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陵高级中学 沈志凤
说明:此教案是课件的辅助说明,重点在于课件。
李清照《声声慢》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2、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3、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积累鉴赏的经验。
※教学难点:
1、深入研读诗歌,体验情感,渗透对学生诗歌诵读的指导。
2、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体会其前后期作品的别样愁情。
3、让学生由词及人,突破文本的显性层面,进入到词人苦闷、复杂的精神世界。
※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诗歌中凄美的意境。
※教学方式:诵读品悟 情感探究 对比阅读教学 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由学生背诵李清照的《如梦令》开始,回顾作者生平。
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李清照的词,能背出来吗?我们一起回忆(齐声背诵)这是李清照早期的一首词作,词风还是比较婉约清丽。但是到了后期她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后,词风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知人论世(多媒体课件)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良好宽松的家庭教育环境,使她出落成为一个外美如花,内秀如兰的才女。十九岁嫁给宰相之子赵明诚,夫妻两人志趣相投,琴瑟和谐,经常一起踏雪寻梅,插花折柳,共同收集金石古玩、题诗作画,堪称神仙眷侣。
靖康之变后,北方沦陷,李清照夫妇辗转南下,后来,赵明诚病死,李孤苦伶仃,过着孤独悲苦的晚年生活。以其南渡为界,她后期的作品多写故土之思和身世之感,风格低回婉转,凄苦深沉。
本词是其后期名作之一,作品写于其丈夫死后,这时候,词人孤苦无依,晚景凄凉,作品诉说着哀愁,催人泪下。
(三)展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多媒体课件)
二:聆听美读(音乐起,多媒体课件)
(一) 听范读,让学生有感情读一遍,初步感知
(二) 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三:品读情感
1、 读后思考,让学生找出作品中能直接反映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⑵正伤心
⑶怎一个愁字了得(愁: 诗眼)
作用:给全词定下了忧愁、哀伤、凄凉的感情基调
2、词人在开头用七组叠词,有什么作用?
研读体会:
①李清照在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金石丢失、再婚离婚等一系列打击之后,内心极度哀愁,再加之一人孤处、无儿无女、无依无靠,更是百无聊赖、空虚惆怅、失落迷茫。为了派遣这种哀愁,作者一大早就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在寻觅些什么呢?是少女时代快乐的生活吗,还是夫妻情深、甜蜜爱情?……
②环境的“冷清”更衬托出人心境的“清冷”
③寻觅的结果不但没有寻回失去的东西,不但没有减轻内心的伤痛,反而在这冷清的环境中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运用叠词的效果:
十四字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造成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四、赏鉴意象
思考::词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表现”愁”之深之重的?
补充:意象: 融合了作者情感的物象。
意象1: 三杯两盏淡酒
关于酒的诗句
(1).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2).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琵琶行》
(3).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思考: 为何说是“淡酒”?
答: 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心愁,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意象2:怎敌他晚来风急
关于秋风的诗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 杜甫《登高》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结论:秋风渲染愁情
意象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关于雁的诗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 湾《次北固山下》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 范仲淹《渔家傲》
结论:过雁——“乡愁、离愁”的象征
问:为什么作者看到过雁会“正伤心”?
答:因为“却是旧时相识”这正是伤心的由来。本该北归的大雁却向南飞来,而词人当时也正在南方避难,真可谓有“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然而这过雁不正是以前经常为词人传递相思之情的那一群过雁吗?(《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过雁还是那只过雁,只不过物是人非,收信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人世了。所以看到过雁不禁悲从中来。
意象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关于黄花的诗句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这两句由景入情,情景交融。枯萎凋零的菊花多象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再无当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到这里,作者的感情已渐渐融入到了落花之中。
意象5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梧桐雨,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钧《更漏子》
结论:雨是哀伤﹑愁丝的象征梧桐也是牵愁惹恨之物
加之此句以声衬情,意境深远
五、重点体会:
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句是本诗的主旨句
全词归结到“愁”字上,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全词归结到“愁”字上,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对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了一种国破家亡、 天涯沦落的悲苦,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愁苦不安的心境。
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愁苦不安的心境。然而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家国之恨、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概括得尽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
六、归纳鉴赏诗歌的方法
1、知人论世
2、找诗眼,悟主旨
3、赏析诗中意象
4、赏析语言(叠词 动词 表示色彩的词 数词等)
七、课堂拓展
用刚才归纳的方法鉴赏以下几首诗词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人认为这首词绝妙的是末句,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是后期作品,表达了极度的悲思和浓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试分析此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词是李清照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她一次泛舟流连忘返,酒醉后几乎迷路的情景,反映她早期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爽朗豪放的性格。
七、课堂小结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是婉约派的代表。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南渡前: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生活
闲愁、离愁--清丽婉转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
浓愁、哀愁--沉哀凄苦
渔家傲
【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梁启超评价说:“此绝似苏辛振,不类《漱玉词》中语。”你同意这
说法吗?说说理由。
★分析与解答:
作者创造出虚无缥缈的梦境,把天上的银河与人间的河流联系起来,把闪烁的星群想象成为挂满篷帆的航船。作者正是乘坐这艘“飞船”驶入天上的神仙世界,受到“天帝”的接待。这的确是“穿天心,出地腑”的神来之笔。这样的词笔出自李清照,确实是“惊人”的。 这首词具有阔大而又豪迈的气度。词中阔大的形象、阔大的志愿、出自阔大的胸怀。一个漂零无依的女词人竟渴望借助万里鹏风把自己映入神仙般的奇异世界。这奇异的神仙世界是词人理想与精神寄托之所在。词中既有李白的放浪姿肆,又具有杜甫的沉郁顿挫,这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终于使这首《渔家傲》成为《漱玉集》中独具特色的词篇。难怪梁启超有此评价
★结论: 虽为婉约词人,也可做豪放之语!
八: 当堂背诵(多媒体),布置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