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古井》教学实录及赏析
|
古井—哺育—提供泉水—养育生命 陶冶品格—无私助人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古井用甜美的乳汁哺育这里的乡亲,像一位温情的母亲。从哪方面哺育呢?(教师边讲边指相应的板书并画出各种符号)通过学课文,我们知道了这种哺育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是“提供泉水”,这就养育了乡亲们的生命;第二方面是“陶冶品格”,这一点,启发和教育乡亲们要无私助人。这都懂了吧? 生:懂了。 师:下面我再讲深点,你能理解更好,不理解也没关系,听听就行了,也许对你将来认识问题有好处。这“提供泉水”可以说是什么方面的?(生无言)国家不是常说要创建两个文明吗?这泉水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生:物质。 师:对,“提供泉水”是物质方面的,那么“陶冶品格”当然就是.. 生:精神。 师:对,精神方面的。(板书“物质”“精神”)再往深想一想,不管是“提供泉水”还是“陶冶品格”都是古井这位母亲对儿女的什么呢? (生回答有:哺育、无私、陶冶、助人等) 师:我告诉大家吧,都是我们常说的一种精神,什么精神呢?那么无私的精神? 生:奉献。 师:完全正确!(板书“奉献”)古井为乡亲们奉献泉水,养育乡亲们的生命;为乡亲们“上课”,“告诉”乡亲们要无私地帮助别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做人要勇于奉献,要对社会、对人民有一种无私的什么精神? 生:奉献精神! 师:太好了!所以课文中有一句话,大家齐读课文最后一个标点里的话。 生:(齐读)“使他们懂得怎样做人。”(教师板书“怎样做人”) 师:怎样做人呢?高度概括成四个字。 生:无私奉献。 师:很好,我们下课吧!
全文最终板书: 古井—哺育提供泉水—养育生命(物质) 陶冶品格—无私助人(精神)奉献—怎样做人
简评 《古井》这个课例是在2001 年9 月份讲的。当时《新大纲》已颁布,《课程标准》也已出台,但多数基层单位还没有看到,在这种情况下,支老师的《古井》教学,就已经在不少方面与《标准》暗合。这可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评析这一课例。以说是极为难能可贵的。我们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评析这一课例。
一、重视学生的读书实践 首先,教师舍得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上课后教师用了一分多钟时间解题,之后就让学生各自读,然后又让学生自主地选出自己觉得读得最好的段落来读,往往同一个段落就有四、五个人读。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教师没讲一个字,没问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纯”读书时间,大约用了13 分钟左右。后来又请学生读出自己“有想法”的段落,读后谈自己的想法。这一活动一直持续到将近下课,学生纯读书时间累计又有12 分钟左右。在一个课时的教学中,学生有这么多的时间在自主地然而又是有指导地读书,应该说体现了《大纲》所讲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在支老师的教学中历来占有重要地位,这不仅表现在读的分量上,更表现在质量上、效果上。 整个课堂支老师没有提出过一个直接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一两个词语的理解除外)。他问得最多的只有一个问题:对这段课文你有什么想法?他就是问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想法是哪里来的?读来的。就是支老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默读悟出来的。
早在1997 年,支老师就提出了“自读自悟”,“读后表达质疑”的思想(见97.5《小学语文教学》“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及2000.2《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再论自主发展~点拨启导式教学”),因此,在他指导下学生的读,具备着奇妙的多方面的效果。 他课堂上没有多少提问,见不到繁琐的分析;他用读使学生达到了提问和分析所达不到的智慧高度。在本课例中学生读书后有那么多的想法,而且各抒己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了如此深刻的程度,不是真正实现了《大纲》所要求的“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吗?让学生读书,而后谈自己的想法,老师从中随机点拨、启发、引导,这不就是《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那种“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吗?
回忆《古井》的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增加了语言积累,能读善思会说,不但牢固地把握了语言材料,而且在情感、品德、认识能力各方面都得到了应有的发展,确实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度的综合”,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所有这一切,都是在读的实践过程中得到的,为了使学生多读而不厌,首要的就是使学生在读中确有所获、确有发展。而同时,灵活多样,有情有趣的读的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只就这一节而 言,支老师就先后运用了个人自读、比读、二人共读、轮读、带读、学读、男女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并让学生当“评委”“亮牌”评分。支老师也不时随口范读(支老师的范读指导是有口皆碑的)。因此,整节课都在读,学生却毫不感到厌烦,保证了读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上,支老师没有采用传统的逐段学习的方法,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哪一段你读得最好读哪段,哪一段有想法你就读、说哪段。课堂上给了学生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自主空间。这样学生就能在他最有感受,体验最深之外施展个人的智慧,也最容易获得成就感。支老师不用一个个的问题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让学生自主、自由地发表见解。学生有什么说什么,使课堂呈现出一种“开放而有活力”的局面。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有可能提出“这个村子里如果没有这口古井,乡亲们的品德该怎么办?”的问题;也才有可能不断地发出爽朗的笑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回顾《古井》的教学,是不是已很好地体现了这些思想?
三、挥高度的教学机智。 对支老师的课堂教学,除去他独特的风格、优势之外,大家还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似乎课堂上出现的任何问题都难不倒他,因为他具有高度的教学机智。本课例中,这种机智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解决前述“没有古井乡亲们的品德怎么办?”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支老师信手拈来讲课地威海特有的,孩子 们十分熟悉的刘公岛、邓世昌,顺理成章而又轻而易举地为学生释疑解惑,真不知道这个小乡村的古井和威海的“北洋舰队军港”是如何突然在支老师的思维中联系到一起的。课堂中,更大量的教学机智,表现在解决学生的质疑中。学生提什么问题,是不可能在备课中有所准备的,但支老师却能一一巧妙地解决。 请翻阅一下本课实录中对“晨光熹微”“络绎不绝”“歉意”“劝说”等词语的解释(都是学生质疑的),也请回忆一下在引导“这个那个”“一担一桶”这些内容的研究,不难发现一位教师的素养对教学发生着多么巨大的作用。特别应该提出的是,不要只注意这些问题的解答结果,而更要注意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能够在一瞬间给学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不难,难的是在一瞬间想出巧妙的办法,让质疑的学生自己解决疑难。支老师就是这样做的。他的教学机智的发挥,仍然把学生放在学习主体的地位。 上一页 [1] [2] [3] [4]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古井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古井》教学实录及赏析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古井》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古井》教学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