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胥口中心小学 徐 东
[片断一]
--------
(当教师顺利地按教案教学完课文的第一部分时,一位学生高高地举起了右手。)
生1:前文写到:“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时间已是深夜,而第三自然段开头却写“睡觉还早。”我觉得这样写前后矛盾了。
师: 你能对课文提出批判,了不起!谁有不同的见解?
生2: 我觉得这样写并不矛盾,因为渔夫为了一家人的生计,经常早出晚归出海捕鱼,桑娜等到十一二点睡觉也是常事,她可能已经习惯了,所以觉得“睡觉还早。”
生3: 我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我爸爸是开出租车的,每天都要到半夜才回来,对他来说到十一二点睡觉不算晚,因为他已经习惯了。
师: 你以身边的事例为依据,很有说服力,谁还有不同的理解?
生4: 我觉得从前文中可以体会到此时桑娜最牵挂的是丈夫的安危,想到丈夫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在海上捕鱼,现在又生死未卜,即使他躺在床上,他能安心地睡着吗?所以对桑娜来说“睡觉还早。”
生5: 我从这里体会到穷人虽穷,但夫妻之间能互相关心,患难与共。
生2: 我觉得这是沙俄黑暗统治下穷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像桑娜一家那样吃不饱睡不好的家庭还有很多。
师: 你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对生1)你的疑问解决了吗?
生1: (点点头)
[片断二]
--------
生1:文中写西蒙临死时,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那她到底想抓什么呢?
师: 对呀,既然课文没有写明,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猜猜看,西蒙临死时想干什么?
生2:我猜想西蒙可能看到孩子睡梦中把盖在身上的衣服踢掉了,她怕孩子受凉,想伸手帮孩子盖盖好。
师: 你的猜想很合乎情理,
生3:我想西蒙可能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但又舍不得抛下自己的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想最后一次摸摸自己两个孩子的脸。
师: 假如你是西蒙,你想对两个熟睡的孩子说什么?
生3:我肯定会含着泪水对孩子说:“宝贝,你们的命真苦啊,-------是娘对不起你们,------娘不能把你们养大,-------上帝保佑,开开恩吧,但愿你们能遇上好心人收养你们-----”
师: 老师都被你感动了。
生4:西蒙临死前最牵挂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孩子,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生5:我感受到了当时穷人孩子命运的悲惨,这么小就失去了父母。
师: 让我们一起用深情的朗读对他们不幸的命运表示同情吧。
(学生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
[评析]
一、 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
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