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人 审核人 2009年 10 月 日
课题
端午日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 习 目 标
1.理清课文思路,培养概括能力,分析赛龙船的精彩的场面描写。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选材方法。 3.关注民俗文化,感受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激励争先、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精彩的场面描写。 2、传统节日体现的价值。 教学难点: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及虚实结合的方法写好一个场面。
课 前 预 习
学 法 指 导
1.利用网络、图书馆查阅有关端午节的起源、传说和风俗,积累有关端午节的诗词和民间传说,课间可阅读《边城》等作品,了解作家沈从文和他的湘西世界。 2.速读全文,然后划出文中的三个场面,并且可用简洁的四字短语给每个场面概括一个小标题。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和重点。 3.赏析场面描写时要找出那些概括性的语句,体会作者质朴而形象鲜明的语言特色。模仿描写场面。
知 识 构 建
1.什么是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就是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述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人物活动等描写对象的集中表现。常见的有劳动场面、战斗场面、运动场面以及各种会议场面等。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这样才能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 2.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区别: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一是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二是渲染气氛;三是烘托人物性格。此外,还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映衬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运用环境描写要做到:目的明确——为表达中心思想服务;具体生动——给人身临其境之感;抓住特征——写出独具特色的景物。 场面描写是指对人物(往往是众多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场面描写要做到:有条不紊,主次明晰;既有全景的描述,也有细致的特写;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
相 关 链 接
1.作家简介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等。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有《沈从文文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龙凤艺术》等行世。. 2.端午节 五月初五原本就是中国传统中的凶日,在这一天要进行各种驱邪避凶的仪式。这是端午节最早的传统来源,比如雄黄酒就是这一古老传统的延续。后来屈原在这一天投江自尽,楚国人哀怜他,划船到江中寻找他的遗体,包粽子投入江中喂鱼希望他的遗体不要被鱼吃掉。这些后来演变成端午节赛龙舟和吃粽子的风俗。端午节至此同古老的驱邪日的传统融合成为一个富有人文内涵的节日。 3.《端午日》是节选自《沈从文小说选·边城》中描写翠翠去看赛龙舟的一段文字。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写成,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富有特异色彩的著名作品中。沈从文从人际关系单纯质朴的宁静湘西来到繁华的城市上海,见识了都市人的虚伪,冷漠,丑陋,不禁回望故乡,赞美那里优美的人性,同时又为湘西人缺乏自主性的生存状态和城市文明对乡村的侵蚀感到忧愁.所以,”美丽总是使人忧愁”成为《边城》的一种基调.当然,《端午日》着重渲染乡村湘西的纯净,健康,蓬勃的生命力,表达着沈从文的怀恋,憧憬和向往--那个“桃花源”般的世界。
知 识 预 习
1.给下列生字注音。 蘸(zhàn)酒峒(dòng)泅(qiú)水数(shù〕天前擂(léi)鼓 鹳(guàn) 呐(nà)喊 戍 (shù)军 一律(lǜ)桨(jiǎng)手 泥浆(jiāng)翘(qiáo、qiào) 2.解释词语。 (1)莫不:没有一个不。 (2)蘸:沾一下就拿出来。 (3伶俐:聪明灵活。 (4)翘:qiáo 1、举起,抬起,向上2、突出 qiào一头向上仰起 (5)朱红:比较鲜艳的红色。 (6)擂鼓:急击鼓。 (7)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8)助威:帮助增加声势。 (9)与民同乐:和老百姓一同快乐。 (10):泅水:游水,游泳。 3.同学们在文中感受到哪些湘西的风俗习惯? 4.划出你最欣赏的语段或词语。
课 堂 探 究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刚刚送走中秋节,很快又将迎来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