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的场面描写 李志勇 《口技》一文,在场面描写上,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十分生动、形象、细腻,颇具特色。 首先,大凡要写好一个场面,尤其是热闹场面,先要有一个全面的鸟瞰图。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的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了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的生活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其次,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近镜头。 如在“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人物(“口技人坐屏障中”及“众宾团坐”)、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演效果(“少顷……无敢哗者”),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 总之,用全场鸟瞰笔法,写出了总的气氛;而近镜头的特写,则将人物、道具、口技效果具体真实地显现出来。而在场面描写中鸟瞰和特写是经常结合在一起而又是交叉使用的。它不可舍此而就彼,亦不可舍彼而就此。 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是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 如在第二部分(第二、三、四段)中,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这段文字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如: 表演的顺序:首写表演前的情况;次写表演者的表演;末写表演的结束,再现表演者和道具。 表演的过程: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结束。 场景的交代:1、设置屏障的场地;2、在表演进行中有:一家四口人在室内活动的场面,在救火时喧闹纷乱的场面;3、表演完毕后场景的再现。 对口技本身的描绘:如以声响而言,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直至万籁俱发,莫名其端时,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 写听众的反应:开始“抚尺一下”之后是静场,“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在表演进行中,写一家四口人的活动时,始则写其“满坐宾客无不伸颈,……”,继则写其“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在救火的场面中,则写其“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几欲先走”;最后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仍是简单的道具。 宾客惊叹的神态,可想而知。 作者的赞语:由“众妙毕备”“以为妙绝”,到“凡所应有,……不能名其一处也”。在写出其精妙的表演和观众的反应之后,又加上作者的赞语,更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所有这些,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同时在这中间,作者又根据表现口技表演的需要,从听众的角度,按照表演的先后顺序,把其他各个方面穿插其间,交替照应,糅合熔铸,连缀编织,把一个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的场面又描绘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在第二部分中: 第二段写一家四口人的声音,“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形成文章第一次高潮时,作者却把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听众,引出“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八字,把全神贯注、赞赏陶醉的听众神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第三段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景时,有鼠声、盆器翻倾的响声和梦中的咳嗽声,却以动见静,衬托出静夜的特征。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又增波澜。 第四段写一个紧张救火的场面时,文章起得突然,犹如平地风波,打破了宁静状态,由卧室引向火场,将两个场面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文章的高潮。把一个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言万语、千呼万唤、千钧一发、千难万险、千差万别、千真万确的场面刻画得淋漓尽致,热闹极了! 如此行文的错综复杂,跌宕不已,就使得文章波澜迭起,摇曳多姿。 还有,它既要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又要反映丰富多彩的斗争生活。前者如描写了以一家四口人在卧室内的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后者又反映了在救火场面中的斗争生活,从而展现了复杂多变的故事情节,并刻画了众多人物的音容情态。 至于文章的结尾,则与开头相呼应,起落分明。表演结束,场景再现,文亦戛然而止,煞得干脆有力。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这种绘声绘色的描写,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为之喝彩叫绝! 总之,场面的描写是要有所选择的,是应有其明确目的的。而在文艺作品中,场面的描写是用来显示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思想的。《口技》一文中的场面描写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摘自《课文分析集》初中第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口技,林嗣环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口技》的场面描写原文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