时带着这样的惶惑。她分明以小说家的笔法给我们营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场景,塑造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但我知道这肯定不是小说,因为赖妙宽确定性地在向我们讲述一位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这位历史人物并没有离我们太远,她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林巧稚。有时候我们走进位居首都王府井大街附近的协和医院,仿佛还能感受到她的音容笑貌在眼前晃动。因为从那些忙忙碌碌的、带着认真神情的白衣天使的身上,我们多多少少还能看到林巧稚的影子。 林巧稚在医学院毕业后,就选择了妇产科,半个多世纪的岁月她都是在产房里度过的,她亲手将五万多个新的生命接到人间,而她自己终身未嫁,尽管她没有自己的儿女,人们却尊称她为“万婴之母”。林巧稚是一位平凡的伟人,或者说是一位非凡的普通人。她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她一点一滴地将爱传递给人们。我们了解林巧稚一生时,也许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冲动,但那一点一滴的爱却像绵绵春雨浸润着万物生灵。赖妙宽显然非常懂得这一点,所以她用一种平缓的叙述来写林巧稚的一生,她力图把握住林巧稚的“一点一滴”,深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于是在这部《天堂没有路标》里,呈现给我们的是像小说一般的一个又一个生动的细节,毫无疑问,这些细节多半出自作为作家赖妙宽的想像,然而正是通过这种想像,赖妙宽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圣洁的心灵世界。 像林巧稚这样一位不追逐名利、只知默默奉献爱心的医生,我们要想真正了解她,就必须进入到她的心灵世界。于是赖妙宽就采取了小说叙述的方式,她以一个小说家的想像力去恢复历史的细节。这些细节正是湿润我们内心的雨点。比方说赖妙宽想像着林巧稚做了一个梦,她梦见自己结婚了,一会儿穿着婚纱来到教堂里,一会儿又穿着红花绸裤褂坐进轿子里,她眼前站着亲人,以及她看过的病人,突然她急得大叫:“拿产钳来!拿产钳来!”这样的想像我们宁肯相信是真实的,因为这吻合林巧稚心灵世界的逻辑。林巧稚终身未嫁并非她要坚持独身主义,而是缘于她决心把一生都献给天底下的母亲。1983年4月22日是林巧稚逝世的一天。据当时守候在她身边的人说,林巧稚在昏睡中喊着“拿产钳来!拿产钳来!”。可以想见,林巧稚的心中始终装着她护理的产妇,她的一双手始终都在迎接着新生命的降临。也许多少次林巧稚都在梦中呼喊着拿产钳来。因此像这样的细节尽管出自赖妙宽的想像,我们读来却感觉到它再真实不过了。至于新中国成立所带来的社会巨变,赖妙宽用了较大的篇幅来展现林巧稚的精神转变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则是一系列的生活细节。包括她与北京市长的交往。她到北京市长家里做客,目睹市长与自己的顽皮女儿嬉戏的情景,心里会想,共产党人也是人,像这样能享受天伦之乐的人,才能带领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哪!我相信,即使林巧稚在彭真家中看到的不是市长钻进床底下与女儿嬉戏而是看到了别的什么,她心里也一定会有类似的想法。因为这有她的日记作证。当她接待了一位特殊的病人——总理的夫人邓颖超之后,她在日记中写道:“她们的外表和精神与普通人不一样,但身体是一样的,所以她们也来看病。”赖妙宽的细节叙述像汩汩溪流在平原上蜿蜒流过,这更符合林巧稚的精神品格。林巧稚的爱像溪流一样,看似细弱,却川流不息,其实比那些政治威权更有力量。 曾有严厉的评论家认为,报告文学绝对不能用小说的笔法写作,他们因此将想像排斥在报告文学门外。事实上,想像对于报告文学来说同样重要,不过报告文学中的想像不会像小说中的想像那样天马行空,而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内展开想像。在《天堂没有路标》这部报告文学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想像,作者很难充分地将林巧稚那圣洁的心灵世界展现在我们眼前。更重要的是,赖妙宽的想像是建立在对林巧稚的充分理解和景仰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她是怀着一颗虔诚之心来展开自己的想像的。只有虔诚,才会让作家的叙述变得诚实。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就是这样一部诚实而又朴实、细致而又精致的作品。 柔如涓流 纯似童稚 □曾镇南 读了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我沉浸在温馨静默的爱的波流里。对“脆弱而有尊严的人的生命”的敬畏,对帮助了成千成万的孩子来到世间、毕生坚守在生命之门给母婴以有力的呵护的林巧稚大夫的挚爱,盈满了我的内心。在赖妙宽的巧妙导引下,我得以涉入林巧稚柔如涓流的心河,看到她纯似童稚的本心。我觉得,赖妙宽的这本不同寻常、笔触精细入微的新书,为林巧稚竖起了一座我们从未经见的朴素匀净、玲珑剔透的精神丰碑,也为人物传记小说的创作开了新生面。 跟一般坊间常见的人物历史传记不同,《天堂没有路标》并不以尽陈传主那些标记其一生经历和业绩的外部纷纭事状为能事。作者在搜寻、采访、研读了大量林巧稚生平资料的基础上,展现其柔曼清顺的艺术想像力和时见电光石火的敏悟力,由外而内、按迹循踪、寻幽发秘,探索和绘状了林巧稚极其独特的个性与心灵历程。天堂没有路标,灵府却有秘钥。赖妙宽就是找到了开启林巧稚心扉秘钥的高手。 林巧稚是一个出生在厦门鼓浪屿的海的女儿。她心灵手巧,夙有慧根,以独特的方式考上美国人办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接受了美式的近乎严酷的现代医学教育,终于成了宅心仁厚、医术高超的妇产科大夫。她对待病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平等相待,博爱为怀。过去她被称为“送子观音”、“上帝的助手”,后来又被称为人民的好大夫、“三八红旗手”,还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她毕生为妇婴医疗保健事业操劳,自己却终身未婚。她认真践履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宗旨,同时又是一个以上帝的声音为生活指南的虔诚的基督徒。她是那样面带微笑朴素平凡的人,但也是内心澹定、自守廉锷、不随俗流的狷介者。人们敬她、爱她、追怀她,却又对她的一生有几分好奇,有些微惋惜。这样一个人,她的血肉之躯、灵魂之光和生命本真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她的心路历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赖妙宽的这部堪称林巧稚心灵传记的书,娓娓道来,细细说出,使人信服,让人感叹唏嘘。 林巧稚是协和医学院的优秀毕业生,是“文海奖学金”的惟一获得者。以她的学术造诣,她可以有许多别的选择,可她为什么选择终身做一个妇产科大夫?作者没有满足一般地说“她有爱心”这样的回答,而是从幽僻处找到了她作出这一选择的隐秘原因。母亲和嫂嫂因宫颈癌而死的隐痛,妮娜母亲因生育后血崩而死的可怕场面,童稚时听闻、接触到成人性事时留下的负面刺激,这一切都坦率地、历历如见地和盘托出。生育的神圣和欢欣是和性联系在一起的,是和磨难、血污相伴的,这一切无须回避也不能回避。把这一最本质、最自然也最严酷、最难堪的一面拎出来,切下去,这才能得到促使林巧稚作出这种职业选择的最隐秘、最真实的心理原因。对于林巧稚来说,崇高的、最能为人类的福祉服务的终身职业选择,除了出于淑世救人的完美道德追求,还出于某些纯粹属于个人生命记忆的震惊童心的印象。赖妙宽以坦然的态度、缜密的沉思,把读者引入这一条蔓草遮蔽的心理小径,收到的艺术效果是很好的。 对林巧稚终身未婚的理由,对人们因为敬重她、心疼她而不好意思直接触及的问题,赖妙宽则采取了开放的、直面传主一生真实感情生活的态度,予以了非常充分、非常合理且引人入胜的描绘。她不但描写了平淡得几乎无事的林巧稚与同学陈易修的微含情意的终身友谊,而且也把在林巧稚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单相思地恋着她的李宏业的几次大胆追求却阴差阳错、失之交臂的行动,扩大织入了小说的艺术结构之中。这既增加了小说情节的悬疑性和曲折性,也丰富了林巧稚感情世界的线条和色彩。最令人赞叹的是,作者还以似要越轨却又敛抑的笔致,描写了林巧稚与她的学生黄丽苹的一段有微响而无动作又无结果的同性情愫。作者对这一段渗入师生情谊中的微妙情愫,写得那样真切、细腻,却又那样洁净、纤尘不染。这真是涉性涉俗却又写得脱俗的高妙之笔,殊为难得。 穿过历史 走向天堂 □陈晓明 2006年,赖妙宽的《天堂没有路标》由鹭江出版社出版,在文学圈迅速得到好评。小说虽然写了一个带有一定政治背景的人物,但却写得有血有肉,生动刻画了林巧稚这个非同凡响的女性形象,写出她真切的个性特征和独特的心路历程,那可能真的是通往天堂的一段路程。 赖妙宽在小说方面已经积累起相当丰富的经验,尽管她并没有名声大噪,但她的作品的写实功夫却是相当扎实的,文笔洗练,叙述的节奏感控制得很好。这些在《天堂没有路标》这部书中也体现相当充分。这既是一部纪实性的人物传记作品,也可以当成一部纪实性小说来读。可以看出,在这部作品中林巧稚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相当成功,赖妙宽把林巧稚放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头、北平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包围的历史时刻开始叙述,由此把林巧稚推到历史的旋涡中心,看她面对历史巨大变革所做出的选择和反应。 实际上,这部作品在描写林巧稚的性格和心理时,并不是把她与历史情境结合在一起来写,而是让二者有一种距离,而这种距离才显出林巧稚与众不同之处。迄今为止,所有的人物,或者说所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中作为成功的形象或胜利的英雄来塑造的人物,都是与历史构成互动关系,他们投身于历史潮流,从历史的能量中汲取力量,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但林巧稚不是,她的特征在于她与大历史始终保持着距离。她始终在历史之外,始终保持自身的纯粹性,保持着朝天堂道路执拗的行走。正如书名所说,天堂没有路标,也许曾经有路标,但被历史拆除了;也许本来就没有路标,只要人凭着自己信念,凭着善与人性固有的良知,就能走向天堂——天堂的路标就在自己心里。 作品一开始就抓住林巧稚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她作为一名女性、一个献身于医学事业并且有自己信仰的女性对历史的态度,这种态度贯穿了作品始终。面对巨大的历史变动,她始终以不变应万变,面对不同的病人患者,她一视同仁。对于她来说,外部社会的运动、冲突、矛盾,并不能进入她内心,她内心保持的是纯洁的信仰、奉献医学的精神和治病救人的职业操守。作品写出了林巧稚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在中国社会大变动年代的精神、内心信念和独特的生存方式。 这部作品倾注不少笔墨描写林巧稚的职业道德,她对患者的平等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这在今天医院存在道德危机,以及人道主义精神被消费主义欲望遮蔽的时候,这部书的出版无疑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作者显然是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许多的工作事例和生活细节,来表现林巧稚作为妇产科医生所肩负的重任,她的人道主义情怀,她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在林巧稚身上有一种极为真挚的同情心。 这部作品写得相当有感染力,作者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重在写情写意。作品去探究林巧稚的内心世界,写出她的内心情感。例如,她为什么献身做妇产科医生,闽南家乡妇女生产的不幸遭遇触动了她,母亲在她5岁时也是因为生产留下的病症而去世。妇女生产遭受的痛苦给她年轻的心灵留下深刻的创痛记忆,这使她立志要做医生解救妇女的痛苦。林巧稚终身未婚,作品也没有回避这个难题。作为女人,一个道德操守高尚的女人,她未婚的背后是否还有故事呢?小说描写不多,但也叙述了感人的故事和那些动人的细节。 林巧稚性格写得好 □木 弓 作家赖妙宽是一个写小说的行家里手,很会写人物,在性格塑造方面很下功夫。她笔下林巧稚的性格形象被刻画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既尊重史实、尊重历史人物的性格逻辑,又有作家对人物内涵的独到认识和把握。 作品把林巧稚的性格放置于一个时代大变革的历史环境中去表现,描写了她作为一个受西方文化教育的知识分子与时代的冲突与和解的变化,真实地反映了这个年代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展现了中国知识阶层对民族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感和时代风貌。尽管都有着相当的西方文化教育的背景,但他们的爱国之心却格外强烈,民族意识格外坚定。他们温文尔雅的外表里面,深藏着一颗民族强大振兴的雄心。有了这样的基础,他们才能在时代变革中由怀疑、彷徨到清醒,对与他们的文化背景完全不相同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正确的认识并接受了共产党人的理想。是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利益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融为一体,并激发起中国知识分子巨大的参与热情。中国知识分子能够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有着艰苦的历史过程,也需要这样的历史过程。《天堂没有路标》正是通过林巧稚的生命历程,深刻揭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性格发展的必然过程和中国知识分子的力量。 林巧稚的性格,又是与她的职业和职业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她是中国最优秀的妇产科医生,必然有着维护妇女儿童生命安全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一个基督徒来说,这种情怀已经深入到了她的肌体当中,成为她生命的组成部分。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者。把她放到革命风云的年代,让她看到那么多鲜血,那么多生命被摧残,那么多不人道的现状,本来很平静很专一的内心,其痛苦与冲突当然非常剧烈。她对“革命”不理解是正常的,是一个妇产科医生独有的心痛。如果她不心痛,像书中描写的另一个读书人陈易修那样很快就欢呼革命,那就不是林巧稚了,也就没有了林巧稚性格。有意思的是,林巧稚的人道主义情怀还经受了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历史考验。我们党在执政方面的确像婴儿一样,一步步走了过来,在犯了许多错误之后才渐渐成熟起来。这个历史过程,对林巧稚性格也是一种历史打造。她当然还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不过内涵要比过去丰富多了,有了民族国家的新内容,或者说融进了当今的时代精神。在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林巧稚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一个典范。 《天堂没有路标》把林巧稚性格的魅力表现得极有光彩,显示出作家的艺术功力。这个人物身上很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使她的个性更有地方风情韵味。我是厦门人,特别能品味出受鼓浪屿文化滋养的知识女性的性格细节。她的举手投足之间,她的表情的细微变化,她的语言特征以及待人处世的方式,无处不反映出一种地方文化的特色。这种特色放在北方文化的环境中就更加突出。比如林巧稚性格中的那种平静如水特性,与世外桃源有钱人天堂的鼓浪屿大家闺秀文化有着深层的关系。她当年对革命的那种幼稚感也有着地域文化的影子。当然,林巧稚性格最有魅力的部分还是与“大头”李宏业的情感关系。这段男女之情还没有开始就被时代扼杀了,但却让人品味无穷。李宏业的性格也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作家几笔就把一个大大咧咧、乐观自信、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鼓浪屿男人的形象勾勒得活灵活现,与不懂世故、情感低调的林巧稚形成鲜明对照,也衬托出林巧稚的性格。他们没有机会谈情说爱,但谁能不说这是一出隽永动人的爱情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