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井》教学反思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一定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伊始,我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乡村美景,美妙的音乐,优美的画面,有声有色,具有直观性,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架设了桥梁。二、 抓重点,品词句,谈感受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感受古井和乡亲们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含义深刻的语句时,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使用字词的生动准确及形象;二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的思维不断迸射出火花。例如在学习课文第二段时,通过充分的品读,使学生实现了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在朗读中品味情感;因读成诵,积累了情感积累了语言。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读、说中学生从没有情——到淡淡的情——最后有浓浓的情,让学生产生真情实感,有不吐不快之感。三、打破常规,变序教学先让学生读课文对古井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以课文最后一句话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了解古井是如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懂得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下一阶段的古井怎样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理解就水到渠成,轻松自如了。最后我设计一个小练笔,巧妙地把2个重点句子合成一句话,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具体再回到整体,教学完整。四、良好的教学互动,做到以人为本。曾有位学者说过:师生之间的对话应该是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指导阅读,还是体会感情;无论是指导背诵,还是交流读后感受,都要很好地体现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能让老师和其他同学受到感染,并在情感上与这位学生产生共鸣。此刻,师生通过情感的交流成为朋友,师生之间的互动便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与学生交流时,我没有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则在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后作归纳总结,做到“以人为本”。以上我谈了本节课的成功之处,现把不足地方做一深刻的反思 :1在教学时间的调控上做的不够好。对前半部分的教学所用时间过长,导致对“古井是如何陶冶乡亲们的品格的”这一部分的教学时间缩短,挖的不够深,不够透,学生读、说少,是本节课的遗憾。2“湿漉漉”中的“漉”本音是lu,但在本词中发生了变声,读一声。我忽略了这点,强调成了四声,是错误的,这是不应该出现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地备好课,不再发生类似的失误。
《古井》教学设计
分析课文之第一课时
一、课文简析
《古井》是一篇抒情散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懂得
古井不仅为乡亲们提供泉水,而且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学生受到无奉献的教育。是一篇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好文章。
二、学情分析
我们七(2)班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和初步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初步养成了预习课文的习惯,能借助字词典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但他们的口语普遍较差,发音不清,只能用手语表达,有个别学生连手语也不熟练。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 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能读通重点句、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以读为本,抓住一些含义深刻与文章中心关系密切的句子,指导学生通过读、思、议、问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古井”对乡亲们作出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四)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懂得“古井”对乡亲们作出贡献而不要报酬,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四、教学策略
这是分析课文之第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词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接着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画出赞美古井的句和段来进行研读,从中找出“哺育”这个词作为切入口,很自然地引出“古井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和“陶冶乡亲们的品格”这两部分内容来;然后根据板书让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品读重点段落,感悟古井和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再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应该怎样做人,达到情感迁移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