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原理:
语文是和生命情怀同在的东西,以语言为中介的审美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臻于黑格尔所说的“令人解放”的境界。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诵,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美;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论证自己的观点;
3.品味文章主旨、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提问:你认为这句话写得怎样?
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A.重复,乏味,鲁迅堕入了“恶趣”;B.产生视觉空间美;体现鲁迅“重复”“韧性”的性格;诗化的语言,有蕴味,朗读起来富有音韵和谐美。
引导:这是鲁迅《野草》集中名篇《秋夜》的开头一段,诗意浓郁、寓意深远,枣树的形象表现了顽强抗击黑暗、战斗不息的精神。
二、与文本审美对话,朗读体验
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蕴味的句子,说出你的审美感受并试着朗读。
比如:
1.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严冬中唯有雪在与寒冷抗争,所以它孤独,它献身于战斗,是凝聚了并升华了雨的所有精神力量的精魂。以深沉崇敬的语调朗读。)
2.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富有生命活力。以轻缓柔和的语调朗读。)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洁白的世界里花儿独自开放,它是何色彩,是何形态,想像不出那冷艳的模样,但感受得到那生命的张力。以悠长的语调朗读。)
4.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偷”时的欢乐,“偷”时的期待,不言而喻。以欢快的语调朗读。)
5.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
(斗志昂扬,撼天动地,斗士般抗争严寒。以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
[此教学环节重在朗读,不求学生对语句意蕴的理解一步到位。]
三、与作者视界融合。
1.请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笔下南方、北方的雪。
点拨:A 如何理解雪罗汉消融一段。(脆弱的美易逝)
B 作者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雪的不屈精神)
南方的雪 滋润美艳、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童趣、易逝、脆弱、优美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