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知识(36分,每小题3分)
1.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愆期 (qiān) 垝垣 (guǐ) 桑葚(shèn)
B.踟蹰(chíchú) 彤管 (tóng) 鸷鸟 (zhì)
C.谣诼(zhuó) 侘傺 (chà chì) 徘徊 (pái huái)
D.怀忿(fēng) 哽咽 (gěng yè) 机杼 (zhù)
2.对下列通假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说”通“脱”,摆脱)
B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通“导”,向导)
C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D 隰则有泮(“泮”通“岸”,边岸)
3、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尔卜尔噬,体无咎言(灾祸)
B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符合感情)
C 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招来)
D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如此)
4.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任何个人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B.战士们正趴在堑壕沿上,紧握着钢枪,虎视眈眈地望着敌营。
C.深秋的翠屏山景色迷人,那色彩缤纷的枫林呈现出无边无际 的殷红世界。
D.围棋大师聂卫平经常走出一些出其不意的妙着,使对手防患未然。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产生这些现象的诸多原因以及它们的发展趋势,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重视。
B.被辞退的工人,在重新就业的第一年可领到原工资的70%的待业保险金,第二年可以领到50%;两年未就业,不再发放保险金。
C.由于世界性水危机,地表水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日益恶化。
D.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直接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有时还会以假象出现。
6.给下列句子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
①文章要打动人心,是应该带有情感的
②好的理论文章未尝不可以具有抒情的因素
③但是,人们有一种成见,以为既是理论文章,就难免枯燥
④梁启超的“新文体”在五四前有很大的影响,原因之一是“笔锋常带感情”
⑤其实不然
A.①⑤③②④ B.④①③⑤② C.③⑤①④② D.②④⑤③①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橘颂》当为屈原晚年所作
《橘颂》是屈原的一篇很重的作品。作为我国第一首咏物诗,它以独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动地表现了屈原高洁、坚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们了解屈原青年时期的。但是关于它的创作时间,直到现在学者们的看法仍很分歧。有的认为它是屈原青年时期的作品,甚至可能是他最早的作品;有的则认为作于顷襄早期,或认为作于倾襄王后期,而曹大中先生则曾撰文断定它是屈原的绝笔。看法如此分歧,一方面固然是因为 可靠的史料太少,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对屈原的作品,对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把握或有不够准确、深入的地方。从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王逸的《楚辞章句》看,就反映出对屈原作品包括《橘颂》认识的模糊、矛盾来。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说,《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说《九章》都是顷襄王时的作品。其《橘颂》的“年岁虽少,可师长兮”句注文却说屈原“言已虽幼小,言有法则,行有节度,诚可师用长老而事之”,则又认为《橘颂》乃屈原青少年时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饰洁白之行,不容于世,将饿而终。”显然又把它当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观点虽不确切,却对后世发生了深刻影响。
由于以往各家对《橘颂》创作年代的判断皆建立在自己对《橘颂》文义的认识上,缺乏具体、可靠的硬性证强,故楚辞学家赵逵夫先生另辟蹊径,从《仪礼·士冠礼》之祝辞中找到外证,从而作出《橘颂》乃屈原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的结论。……
赵先生发前人所未发,他的论述对于帮助我们加深对《橘颂》创作过程的理解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橘颂》尽管有这样一些与《士冠辞》的相似之处,可能屈原在写作《橘颂》时的确借鉴了《士冠辞》的立意和词语,或受到《士冠辞》潜在的影响,但这并不能表明这就一定是屈原在举行冠礼后抒怀之作,因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顾自己生平、总结自己志行时借传统的《士冠辞》形式以咏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励。何况《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从其诗句的涵义并联系屈原全部辞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情况来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一生志行的总结、肯定和自勉。
7.关于《橘颂》创作的时间,学者们众说纷纭,对其原因的分析不属于作者看法一项是( )
A.受王逸观点的影响。
B.缺乏具体、可靠的材料。
C.对屈原的作品、屈原的思想,认识不够准确、深入
D.只凭对《橘颂》文义的认识,未免主观臆断。
8.本文作者对赵逵夫的观点提出异议,最重要的一点依据是 ( )
A.屈原写《橘颂》借鉴《士冠辞》,未必在行冠礼之后。
B.《橘颂》和《士冠辞》在形式上有很大区别。
C.从《橘颂》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来看,不像屈原青年时代的心态和口气。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顾生平,总结志行。
9.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引用王逸的观点是为了说明其对后世影响之深。
B.曹大中断定《橘颂》是屈原的绝笔,显然失之武断。
C.赵逵夫寻找外证的研究方法是应该肯定的。
D.作者虽不同意赵逵夫的结论,但承认《橘颂》确实受了《士冠辞》的影响。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古代才名学者的观点也要多方分析参照,不可盲从。
B.在研究问题遇到困难时,另辟蹊径有可能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C.在学术问题上有某些争议是正常的,贵在尊重对方的意见,并在发挥己见时能够“言之成理,持之有故”。
D.本文在认真研究前人观点、对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虽仍维护了晚年说,但其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
三、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孔雀东南飞》选段,完成11—14题(8分,每题2分)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怅然
遥相望,知是故人来。举手拍马鞍,嗟叹使心伤:“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执手分道去,各各还家门。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辞,千万不复全!
府吏还家去,上堂拜阿母:“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
阿母得闻之,零泪应声落:“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我命绝今日,魂去尸长留!”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心知长别离。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11.下列加点的“相”字的意思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蹑履相逢迎, ②儿已薄禄相, ③怅然遥相望,
④黄泉下相见, ⑤仰头相向鸣, ⑥会不相从许。
A、①③⑥|②|④⑤;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⑤|④⑥; D、①③|②|④⑤⑥。
12、选出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A、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C、 D、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13.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马因跑得太急而显得不堪重负发出悲鸣。
B.“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是刘兰芝劝慰焦仲卿,不要再抱希望了。
C.“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两句是借景抒情,此处“景语也即情语”。
D.“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到了最后来时刻,焦仲卿还是有所犹豫。
14.下列几句中最能概括焦仲卿忠于爱情、敢于反抗的一项是
①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②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
③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 ④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
⑤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⑥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第Ⅱ卷
四、古诗文阅读(11分)
15、文言翻译,翻译加横线的句子(4分)
王元泽(即王雱pāng,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选自《梦溪笔谈》)
译文:
。
16、默写(2分,每空0.5分,任选四句)
①、 ,抱布贸丝。(《诗经•卫风•氓》)
②、惟草木之零落兮, 。(《离骚》)
③、 , 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
④、 ,二情同依依。(《孔雀东南飞》)
⑤、山不厌高, 。(《短歌行》)
⑥、盈盈一水间, 。(《迢迢牵牛星》)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二题。(5分)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1)古人有“一诗之眼”与“一诗之骨”的说法:“诗眼”,指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字眼)”;“诗骨”,指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率作用的“句”。上面这首杜诗,其“诗眼”是_________,(1分);其“诗骨”是__________(1分)。 (2)在颔联和颈联中任选一联,联系全诗,说说是如何表现诗意的?(3分) 答:
。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16分)
送春
宗璞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
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到,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各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房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侯,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chán)风僽(zhòu),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始终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992年9月下旬
18、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给写活了,写出了二月兰的张扬的个性,也写出了人与花的情感的沟通。
B、“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表现了一般人的偏见和二月兰对此的并不介意。
C、作者否定一位年轻画徒对二月兰的刻画,在文章中起到反衬的作用,更突出了二月兰的“高扬着活力”的形象。
D、二月兰“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表现出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作者所追求的一种境界。
E、二月兰是作者的所咏之物。咏物之作不仅在于描摹物的性状,更在于感悟物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理想。本文正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19、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4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2分)
答: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义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六、语言表述(5分)
22、根据文意和句式,把下面这段话补写完整。(2分)
同样一个城市,住得愈熟,愈觉得小。
同样一条道路,走得愈熟,愈觉得短。
, , 。
同样一种技巧,学得愈熟,愈觉得容易。
──了解,让世界变小了。
23、为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某校有关领导对使用不到一年的新教
学大楼的卫生间设施进行调查,具体情况见下表。(3分) 4
项 目 |
完好无损 |
损坏较轻 |
损坏较重 |
损坏严重 |
百分比 |
15% |
22% |
38% |
25% |
调查结果显示: 。
七、作文(3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根据要求作文。 李白再飘逸,他不懂上网; 你再英雄,也成不了刘邦。 哪儿来这么多的痛苦啊困惑啊! 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你说是吗? 生活中痛苦和幸福往往与心态有关,人生是否幸福,在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态,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对此,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呢?请以“心态和人生”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民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高二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题答案
一、1——3:D D B
4、A
5、D(A“它们”指代不明,可指“这些现象”也可指“诸多原因”。B末句主语与前面各句不同,应加上“单位”之类的词。C因果倒置,改为“由于地表水……恶化,造成世界性的水危机。”)
6、B
二、 7、D 8、C 9、C 10、D
三、11、A(①③⑥代焦仲卿,可译为“他”;②相貌;④⑤相互。);
12、C(A于是、就|趁机;B故意、有意|所以;C均作介词“替、给”;D劝告|道歉);
13、B;14、B;
四、15、译文:王元泽不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把一只獐和一只鹿同装在一个笼里来问王雱:“哪一只是獐?哪一只是鹿?”王雱其实不能识别,过了一会儿,他回答说:“在獐旁边的那一只是鹿,在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对他的聪明非常惊讶。(评分:“客有以”译正确给1分,“以问雱”中“以”译出给1分,“实未识”译出给1分;其余能译出大意给1分)
16、略;
17、答案:(1)①“孤”;②“飞鸣声念群”。(2分,每空1分) (2)(任选一联:3分——诗句释意1分,诗句分析1分,表现诗意1分;意思对即可。)
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 ,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②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意思是“望眼欲穿好像就要看到雁群了,声声哀鸣好像听到雁群的叫声了”:“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五、18、BD(选对一个得2分);
19、(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拦的力量。
20、本义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1分)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1分)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2分)
21、为二月兰后来蓦然消失,伴春而去做铺垫,更显它的忠心、执着品质。(4分)
六、22、示例:①同样一座高山 ,爬得愈熟,愈觉得矮。
②同样一种书本 ,读得愈熟,愈觉得薄。
23、对青少年加强爱护公共设施的教育非常必要。
七、作文 以高考为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