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龙
[教学目标]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 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3 领会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重点]
1.学习陈毅同志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2.学习本文 比喻、引用、借代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修辞手法中借代与借喻的异同。
[教学安排]
1.安排一课时。
2.利用幻灯片、教学录象等媒体手段。
[教学过程]
1. 导入课文
由红军1934年10月长征的历史背景导入课文。其中讲清陈毅同志留在老区坚持打游击等事情。
2. 解题 ⑴、三章:三首
⑵、梅岭:梅岭山脉的两座山。
3. 读准写准下列字词:
丛莽( ) 旌旗( ) 涯( )当纸钱( )应有涯( )
4. 应重点理解的词语
旌旗 烽烟 血雨腥风 取义成仁
5.. 教师范读课文
⑴、注意体会三首诗有何不同。
⑵、划出押韵的字。(多、罗,押uo韵;年、悬、钱押an韵;家、涯、花押a韵)
⑶、整体感知诗的内容和结构。
.6.学生齐诵课文梳理结构和内容。
内容: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
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
7.师生共同活动,分析文章。
⑴、 开头设问句的作用:总领全诗,三首诗都是对这设问的回答。
⑵、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及其作用:
① 去:表现视死如归的气概。
② 招:有声势,有号召力。
③ 斩: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力度强,速度快。
④ 多:表达了对同志、对战友的无限希望。
⑤ 飞:轻快、欢欣,想象胜利喜讯来得又多又快。
⑥ 应、遍:预言,坚信反动派一定失败,共产主义必将在全球实现。
⑶、 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作分析。
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视死如归的 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
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 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
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作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
⑷、 本首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
①、 设问: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②、 借代:旌旗十万斩阎罗 (代指部队)
南国烽烟正十年 (代指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来的国内革命战
争。)
③、借喻:血雨腥风应有涯 (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的镇压。)
人间遍种自由花 (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
④、引用:取义成仁今日事 (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为真理、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
⑸、 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的各自的侧重
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⑹、 现实、想象、理想的完美结合。
1. 现实:创业艰难百战多、南国烽烟正十年
2. 想象;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捷报飞来当纸钱
3. 理想:人间遍种自由花
8. 学生齐读课文,直至背诵课文
9. 学生背诵课文,并能默写课文。
10.布置作业:
⑴、 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⑵、 将小序改写成语体文。
11.板书:
时间 内容 精神
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程 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 现实、理想、想象相结合
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合肥铁路中学 朱雁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献身革命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诗歌语言的精练、压韵和节奏的特点。
教学设计:
1、课前,学生认真预习,扫清阅读障碍。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明白词、句的大意,培养自读能力。
2、根据教材特点,采用朗读教学法,强调诵读,教师范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
3、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语设计:
陈毅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在戎马生涯的余暇,写下了许多优秀诗篇,其中不少是反映他坚毅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的革命理想的。《梅岭三章》就是其中很有名的一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它。(板书课题、作者)
二、导读设计:
1、先听一遍课文朗读录音,请学生核准字音,欣赏朗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
2、提问:这三首诗饱含着怎样的感情?朗读时,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把握?
明确:这三首诗,饱含着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诗歌的感情基调:真挚而深沉、豪迈而悲壮。
3、再听一遍朗读录音,请学生轻轻跟读,进一步领会诗歌感情。
4、齐读小序。提问:小序里表现诗人上述感情的句子是什么?
明确:“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表明诗人从容、镇定、视死如归。强调小序不但告诉我们诗作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缘起,更重要的是告诉了我们诗作的时代背景,这对我们理解诗人的革命情怀是很有帮助的。(板书:“小序——时代背景”)
5、男生朗读第一首诗。提问:诗中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可以说,为革命,诗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尚嫌不够,他是死而不已,因为他到了阴曹地府,还要“招旧部”、“斩阎罗”。“招”,旗帜鲜明,有声势,有感召力。“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声调也猛烈高亢。[板书:“一、视死如归(招、斩)”]
6、女生朗读第二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此头须向国门悬”、“捷报飞来当纸钱”。前句出自汪精卫的《狱中杂感》。偶尔袭用前人成句,在旧体诗的创作中是可以的。用春秋时吴将伍子胥眼悬东门典故,意为诗人也像伍子胥一样死不瞑目。他寄望后来人多多努力,胜利的喜讯早日飞传。“飞”,轻捷、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板书:“二、死不瞑目(飞)”]
7、齐读第三首诗。提问:哪些诗句表现诗人上述感情?
明确:“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可以说诗人对自己的死毫无遗憾,因为他坚信人间必定到处种植“自由花”,革命必定成功,人民大众必定解放,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种”,动作有力,声调铿锵。[板书:“三、死而无憾(种)”]
8、提问:这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三首诗形式上可以独立成篇,内容上又是一个整体。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展开来,从眼前写到未来,从个人写到同志,层层深化,层层扩大,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豪壮的情怀一步步展现出来。[板书:“豪壮情怀”]
9、全班放声齐读课文,注意领会诗中的感情。完成教学目标1。
10、朗读指导:韵脚、节奏。
明确:这三首诗运用了绝句形式。绝句属旧体诗中的格律诗,在压韵上很讲究。三首诗的压韵分别是“uo ”、 “ian ”、“a”;韵脚分别是“何”、“多”、“罗”(第一首);“年”、“悬”、“钱”(第二首);“家”、“涯”、“花”(第三首)。七绝的朗读节奏可按意义划分,节奏是四字、三字各作一停顿。
1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用“▲”和“/”标出韵脚和节奏。
12、指一名朗读好的学生朗读,之后全班齐读,最后要求学生分散小声朗读,试着背诵。如观察到条件成熟,可指名背诵。
13、放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背几遍。
14、全班齐背。完成教学目标2。
三、作业:
熟背这三首绝句,并自己默写、纠正,直至完全正确为止。
附: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小序——时代背景
一、死而不已(招、斩)
二、死不瞑目(飞)
三、死而无憾(种)
豪壮情怀
二十、《梅岭三章》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豪迈的革命情怀。
2.比喻、借代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重点:
疏通全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从眼前写到未来,即使牺牲仍要革命——头悬国门不忘革命——取义成仁换取革命胜利这三个步骤来组织全诗,从而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难点:
让学生了解“旌旗”、“烽烟”、“自由花”、“取义成仁”等词在诗中特殊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导入明确目标
|
要求学生
l.诗歌要表现的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和对革命终将胜利的坚定信念。我们在今天来学习这三首诗,就是要学习这种为理想、为信念而献身的精神。
2.这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组诗。
3.要注意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尤其是借代、借喻、引用典故。
|
阅读预习提示,初步了解这组诗及其创作背景。
|
营造诗歌学习的情感氛围
|
整体感知
|
(l)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伏,潜伏、藏匿)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在树丛密草当中藏匿了二十多天。(得,能够;脱,脱险)考虑到不能够脱险,作成三首诗保留在衣服最里面。(旋,不久)不久敌人的包围解除了。
(2)小序对这组诗起什么作用?
2.播放教学磁带,让学生听两遍,先对组诗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并正音正字。旌:jīng 悬:xuán 当(纸钱):dàng 应(有)涯:yá 莽:mǎng 遍种:zhòng
|
引导学生口译小序并分析它的作用。
指定学生朗读小序后,引导学生口译。
|
小序表明这组诗是在“虑不得脱”的必死险恶处境中写出的绝命诗,写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作一些关于创作背景的补充。)
|
分析第一首
|
(1)“断头今日意如何”这句诗在第一首诗歌中起什么作用?倒装句式的使用有什么作用?
“断头今日”即“今日断头”的倒装,前置强调“断头”,表现出诗人感觉到了必死的险恶处境,并且能够英勇地面对。
整句诗用了一个设问句,问自己在必死的险恶处境中“意如何”即“想什么”,而下面三句都是诗人的回答,所以这句诗统领整首诗。
(2)分析下面三句诗:三、四句用了“阎罗”、“泉台”等迷信传说,起一个什么作用?
“创业艰难百战多”追忆自己的战斗生涯,内含着对自己面临死境、尚未彻底打垮敌人的憾恨。所以诗人说即使自己牺牲了,到了阴间,也要招集旧部下的英魂,和阎罗战斗到底。
“泉台”、“阎罗”虽是迷信中阴间的事物,却把作者要革命到底的思想形象化了,表现出继续战斗、虽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3)“旌旗”原意是旗帜,诗中指部队,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4)总结第一首诗英勇面对险境——继续战斗,虽死不渝。
|
思考并回答问题
|
引导学生细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
分析第二首
|
(l)“南国烽烟正十年”表述出回首十年的革命战争,其中所含的感情和第一首中的“创业艰难百战多”大致相同,即虽然经历了十年的激烈战斗仍未打败敌人的憾恨。
(2)“国门是”的典故运用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第二句用了春秋时的典故,伍子胥为吴将,屡建战功。他先劝吴王乘打败越国之机灭掉越,未被采纳;后又劝吴王攻越,要他警惕越王勾践复仇,吴王听信谗言,逼他自杀。伍子胥临死前说:“把我的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灭吴。”后来吴国果真被越灭了。
陈毅用这个典故,表现的是自己关心革命、死不瞑目,要亲眼看着同志们取得战斗的胜利,敌人怎样失败。
(3)三、四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这两句诗激励同志们英勇战斗,奋勇杀敌,诗人热切地盼望胜利,盼望战友们频传捷报。
(4)“烽烟”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它原指边境报警的烟火,诗中指战争。
(5)小结第二首诗。
回首革命战争——死不瞑目,激励后死者奋勇杀敌,频传捷报。
|
思考朗读
|
让学生着重体会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反复品读,感受词语包含的情感。
|
分析第三首
|
(l)一、二两句诗的含义。
表现作者把全部身心献给了革命——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指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诗人预言反动派的统治应该有个尽头。
(2)“取义成仁”表现出诗人在险恶的处境下决心为真理为革命而英勇牺牲。“人间遍种自由花”。诗人预言革命理想终将实现,表现了坚定的革命信念。
(3)第三首诗中用到的修辞方法。
“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语,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
“自由花”是作者虚构的花名,用借喻的修辞方法,表现革命理想的实现及幸福美好的生活。
(4)小给第三首诗。
思绪驰向未来——理想终将实现,坚定乐观。
4.理解“断头今日意如何?”不仅领起第一首诗,而且统领全篇。
5.三首诗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三首诗的小给来讲解三首诗之间的关系是:回环递进,酣畅淋漓。
|
思考、朗读
|
让学生着重体会诗歌中的重要词句,反复品读,感受词语包含的情感。
|
总结拓展
|
示范朗读节奏,并提出问题
1.我们从诗中看到了诗人为理想献身、视死如归的崇高品质,同学们要学习这种精神。
2.古往今来,许多前人都有这样的品质,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如《乌江》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
回答问题并分小组朗读比赛。
|
在课堂上积累,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积累语言素材。
|
布置作业
|
背诵三首诗并完成练习
|
完成作业
|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练字的表达训练
|
思路点拨:
一、主题思想
郭沫若曾赠陈毅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陈毅同志在最艰难、最困苦、“虑不得脱”的生死关头写的这组绝命诗,以其崇高思想、炽热激情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证明郭沫若的赞誉并不为过。诗中所体现出的为信仰而献身的从容与豪迈令人仰之弥高。
二、比喻和借代的运用
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是本文的一个显著特点。
比喻一般分为三类:明喻、暗喻和借喻。诗歌中多用借喻,不出现本体、比喻词,直接用喻体称说。文中使用借喻的有两处。
①血雨腥风应有涯。②人间遍种自由花。
“血雨腥风”借喻战争,形象地表现出战争的残酷性,反映诗人厌恶战争的思想感情。“自由花”是一种虚拟的花名,用来喻指幸幅美好的生活,表达出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
借代是用与事物有一定关系的名称来替代该事物的修辞方法。本文中有两处:
①旌旗十万斩阎罗。②南国烽烟正十年。
“旌旗”是旗帜的通称。部队都有作标志的旗帜,这里用标志部队的“旌旗”借指部队。“烽烟”原来是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作报警用的烟火,烽烟一起,表示要有战事。文中用“烽烟”借指战争。
使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生动性。“血雨腥风”把读者带进战火之中,仿佛已经嗅到了战争残杀生灵的血腥味;“自由花”,虽属虚拟,但在读者的眼前展现出鲜花烂漫、和平温馨的自由天地;“旌旗十万”,使读者看到军旗猎猎,大军浩荡的阵势;“南国烽烟”再现出战烟迷漫、昏天黑地的战争氛围。
三、语言特色
这三首七绝,格律是固有的,意境是崭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
在语言上,发挥诗重想象和幻想的特点,赋予旧诗新鲜的含义,这种语言上“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使诗意更为新奇、生动。例如,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一思想用了“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几种说法,较之直接表述,有以下好处:
1.直观性。它将抽象的观念化作具体的形象,使人感到鲜明生动,印象深刻。
2.含蓄性。阎罗是人人知晓、人人憎恨的阴间暴君,拿来影射世上反动势力的首领,耐人寻味。
3.深刻性。通过革命将土英魂共斩阎罗的哀思妙想,表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比死而更深一层)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是直说其事和空讲道理所达不到的境界
四、进行比较阅读
旧体诗的写作可模仿前人诗意,推陈出新,可将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与本课诗作比较阅读,体会其中诗情的承继与变化。
练习设计:
1、 写出下列画线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和运用的修辞方法。
(1) 南国烽烟正十年 意思: 修辞:
(2) 血雨腥风应有涯 意思: 修辞:
(3) 取义成仁今日事 意思: 修辞:
(4) 人间遍种自由花 意思: 修辞:
2、 阅读第三章回答问题。
(1) 这首诗从体裁上看,属于 ;从内容上看,是 。诗中押韵的字是 。
(2)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投身革命/即为家 B.血雨腥风/应有涯
C.取义/成仁/今日/事 D.人间遍种/自由/花
板书设计:
梅岭三章 陈毅
第一章 生死不渝、誓战到底
第二章 关心国运、切盼解放
第三章 乐观坚定、不怕牺牲
课后反思:
这课的教学中,教给了学生自学课文的方法和理解含意深刻的词句的方法。学生们正是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在自学中注意了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理解了诗的主要意思;感悟出了诗的深刻含义。整堂课气氛浓烈,学生学得很投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怎么会抓住文章中的关键点,设计出那些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共鸣并深切体会到陈毅写这首诗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