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零陵中学高中2006学年度第1学期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月考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2006.9 注意:本试卷分试卷和答卷两部分,答案必须写在答卷上 一、阅读《老王》选段,完成第1~7题(24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登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上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zuàn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 A 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 B 因为他来表示感谢 C 我却拿钱去侮辱他 D 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根据汉字写出拼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⑴ 伛( ) ⑵ zuàn ( ) 2、选文中“镶嵌”一词用得精妙、准确,极具表现力,试分析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文中划线有两组关于老王的肖像描写,但角度不同,分别属于_______描写和_______描写。这样分角度加以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对于老王临终给“我们”送香油和鸡蛋的情节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老王自知不久于人世,将自己唯一的财富留给最需要它们的人。 B.老王平时受恩于“我们”,所以来送“礼”,以示感恩。 C.老王将唯一的财富送给“朋友”希望获得“朋友”的理解和尊重。 D.老王将“我们”视为“知己”而骄傲,将唯一的财富留给“知己”,不求回报,合情合理。 5、文末“那是一个多吃多占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深化了主题,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其中“多吃多占”的人指谁?而“愧怍”的感情又由何而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6、在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4分)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_ C.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7、杨绛散文的特色之一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如文章开头:“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看似非常平淡,仔细品读,却能读出很多潜台词:即交代了两人的关系,又点出了两人的友谊,更暗示这友谊的特殊。你能从上文选段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说明杨绛散文的这一特色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8分) 我等过你 鲍尔吉·原野 (1)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这成了生活中可以称为幸福的事情之一。我听了他的几十张唱片,聆听时怀着憧憬与犹疑,听过已在心里装下充实,像从森林里归来的孩子兜里揣满松果一样。 (2)人与音乐的契合,委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难事。作曲家与演奏家从来都是独裁者,按他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生活与哲理。听者只能用声音——唯一的传导符号来体味它背后的无限丰富。当然,伟大的音乐家——让自己的作品引起大多数人共鸣的音乐家——也由此诞生。风烛残年的贝多芬,耳朵全聋了,仍执意指挥《第九交响曲》。这是令乐人们为难的事,又得配合。贝多芬眼盯着乐谱,手臂僵舞,他的耳朵里静悄悄的。乐人们小心地瞟他的手势,他们明知贝氏听不见,但生怕拉错一个音符。乐曲结束了,全场掌声潮起。穿着燕尾服的维也纳人起立鼓掌,眼里漾着热泪。他们尤为结尾《欢乐颂》这一为人类祈祷的乐思所感染。贝多芬却依旧木然。女高音卡洛琳·婉格只好以不大礼貌的方式,抓住他的衣袖,指一指观众席。风湿蹒跚的老贝慢慢转过身来,认真地睽视着观众少顷,尔后鞠躬致谢。 (3)还是回到詹姆斯·拉斯特。说到贝多芬,我会总有一种冲动,像说到苏格拉底这样的圣徒一样。我只想说,他们作品的伟大,像辘辘把的绳子一圈挨一圈致密绕在人格的圆木上。詹姆斯·拉斯特没有贝多芬那么伟大,至少现在还没有人这样说。他只是一个乐队的组织者和指挥家。他所做的是把所有好的音乐作品加以改编,从古典乐曲片段到流行电影插曲。在编配与气质上,使之具有独一无二的詹姆斯·拉斯特的风格。 (4)他是通俗乐队,但本质上却很古典,典雅悠然,富于沉思。在詹姆斯·拉斯特那里,无论是对往昔的回顾,对世事的前瞻,都与我的心性契合——那是一种漫不经心的中庸之美,没有令人眼湿的激情。譬如说描写爱情,其感人处如脚下激起的细碎浪花,瞬间变幻而消隐,耳畔更多的是潮音与涛声,却没有兜头的狂澜。 (5)在照片上,詹姆斯·拉斯特,这位德国不来梅的老头,灰白的金发很长,唇髭整齐,下颏的胡须剪得很好看,古铜色的脸膛上永远带着宁静明朗的笑。这个我心中默默信赖的人,他使我这个没有受过很好音乐教育的人,渐渐理解了许多西方古典乐曲,得以同大师进行儿童与巨人式的沟通。我感谢他。 (6)听老詹。在他的曲子里,我悟出典雅、开阔与不避俗亦为文章之道。在这些纷纷如落叶的乐声里,我寂寞地写着自己的文章。许多时候,环顾左右,也只有老詹的乐声相伴。 (7)还能说什么呢?南非诗人乔科写道:“我只能说——我等过你。” (选自《掌心化雪》,有改动) 8、文章开篇说“这几年,我的心境与詹姆斯·拉斯特乐队的曲子很贴切”,从全文来看,这种“贴切”具体而言是针对什么来说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章用了为数不少的文字表现贝多芬,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文章的标题为“我等过你”,说说作者等来的东西是什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4分) A.本文选取了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苏格拉底、乔科等典型材料,表现了伟大音乐作品能够感染人、启迪人、给人以无尽的美这一主题思想。 B.聆听詹姆斯·拉斯特,憧憬,源于对音乐梦境的渴望;犹疑,源于对音乐家“独裁”的敬畏,文章将普通爱乐者的微妙心理表现得真实、细腻。 C.贝多芬与詹姆斯·拉斯特相比,他们的音乐各具风采:前者在典雅、恢宏方面更胜一筹;后者在通俗、感人方面更具优势。文章运用对比如实地表现了它们的差异。 D.伟大的作品源于同样伟大的人格,无论是贝多芬、詹姆斯·拉斯特还是其他有成就的音乐家、艺术家,作者从它们的作品感受到了人格的魅力。 E.本文的语言朴素而有诗意,在描写方面也很出色,特别是老贝的演出、老詹的肖像等几处,虽不是眼前实景,但生动、形象,人物如在目前。 三、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10分) 12、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 ⑵虽有佳肴,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有至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故________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 ⑶纸上得来终觉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白发无情侵老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知培养转深沉。 四、回顾《劝学》语段,完成13~18题。(24分) 13、填空。(8分) 《劝学》选自战国末期思想家_________的著作___________。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还有庄周,其著作是_____________;孟轲的著作是___________,韩非子的著作是_____________。这三位分别属于______家、______家、_______家。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⑴ 学不可以已 ( ) ⑵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 ) ⑶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 ⑷ 而闻者彰 ( ) ⑸ 金就砺则利 ( ) 15、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_______和________。(2分) A.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6、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类型不同的两项是______和______。(2分) A.日参省乎己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D.善假于物也 17、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此话它主要强调什么意思?《劝学》中有哪些话意思与之是一致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回顾《师说》,完成19~24题。(24分) 19、填空。(8分) 《师说》的作者是______代________运动的领袖_________,另一位这个时代的领袖人物是________。《师说》中阐明老师职责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说明从师必要性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提出择师的途径和标准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表明作者进步的师生观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5分) ⑴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 ) ⑵ 圣人无常师 ( ) ⑶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 ⑷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⑸ 君子不齿 ( ) 21、从句式特征看,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2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B.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C.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 D.而使后人尚之如此 2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3分)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这句话,有人认为反映了作者轻视劳动人民的阶级偏见,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请你结合该句的具体语境加以思考,谈谈你的看法及其理由。(4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