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古井》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2.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 2.理解含义较深的句子(“思考·练习”第2题),明确“古井教育人们怎样做人”的问题。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按“预习”要求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本课新出现的字、词。 (二)一边读,一边想,按自然段读懂意思,并划分结构段。 教学重点、难点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新词。 (二)理解自然段内容,用归并法划分结构段。 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课文,通过查工具书读解生字新词,并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再指名读课文,检查初读课文情况,并纠正误读,区别字形。 1.读准生字读音: “乳(rǔ)汁”的“乳”,“报酬(chóu)”的“酬”是翘舌音,要读准。 读准以下容易误读的音: “扁担(dàn)”的“担”,不要读成“dān”的音; “单薄(bó)”的“薄”不要读成“báo”的音; “一阵风能把她吹倒似(shì)”的中“似”,不要读成“sì”的音; “日子长着哩(li)”的“哩”应读轻声; “提供(gōng)”的“供”不要读成“gòng”的音; “他们懂得(de)”的“得”应读轻声,不要读成“dé”的音; “不能总让大家出力气啊”和“多好的古井啊”中的“啊”,应按“啊”的变调读,前者应读“ya”,后者应读“na”。 2.注意以下字形: “暮色”的“暮”下边是“日”; “络绎不绝”的“绎”不要写成“泽”; “六旬”的“旬”与“句”,“陶冶”的“冶”与“治”不要相混。 3.提醒学生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下词语: “熹微”、“歉意”、“陶冶”、“络绎不绝”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歉意:抱歉的意思。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络绎不绝:(人、马、车、船)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二)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古井”的“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古井”?想一想各自然段的意思,分小组讨论,并解答;再由老师归纳,顺便把不懂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 1.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第1自然段: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都来取水。 第2自然段: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 第3自然段:村里的人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从来不要报酬。 第4自然段:老两口表示歉意。 第5自然段:乡亲们劝说两位老人接受大家的帮助。 第6自然段:古井使大家懂得应该怎样做人。 2.想一想,议一议:按自然段归并的方法(自然段的意思联系比较紧)为全文划分四个结构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自然段 第三段:第3~5自然段 第四段:第6自然段 3.读课文,想一想,共同归纳:课文讲了和古井有关的什么事?哪一件是文章的重点? (课文讲了古井的位置和作用,讲了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重点讲乡亲们常年帮一对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阅读课文,从重点词语和句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从而受到无私奉献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使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思考·练习”第2题中的三个句子及结尾一段话的含义,从而深刻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第一段: 1.这一段写了四句话:有两句话是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的,还有两句话是进一步说明井水的质量和古井与乡亲们的关系的。读一读,想一想,找一找,把前两句话画下来。后两句话中“清凉可□”的“可口”是什么意思? 2.“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甜美的乳汁哺育她的儿女”,“甜美的乳汁”指的是什么?“哺育”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古井比喻成“温情”的母亲呢? (“甜美的乳汁”指清凉可口的井水。“哺育”是养育、培养的意思。把古井比作温情的母亲,因为母亲是慈爱的,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可以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古井同母亲一样,无私地向人们奉献甜美、清凉的泉水,养育村民毫无所求,所以说古井像母亲一样。) (三)阅读分析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段中有没有“很多”这个词?如果没有,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挑水的人很多的? (不用“很多”,而用时间长、人数多、路面湿表现。给读者的印象是具体的、生动的。) 2.春雨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不说下过一场夏天的雨或秋天的雨? (春雨不同夏天和秋天的雨,它的特点是雨水少,有“贵如油”之称。下起来不大,断断续续,一般刚能润湿路面。) “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路面是什么样的? (湿漉漉的。) “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说明了什么? (说明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路上人来人往,免不了会有井水洒到地上,路面总也不干。) 3.这一段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乡亲们尽情享用井水,表现了古井在当地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很大的。) (四)阅读分析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读前提问,读中思考,读后议论解答: 这一段是写乡亲们帮助村里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挑水,不要报酬的事。两位老人为什么需要有人帮助挑水呢?乡亲们是怎样帮助老人挑水的?老人怎样表示?乡亲们又是怎样“劝说”的?这一切说明了什么? (年过六旬、一瘸一拐;又矮又瘦、很单薄;女儿外地教书,所以老人需要有人帮着挑水。) 2.“这个帮着挑一担,那个帮着提一桶,老人的水缸总是满满的。”这里,“这个”、“那个”用在上下句里说明什么? (帮着老人挑水的不是一两个人,而是许多人。) “挑一担”“提一桶”,上句是“担”,下句是“桶”,说明力气大的就挑担,力气小的就提桶。 “老人的水缸总是满的”,这句话说成“老人的水缸满满的”有什么不同?“总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一直是满满的,大家不间断地帮老人挑水) 3.乡亲们这样不间断地、热情地帮助老人挑水,老人很感激。多次表示要给乡亲们一些报酬,可是谁也不肯接受。于是,“老两口带着歉意说:日子长着哩,俺们不能总让大家自出力气啊。”老人的话里“不能总让大家白出力气”,那么,不“白出力气”是什么意思呢? (是有报酬) “总让”的“总”跟“总是满满的”的“总”的意思一样不一样? (一样,都是一直、一向的意思) 换个意思相近的、同学们口头上经常说的口语词是什么? (老是) 4.乡亲们是怎样表示的?齐读第三自然段。 “那口井给人们出了多少力气?”这句话点了问号,应该怎样读?是有疑问而提出询问的语气,还是强调古井为乡亲们做了巨大贡献的一种反问语气?连同下面一句话试读一下看看。 5.“乡亲们总是劝说两位老人”,“劝说”是什么意思? (劝解、说服) 为什么还要“劝说”两位老人呢? (因为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要给帮助挑水的人一些报酬。乡亲们不肯接受,只能向老人讲道理,让老人安心接受帮助。) 这种“劝说”是不是只有一两次,还是多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 (每次老人表示,乡亲们总是这样劝说的。“总是”) 6.这一段出现了两个“总是”,一个“总让”,查查工具书,这里的“总”是什么意思? (经常、一直或一向。) 一是为了表示乡亲们对两位老人的无私的热情的帮助,一是为了说明两位老人一个心眼儿感激乡亲们要有所表示。 7.有感情地试读这一段,再指名读。要读出乡亲们的关怀热切和体贴的感情,还要显示出两位老人的不安和感激的情怀。 (五)阅读分析第四段: 1.先齐读,再自由读课文结尾段。 “多好的古井啊”,好在什么地方?下面的话,说明了“多好”: ①“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什么是“生命的泉水?”“泉水”前面为什么加上“生命”? (人们享用古井的泉水,使生命得到保存。) 这句话跟开头一段在意思上有什么联系?再读读开头段。 (这句话跟开头段呼应了,是开头段内容的概括和加深。) 把开头一段和结尾这一句话连起来读一读,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看看它们的联系密切不密切: (“我们村东头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凉可口。村里的人都到这儿取水。古井像一位温情的母亲,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的儿女。它为乡亲们提供着生命的泉水。”) 看来,“母亲甜美的乳汁”就是“生命的泉水”,二者联系是非常密切的。 ②古井“多好”,好在一是为乡亲们提供了生命的泉水,二是“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陶冶”是什么意思?工具书上是怎么讲的?“品格”是指人的什么? (“陶冶”,原来的意思是指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用来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品格”是指人的品质、风格。) 小组(或同桌)议论,然后全班讨论:古井“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古井源源不绝地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一无所求。这是一种什么精神? (无私奉献精神)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乡亲们以什么影响?换句话说,这种精神乡亲们学到手没有? (学到手了) 表现在什么地方? (帮助两位老人挑水不要报酬) 2.小结: 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的理解,为背诵课文做好准备。 (二)学习用“哺育”、“络绎不绝”造句。 (三)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第二段具体写“到古井取水的人很多”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自由读、教师范读和指名读的顺序进行。要求:读得连贯,节奏自然,强弱恰当。较好地理解并掌握课文句、段及全篇的意思,以及段落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读出课文的语调、速度、停顿及重要字词的重音。着重注意: 第二段,读出乡亲们到古井取水时的欢悦情感和热闹气象。 第三段,读出乡亲们帮助两位老人挑水的热情和关怀,以及两位老人的不安与歉意的心情。 第四段,读出结尾段的归结语调和感慨气势,“多好”、“古井”、“生命的泉水”、“陶冶”、“怎样做人”应该读重音。 (二)造句练习。 向学生说明“哺育”的本意是用乳汁喂养的意思,一般比喻培养教育。“络绎不绝”有两种用法:一个是当作状语修饰谓语“来到”的,另一个直接当作“谓语”使用(语法术语教学中不必出现)。 出示示范句,再做练习: 1.哺育: ①小鹿在鹿妈妈的哺育和饲养员的照料下,渐渐长大了。 ②爸爸妈妈和学校老师都在哺育我们成长。 2.络绎不绝: ①清晨,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地来到街心花园体育场。 ②清晨,到街心花园体育场参加早锻炼的人们络绎不绝。 (三)课文第二段语言形象优美,生动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尽情享用的热闹情景。下面有一种写法和原文比较,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一段写形象生动的。 出示: 古井离我们家才十里来远。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连续不断地从我们家门前走过,桶响着,扁担响着。门前的路总是湿的。 和原文第二段比较,有什么差别:
原文 |
一般写法 |
比较说明 |
每天从晨光熹微到暮色降临,取水的人络绎不绝。 |
每天从早到晚,取水的人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
原文用“熹微”形容清晨阳光不强;用拟物“降临”,表示暮色来到。这就把从早到晚的时间,形象地表现出来。“络绎不绝”是成语,比一般说法简洁扼要。 |
桶儿叮叮当当,扁担吱吱悠悠,像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 |
桶响着,扁担响着。 |
“叮叮当当”、“吱吱悠悠”是桶和扁担的拟声,用“一支快乐的乡间小曲”,比喻、联想取水的人们的欢悦心情。 |
门前的路面湿漉漉的,老是像刚下过一场春雨。 |
门前的路面老是湿的。 |
“湿漉漉”是湿的拟状,用“刚下过一场春雨”的联想,表示路面湿得不大,给人一种舒适、滋润的感觉,透出乡亲们对古井的喜爱之情。 |
(四)小结。 这一段用形容、拟物、拟声和比喻、联想等写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乡亲们到古井取水的欢悦心情。读了给我们的感受是具体的、亲切的。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古井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图文]《古井》教学设计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古井》教学设计 2 |
下一篇文章: 《古井》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