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刘彩凤
版本: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出示地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哦,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我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在这里,(出示太原)是祖国的中部。再看这是哪里(出示哈尔滨)这是我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学生提到无形的桥,如友谊之桥等:你说的这种桥指的是我们感情上的沟通,能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可是,老师的人还是过不来。你能架一座这样的桥让老师的人过来吗?)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那就更难了。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都有这样的疑问吗?(生举手,提问。)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4:00师巡视时安排学生提醒凋零、辗转、暂停的读音。)
2. 都读好了吗?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绽放、凋零、含苞: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课件变红)对了,是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大家读懂了,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好,继续看词语。还要提醒哪一个?
B辗转,都是翘舌音,(指名3人)。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起:“小钱是幸运的,……”
C暂停:平舌音,第四声。指名读两人,用暂字组一个词。很准确!放回到句子里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谁来读?他很努力,暂停得读音读得很准确,不过我们发现读这个句子有好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生读,女生读。还有一个生词骨髓,髓要读第三声。自己练两遍。看这一部分,该怎么读?大地震动,一起读!现在能读好吗?指名一人读。(读好了鼓掌)
D好了,同学们,其他词语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现在我们把屏幕上所有的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3. 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通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名4人读。
4. 别着急,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 交流初读感受:
6. 1)都进步了!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怎么样?既明白又完整。那么,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鼓掌)
2)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但是,他知道……”)(再点课件)注意红色的词语,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请同学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读,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齐读)你能感受到台湾青年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善良的心,让她变得无私,博大的爱,让她变得无畏。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再来读书,(读你画出的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感受台湾青年那颗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爱:在这场灾难中,起——(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他沉着地站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齐读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齐读36分)
4.(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读词语。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38:00(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画爱心)架起了一座(指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面对着祖国的版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也许,小钱和台湾青年……传下去”
3.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在座的专家、老师们:
大家中午好!虽然知道大家可能已经饥肠辘辘了,但我还是很想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借这个机会,把备课过程中的收获与大家交流。
8月份,在贵阳会议上抽签时,一抽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我就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兴奋。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通过近一个月以来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刚刚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再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刘彩凤
版本: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出示地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哦,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我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在这里,(出示太原)是祖国的中部。再看这是哪里(出示哈尔滨)这是我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学生提到无形的桥,如友谊之桥等:你说的这种桥指的是我们感情上的沟通,能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可是,老师的人还是过不来。你能架一座这样的桥让老师的人过来吗?)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那就更难了。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都有这样的疑问吗?(生举手,提问。)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4:00师巡视时安排学生提醒凋零、辗转、暂停的读音。)
2. 都读好了吗?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绽放、凋零、含苞: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课件变红)对了,是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大家读懂了,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好,继续看词语。还要提醒哪一个?
B辗转,都是翘舌音,(指名3人)。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起:“小钱是幸运的,……”
C暂停:平舌音,第四声。指名读两人,用暂字组一个词。很准确!放回到句子里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谁来读?他很努力,暂停得读音读得很准确,不过我们发现读这个句子有好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生读,女生读。还有一个生词骨髓,髓要读第三声。自己练两遍。看这一部分,该怎么读?大地震动,一起读!现在能读好吗?指名一人读。(读好了鼓掌)
D好了,同学们,其他词语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现在我们把屏幕上所有的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3. 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通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名4人读。
4. 别着急,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 交流初读感受:
6. 1)都进步了!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台湾 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怎么样?既明白又完整。那么,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鼓掌)
2)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台湾青年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但是,他知道……”)(再点课件)注意红色的词语,看看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5.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请同学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读,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齐读)你能感受到台湾青年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善良的心,让她变得无私,博大的爱,让她变得无畏。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再来读书,(读你画出的描写台湾青年的句子。)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感受台湾青年那颗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爱:在这场灾难中,起——(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他沉着地站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齐读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齐读36分)
4.(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读词语。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38:00(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画爱心)架起了一座(指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面对着祖国的版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也许,小钱和台湾青年……传下去”
3.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在座的专家、老师们:
大家中午好!虽然知道大家可能已经饥肠辘辘了,但我还是很想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借这个机会,把备课过程中的收获与大家交流。
8月份,在贵阳会议上抽签时,一抽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我就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兴奋。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通过近一个月以来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刚刚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再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