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二年级第二学期 >> 教学课堂实录 >> 正文

 

畏俱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张磊


教学目标
    1·学习引用名言作论据以证明观点。
    2·理清本文的论述层次。
    3·学习用辩证的观点看待错误,明确对待错误应采取的正确态度。

教学要求
    1·本文根据议论的需要引用了很多名言,用的恰当灵活。这些名言有的充当论据,有的充当论点,有的既作论据又作论点。在研讨引用名言作论据这一教学重点时,教师应具体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要确实需要时才用,并要有自己的分析;②引用的名言必须同要证明的论点一致(材料同观点统一);③要充分理解所引内容的含义,不可断章取义;④引用应准确无误。
    2·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精确地引用名言的能力。
    3·课文中有几位名人未作注视,教师可作简介。

教学重点
   1·理解引用名言作论据
   2·理解议论文的段落层次

教学难点
    1·本文中心论点是什么?它是怎样提出来的?
      (本文中心论点是: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它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而提出来的。)
    2·本文中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得到论证的?
      (本文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后,就在第2段阐明发生错误的原因,再在3、4段进一步阐明该如何对待错误的问题;第3段主要阐明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进一步证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最后1段联系当前我国改革实际,强调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本文就是这样一步步论证了中心论点的。
    3·本文题目如不加引号,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这句话是引用的名言,而非作者首创;另外,题目中出现引号也有暗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据的写法特点的作用。)
    4·本文说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是不是说犯错误越多越好?
      (本文用引证和例证的方法,论证了“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的中心论点。写作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的时候,难免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会遭受大大小小的失败。有了错误和失败,我们不必畏惧,不必害怕,应该“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路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成功;否则就会“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最终一事无成。本文作者并不是提倡犯错误,并不是说错误越多越好,并不是说对错误可以持满不在乎的态度,相反的,作者说要“努力防止和减少错误”,就是说应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要尽量少走弯路,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但是,万一出了错误,万一遇到失败,也不必惊慌失措,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5·本文的结尾部分与开头部分是否重复?
     (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是一般性概括,而结尾是深化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它是结合现实,针对问题,经过了有力的论证之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正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这使中心更具体,更深入,更明确。同时也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理解文中所引名言含义,了解文章结构。
        第3、4课时:理解文中准确的语言,讨论预习。








预习作业: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              。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
    3·这篇文章的题目包含了什么哲理?
    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5·请说明文章各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7·写出文章所引证的名言。
    8·读了这篇文章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1·“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2·章炳元。
    3·题目包含着“错误同进步”关系的辩证法。
    4·中心论点是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5·各段的主要内容:
    第一段:引用名言作为中心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并概述其意义和作用。
    第二段:说明人们在认识世界时,错误是难免的。
    第三段:分析“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的辩证关系。
    第四段:通过具体事例,说明“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第五段:联系社会实际,指出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也是难免的,正确的态度是 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出正确的道路。
   6·结尾不仅呼应了开头,而且深化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7·略
   8·要想取得成功,就不要怕失败,要想进步,就不要畏惧错误。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议论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篇议论文,要有的放矢,切合实际需要,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这样的议论文才有价值,才有意义,才算得上是篇好文章。
       本文就是这样的一篇好议论文。它短小精悍,内容丰富,论证有力,富于启发性。本文
发表在1984年11月19日《光明日报》上。当时我国的情况是这样的:我国的改革,先是在农村进行,经过三年,取得显著成效,农村面貌一新,广大农民生活有了改善。从1984年10月以后,我国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城市,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城市比农村复杂得多,它包括工业、商业、服务业,还包括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1984·10·6),“城市改革比农村改革更复杂,而且有风险”,“小错误、中错误总是难免的”,要“避免犯大的错误”。(1985·4·15)这篇文章就是在我国改革重点开始转移到城市这个时候写的。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它提出了什么问题,是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三、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四、理解文中所引名言含义,
五、布置阅读思考题,阅读讨论。
  1、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思考题二:本文备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全文结构分为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思考题三:本文用什么作论据?
  2、学生各自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着重考虑思考题一、二的回答。
  3、解决思考题一及题二的后一问。
  ①  本文针对什么问题而写?文中哪些地方明确说到这点?
    (本文是针对错误地看待改革中出现缺陷和错误这个问题以扫除改革征途上的思想 障碍而写的。
       文章中有三个地方明确地说到这点:
       一、开头段中“它给人们——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二、第4段中在引证普朗克转述歌德的话“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之后有一段议论,其中“不要因为惧怕错误而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这也怕那也怕是成就不了事业的”这些话就是针对这点而言的。
       三、结尾段中“目前,我国正在深入进行体制改革。……在这个过程中是难免出现缺陷和错误的。我们既不应当因为出了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更不应当因为有了错误就否定改革。……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这些话,更是直接明确地说到了这点。)
  ② 全文结构分几个部分?这几个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全文结构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第二部分 (2一4段),论证论点,论述不应该“畏惧错误”,应该以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来对待错误。这部分侧重论述对待错误的正确看法和态度,对这方面作出论证,也就否定了另一方面(错误的看法和态度)。这部分是本文重点所在。
       第三部分(末段),联系现实,深入论述, 呼应论点,指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点明撰文的意图。)
 六、逐段讲解文章
  1、第1段
        第l段两句话,内容各是什么?
    (第一句“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以发明现代鱼雷的英国工程师怀特黑德的这句   名言作文章的论点,这句话尖锐地指出“畏惧错误”的严重危害性。
       第二句,指出这句名言在今天的现实意义:“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可以从这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的名言中得到“深刻的启示”。本文引用名言作论点,增加了论点的说服力。)
  2、第2段
  ①  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人们在从事各项活动当中,“难免发生错误”,难于“避免失败”)
  ②  本段是如何阐明“错误”、“失败”难于避免的?
    (本段阐明“错误”、“失败”之所以难于避免,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客观方面:“从认识论讲,是由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并不是显露在外,而是潜藏在内的;不仅如此,它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就像达尔文有一次半认真地说的那样:‘大自然是一有机会就要说谎的。’”
        主观方面:“人们认识能力、水平、经验的限制”。)
  ③  本段在内容上与前段如何联系?
    (前面是说对待错误不应当“畏惧”,不应当以错误的态度来对待错误。那么,应当如何来对待错误呢?对待错误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呢?这段就来回答这个问题。它从道理上阐明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看法,应当看到错误之所以发生,难于避兔,是由于存在客观方面的原因和主观方面的原因。)
  ④  “它有时还会”的“它”,指代什么?
    (“它”指代客观事物的本质。)
  ⑤  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有什么作用?
    (本段中引用达尔文的话作为论据,证明客观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以颠倒的形式——‘假象’出现”这个观点。)
  3、 第3段
  ①   本段阐明什么观点?
     (本段阐明的观点是:从辩证的观点看,“错误并不可怕,叹息、感伤、畏惧是大可不必的”。)
  ②  本段从几方面论证观点?
    (本段从两方面论证观点。
       一是讲道理。错误之所以“并不可怕”,是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像睡梦同清醒、黑夜同黎明一样紧密相联。一个人从错误的‘梦’中醒来,就会以新的智慧和力量奔向真理。经历着失败的黑夜,正预示了成功的黎明即将来临”,失败是成功之母。
       二是引用名言来论证观点。文中引用了著名哲学家黑格尔的话: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由于这种错误,真理才会出现”;英国化学家戴维的话:“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
  ③  本段的内容与上段有何不同?
    (上段说的是对错误的发生要有个正确的看法,这段是说对错误要有个正确态度“大可不必”“畏惧”。)
  4、 第4段
  ①  第4段包含几层内容?彼此有何联系?
        本段包含三层内容。
        第一层 (开头到“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就不应当畏惧错误”,这是本段的观点。
       第二层(“有人说……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举出论据以证明本段的观点。
        第三层 (“当然”到本段结束),简析论据,补充说明本段的观点。
  ②  本段有几个论据?这些论据是用什么充当的?
    (本段有四个论据:
       一、有人说:“若不让错误出生,便不会有真理降世。”
       二、英国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法拉第不怕一再失败,经过近十年的艰辛努力,终于开拓了电磁学的新领域。
       三、欧立希以惊人的毅力,在失败了数百次之后,成功地制成了药品坤凡纳明。
       四、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获取诺贝尔奖金时说:“回顾……最后通向发现(量子论)的漫长曲折的道路,我对歌德的话记忆犹新。他说,人们若要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 
       一、四两个论据是引用,二、三两个论据是事例。)
  ③ 第3段和第4段的内容,有无相同之处?有无不同之处?
   (第3、4段的内容,有相同之处,都阐明“错误并不可怕”,“不应当畏惧错误”这个观点。
      这两段的内容也有不同之处:第3段是阐明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错误,看到“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是“紧密相联”的,“错误并不可怕”;第4段是进一步通过引证、例证,据实阐明“一个人若要有发现,有创造”,想要求取真理,获取成功,成就事业,“就不应当畏惧错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
       两段的内容之间有因果关系,前因后果,因为“错误同真理,失败同成功”“紧密相联”,所以“若要有发现,有创造,有成就”,“就不应当畏惧错误”。
 5、 第5段
 ①   第5段联系当前实际,指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对待改革中出现的错误?
    (本段指出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分析原因,总结教训,找到正确的道路。”)
 ②  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哪儿种错误态度?
    (本段否定了对待改革中出现错误的三种错误态度:
        一是因为在改革过程中“出丁 点错误便偃旗息鼓,悲观泄气”;
        二是“因为有了错误便否定改革”;
        三是因为害怕出错就“毫不动弹”,不进行改革。
 ③   本段引用鲁迅的话“这毫不动弹,却也就是一个大错”,起什么作用?
    (本段引用鲁迅的这句话作论据,证明因为害怕改革中出错而“毫不动弹”这种态 度是非常错误的。)
七、讨论预习题 
八、理解本文准确的用词
  1·如果将本文第1段中“特别是热心改革、勇于创新的人们”这些文字删去,有什么不妥之处?
    (不妥之处在于:这些文字,为本文最后一段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的论断事先作了准备,这就使得首尾照应,前后连贯。如删去这些文字,就起不了这样的作用。)
  2·“人们的知识、能力以至发明创造,……”这句中“以至”一词可改换为“或者”、“和”等词行么?为什么?
    (不能改换。因为:如果换为“或者”,那么“知识”、“能力”、“发明创造”这三者就成了选择关系;如果换为“和”,这三者就成了并列关系,而原文这三者实际上是递进关系,所以用“以至”就很恰当。)
    3·“倘若你想把一切错误都关在门外,那你也必将永远被关在真理的门外;倘若你想避免任何失败,那你也必定永远得不到成功。”如果将“一切”、“都”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理由有二:“一切”、“都”是与本分句中的“永远”一词相呼应的,如果删去了,这个论述就不严密,也不一定正确。另外,从上下两个分句来看,“一切”、“都”与下一分句中的“任何”是对应的。如果删去了,则前后句式不对称,读起来也不和谐顺口。)
    4·“当然,这绝不是说不要努力去防止和减少错误,……”句中“当然”可否换为“然
而”?“绝”可否换为“并”?为什么?
      (“当然”不可换为 “然而”。因为:“当然”只表示轻微的转折,还有“不言自明,理所当然”的意思,而“然而”只表示实实在在的语义转折。联系上下文看,这儿应只是语义轻转,且有“不言自明”的意思,所以不能用“然而”,而要用“当然”为好。“绝”也不能换为“并”,“绝”的语义比“并”更肯定更不容置疑,用在这儿,既强调了自己的正确看法,又“堵”死了错误的联想。)
九、教学小结
 1·文章中所引的名言,在文章中都起什么作用?
   (文中所引名言,有的作论点,有的作论据,有的既当论点,又作论据。)
 2·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这篇文章的特点是:多种论证方法综合运用,说理全面,充满辩证法,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十、布置作业
  

  备注:课文几位未作注释的名人
   1·达尔文(1809一1882),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于1859年出版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2·欧立希:过去译为埃尔利希,亦译艾立希 (1854一1915),德国细菌学家。1878年获莱比锡大学医学博士学位,还获英国牛津大学的名誉博士学位。1882年开始与科赫从事结核杆菌的研究工作。1910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08年与N·N·梅契尼科夫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欧立希是近代化学疴法的奠基人之一。他还和日本科学家泰佐八郎于1907年一起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酒尔佛散,即“六0六”,为化学疗法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欹,在免疫学方面,他创立了“侧链学说”,对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歌德 (1749一1832),德国祷人、剧作家、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诗剧《浮士德》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4·普朗克(1858一1947),德国物理学家。因提出量子假说,于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 学奖。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畏俱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咬文嚼字
    六国论
    《宽容》序言
    逍遥游
    长亭送别(论坛精华帖)
    促织
    哀江南
    窦娥冤
    闺塾
    雷雨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林黛玉进贾府
    《渡荆门送别》《秋词》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二课时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一课时
    《莺》第二课时
    《莺》第一课时
    《写作》教材之素材篇(论坛精华帖)
    装在套子的人
    沁园春·雪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笔记
    祝福
    世间最美的坟墓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
    鸿门宴教学材料和设计
    《蜀道难》备课笔记
    《阿Q正传》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
    茶馆
    米洛斯的维纳斯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说说教学模式(论坛精华帖)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胡同文化》备课笔记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
    阿Q与教改(论坛精华帖)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
    记念刘和珍君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黄鹂
    《词七首》备课笔记
    《灯》备课笔记
    《花的话》备课笔记
    读《伊索寓言》
    《静夜》备课笔记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胡同文化
    孔乙己
    六国论
    陈情表
    咬文嚼字
    我与地坛
    梵高传
    黄鹂
    死海不死
    林黛玉进贾府
    咬文嚼字
    沁园春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呐喊》与《彷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同义词辨析)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改错别字)
    背影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虚词的使用)
    希望的田野上
    金黄的大斗笠
    《再别康桥》只有一种“基调”吗?
    季氏将伐颛臾
    我的空中楼阁
    用多媒体教学《沁园春.长沙》
    灯(第一课时)
    灯(第二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风景谈
    工之侨献琴
    项链
    Uint7  Sports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
    荷花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群英会将干中计
    伶官传序
    沁园春·长沙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离太阳最近的树
    荷花淀
    伶官传序(论坛精华帖)
    赤壁赋
    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
    摆渡
    智取生辰纲
    语文教学中小说应该怎样教?——谈谈…
    陈奂生上城
    《荷花淀》
    边城(网友来稿-吐血推荐)
    咬文嚼字
    “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
    陈奂生上城
    杜鹃枝上杜鹃啼
    师说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实践
    死海不死
    高一教材写作同步(第三册)
    包身工
    陋室铭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二课时课堂实…
    《蒲公英》导语设计例谈
    “口语与交际--即席发言”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
    谏太宗十思疏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导读)
    关于《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
    《我的空中楼阁》教法指要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万重山漫想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论坛…
    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
    归去来兮辞
    《醉翁亭记》授课提纲
    《诗经》三首
    孔雀东南飞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
    杜鹃枝上杜鹃啼
    故乡
    短文三则
    美国贪吃松鼠变成大胖墩
    一问一答见性情(《林黛玉进贾府》网友…
    想象作文说课稿
    滕王阁序
    俭以养德
    石钟山记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班会课)(论坛精华帖…
    一剪梅(论坛精华帖)
    高二语文读本学习辅导
    雷雨(站长力荐)
    再别康桥
    老杨同志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
    有的人
    七根火柴
    俭以养德
    “友邦惊诧”论
    记一辆纺车
    理想的阶梯
    致橡树
    马说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怀疑与学问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古代诗词五首
    周总理,你在哪里
    梅岭三章
    松鼠
    阅读课教案
    Unit 1  That must be a record!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从三到万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