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人》教学杂谈
|
《穷人》教学杂谈 【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城关第二小学 赵伯庆】 〖怎样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第二步走:是培养提高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善问”〗 语文学科对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担负着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重视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深究这一环节尤为重要。采用质疑向难的方法,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是一项积极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智力,通常是指人的认识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的能力,其中占中心地位的是思考力,亦即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当前着重研究的课题。 “敢问”不难,“善问”却是不大容易的,这与学生理解教材的深浅,知识的多少,思路的广狭,观察的精粗以及生活实践的差异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提不出什么“有份量”的问题时,教师要“设疑”,“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从教育心理学观点看,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点燃学生思维火花,进而开发他们智力的教学艺术。设疑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而是设法造成思维上的悬念,使学生处于暂时的困惑状态。设疑贵“巧”。 首先,所设内容要巧。要“设在重、难点,生于无疑处”,将“疑”设在重、难点上,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把“疑”设在学生不以为疑的问题上,犹如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一片涟漪,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但设置疑难要有度,使学生不仅须思,而且欲思、可思。疑而不难或疑而过难,都无助于启迪学生思维。 其次,设疑的时机要巧。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看,“注意”是人们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开端,人的注意力有周期性的强弱变化,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学生听课时也不可能自始至终保持旺盛的注意力。教师的适时设疑,可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的作用,上课一开始设疑,能吸引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当学生注意力渐趋分散时设疑,则可使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因此,什么时候设疑要根据讲课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选准时机,巧设疑难。 总之,教师设疑一定要少而精,而且要设在学生不易领会,易于忽略或难以深入的关键处,其余的尽量留给学生去质疑,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都应该想办法提供其闪光的机会。这一时期,老师要特别耐心地启发诱导,让他们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即提高思维水平。教师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发现他们思维的缺陷,逐步培养他们在思考中善于抓住主要矛盾,抓住本质的东西,抓住事物的内容联系和具有规律性的东西。这一阶段,学生质疑问难的水平已经有了提高,问题已转向不理解的句子,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语句的修饰和整理等方面。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和答问,以推动整个班级的进展。在讲《穷人》一课时,有个提问水平不算很高的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这篇文章的作者为什么不写成桑娜有两个孩子,西蒙有五个小孩呢?这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为了摸清这个孩子的思路,我反问他:为什么要让西蒙有五个孩子?他说:西蒙一死,桑娜一下子抚养了她五个遗子。孩子越多,困难越大,越能表现桑娜的高贵品质。他的这种认识全面不全面暂当别论,但他的思路是非常好的,是从情节与主题的关系上来考虑问题,象这样有价学记高分,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湖北省宜昌市巴东县官渡口镇长江小学 刘兆红】 〖如何进行语感训练·在课堂阅读中进行语感训练〗 现代的语文教学其根本任务实际上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进行语感训练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要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从就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语感训练一般不着重篇章结构,更多的是咬文嚼字。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注意指导学生结合一定的语境,自己去接触、感受阅读材料,运用语言分析材料,深入体会作者用词的奥妙,深刻揭示词语的蕴义与感情。具体的方法有: 1、通过对标点符号表达的作用的分析,训练学生的语感。如《穷人》一文中写到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话语不多,却用了五个省略号,既表示了内容上的省略,又表示了桑娜断断续续的思想活动,反映了桑娜不安的心情及矛盾的心理。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 黄晓燕】 〖让创新飞扬在自主学习中·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充满情趣?如何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新,从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引导想象,问:“当桑娜掀开帐子的时候,渔夫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的兴趣盎然,创造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故事的结尾,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 【重庆市逾中区新华小学 张 芸】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语文教学·树立“活动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复杂多变的社会对人的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次机遇都在迫使人们思考,做出这样或那样的决定。知识经济时代强烈呼唤学校教育应教会学生如何思维。 传统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学科知识的教学,而相对忽视思维教学。然而在当今,获取知识是学生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非全部内容。社会需要的不仅是那些能读书,能背书的人,更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自然也就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活动教学观是本世纪最伟大的心理学家之一—瑞士的皮亚杰提出的。什么是活动教学观呢?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是出自儿童本身,而不是教师的传授,教师应让儿童自发地和自动地进行学习。让儿童自动探索外物,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从这里不难看出,皮亚杰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而教师的任务是了解、组织、调整和创造材料,让孩子自由操作、摆弄、实验、观察和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并解决问题。是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既然如此,在树立活动教学观时,就应明确以下观念: 作为教师我们应允许儿童彼此交谈,并组织他们讨论,使参与共同活动的儿童能够交流他们的观点,在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 我们都知道,与别人的交流是创造性得以产生的重要条件之一,讨论是创造的助产婆,讨论可以激励思考,有助于创造性的思维活动。笔者曾进行了第十一册《穷人》一课的教学,在学习完本文后要求续写。因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要求展开合理的想象,于是我让学生思考“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怎么样呢?”学生在思考几分钟后纷纷发言,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桑娜和她的丈夫就更辛苦了,桑娜每天要帮别人洗很多衣服,而他的丈夫每天打鱼回来得更晚了。”另一个孩子说:“西蒙的孩子来到桑娜家后,他们幸福的生活在一起。”这时,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桑娜一家生活本来就穷苦,现在还多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不可能生活幸福。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可当时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决定了他们马上得到幸福是不太可能的,那怎么结尾更好些?”这时,刚才发言的孩子站起来说:“那就这样,桑娜一家生活更穷苦了,可是善良的桑娜,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都很好的照顾西蒙的孩子。后来,西蒙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知道了真相,他们用行动来报答桑娜和渔夫,让他们的生活好一些。”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欣慰的笑了。不管孩子们给予《穷人》是悲剧还是喜剧的结局,他们的想象可都合理的。而桑娜与渔夫勤劳、善良,富有同情心的可贵品质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通过讨论交流,孩子们有意义的思想被保留,不合理的部分被去除。由此可见,创新思维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可以得到极充分的培养。 【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碧波小学 刘元超】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今后经济的发展将取决于知识的进步与创新,取决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就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所以,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训练。 如在教学《穷人》一课后,我要求学生讨论:“桑娜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还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样?请同学们给故事加个结尾。同学们经过思考,有的说渔夫和桑娜更加勤劳地劳动,终于带大了七个孩子,过上了幸福生活;有的说,渔夫在一次风暴中死去,桑娜艰难地维持着家计,自己的孩子还饿死了两个……我要求学生把这些内容写下来,这就是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也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第三小学 刘锦才】 〖重视语感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品词品句,培养语感〗 语言是外壳,思维是核心。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正如语文大师夏丐尊先生所说,“强烈敏锐的语感,是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核心。”语感教学既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如下渠道是有效的、可行的: 词句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语词),对语言文字作切肤触肌的感受,“密咏怡吟”地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便能增强学生的语感。我的做法是: 品词。学生学习每篇课文,都会遇到一些重点词,引导学生品味这些重点词语,揣摩它们在文中的含义,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情感,体会其遣词造句的妙处,便可达到训练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如教学《穷人》一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唉!她死得好惨哪!……哦,我们总能熬过去的!”我引导学生这样去品词: 1、联系上下文,说说西蒙死时的惨景和渔夫一家艰难的生活处境,体会“惨”和“熬”两个关键字。 2、换词比较,如把“惨”换成“可怜”,“熬”换成“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用词的准确、传神。西蒙早死可怜,留下一对孤儿更见可怜,由此足见其“惨”,渔夫一家生活原本艰难,增加一对孤儿,日子非“熬”不可了。这样,由此,品味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而且体会到遣词造句的妙处。 【湖北省仙桃市杨林尾第一小学 张云梅】 〖小学语文教学中少不了多媒体·运用多媒体技术,发展创新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在语文课堂上恰当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自学能力等方面,更是起到了其它手段所无法比拟的效果。 在小学语文课的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及时反馈是很有裨益的。 在解决重点、难点过程中,在学生出现思维障碍的“愤悱”状态下适时运用多媒体技术,努力形成思维的升华。实践中,我们常常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问题或提示,相机运用多媒体分步骤、有层次地展现出来,结合适当的点拨引导,做到图文并茂,启而有发。 如:教学《穷人》一文后,先启发学生想象与渔夫和妻子以及他们的儿女是怎样生活的?而后用四副投影片展示四中情景,并略加提示,鼓励学生自由展开联想和想象。课后,学生在题为《续编“穷人”》的作文里,竟写出了十多种结局,实现了思维的多元化,发展了创新思维。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够在激发兴趣、减负增效、实践反馈等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穷人,列夫.托尔斯泰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穷人》教学杂谈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穷人》说课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穷人》教学片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