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简代繁
作者:从维熙
人生一世有许多说不清楚的事情。比如:有的人常常见面,仍感到熟悉中的陌生;有的人几十年只见过几次,却终生难以忘怀。我和明之兄的情分就属于后者,我们仅仅有过一次出访澳大利亚的几天相处,就在心灵里结下了彼此守望的心结。
今年炎炎夏日尾声,接到他的一封来信,信中言及上海文艺出版社即将出版六卷《艾明之文集》,希望我能写上几行文字,以志友谊地久天长。明之兄比我年长八岁,从文学的辈分上讲,我实在没有为明之兄写序言的资格;但面对信纸上那一行行歪斜的字体,我想象他写信时的手指一定在颤抖,因而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伤,涌上了我的心头!时间真是无情,曾经是笔飞墨舞的文苑一代风流,此时竟也变成了沧桑老人!那就让我不自量力地充当一回文痴,以简代繁地写上几句有关明之兄文学生涯的话语吧!
当今青年的读者,或者对艾明之这个名字可能感到陌生了。但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他的小说、电影、戏剧创作,在文苑中占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我虽然没有读过他的全部作品,但他的长篇《火种》、《浮沉》、《雾城秋》和电影《护士日记》以及一些随笔散文,我还是拜读和观赏过的。留给我的印象是,他对文字的使用非常讲究,有的篇章十分华美,有的篇章又充满血色。文字如同画家手中的调色盘,不讲究文字编织的作家,如同弱智涂鸦一样,是无法走进读者心灵,让读者与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笔者认知,明之兄在这方面是个高手,因而他作品中的文字,常常孕生电闪雷鸣和大美失声、动静并存的效果。加上他筛选和编织生活的能量,他的作品中常常如磁铁吸石的引力,让读者无法放下他的书。依稀记得在劳改年代,我值夜班负责护秋的时候,在窝棚里拾到一本已然十分破旧的书,那是艾明之的长篇《黎明》,那是另一个值班人员遗落在那儿的,在无书可读的年代,那本书如同让我吃了一顿美餐一般,我记住了著书人的名字:艾明之。当时我虽身处逆境,但文学细胞并没有因重压而消亡。我当时的结论是:这是一个骨骼里富于钙质的作家,他走进文坛是天赋使然。
进入历史新时期之后,我才结识了艾明之。1980年我去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剧本时,第一次见到身材瘦高的艾明之。特别是飞越地球赤道线的澳洲之行中,我熟悉了明之兄。似乎从那个时刻,我才知道了铸造他文学之路的另一半:那就是天赋之外生活艰辛的磨砺。童年时的生活不幸,青年时代的国破家亡。因而,我们从他作品中,可以不难发现他的苦耕时的犁痕。1942年17岁的他,只身逃离日寇统治的上海滩,不仅需要勇气,其行程之困难可想而知。也许正是这种不屈的精神,使他能一边舔着心灵的伤痛,在山城生活的底层,伴着昏暗灯光,写出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上海24小时》,并被收入茅盾主编的“新绿丛书”出版。因而,当我审视明之兄一生的文学之旅时,不能不看到他天赋之外的苦斗精神。二者融合为一,艾明之驰骋于中国文坛几十年,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站在今天的历史高度,去回眸中国作家的作品,在某些篇章中都留下历史的烙印和各种难以言喻的遗憾。我们只要翻翻大师们的作品,即便是郭沫若、老舍……都无法跨越历史对文学的雕刻。明之兄亦非圣贤,因而在他解放后的某些作品里,也无法逃避地残存了一些印记;但是可贵之处在于,读者能从他的文字中,看到极力突破时代羁绊的笔锋,这种精神是无价的。
序文忌长。现将笔者去年涂鸦自描的人生四季,赠给明之兄,权当序文收尾:
我是秋草
也曾绿过
我是冬蝉
也曾歌过
我是萤火
也曾亮过
我是枯枫
也曾红过
人生对比永恒的宇宙来说,不过是个来去匆匆的舞台,回眸艰辛的文学旅程,有个电闪雷鸣的过程也就够了。诚然,当代人评说当代人的作品,因受多种因素的局限,难免尺牍失准;只有后代人站在历史的峰巅上审视,评价才可能更接近文学真实本色的新层面。不知明之兄以为然否?
(本文为《艾明之文集》序) (文汇报2005.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