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
殷利强
一、课文悟读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嘶哑的喉咙唱出的挚情之歌。
自古及今,一个真正的中国文人总是情系祖国,心忧天下。无论其身处顺境,还是遭遇坎坷,改变不了的是那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个灼热如炽、欲罢不能的富民强国之梦!虽然祖国母亲经历了千年的雨雪风霜,经历了太多的希望、奋争与失望,到后来,已是满身疮痍,满脸沧桑!可是与之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儿女们却更加深了对祖国母亲的依恋和挚爱。
诗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功,一是以“小我”之情反映“大我”之情,感情深刻真挚,将历史的纵深感和现实的超越感合二为一,形成了强大的冲击力。二是诗人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抒情手法并发展了它,运用了如象征、隐喻,尤其是新鲜、准确、包容性很强的意象,使表述极具张力,给读者的“再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使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更加丰富。这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80年代前期朦胧诗的显著特点。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超越时空的感觉之河。
诗作一开始便明朗地宣示:“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将眼前之景与纵深而厚重的历史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时空的超越感,打破了读者思维的时空局限,为后面诗歌的展开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作者的感觉超越了时空(抑或模糊了时空),只剩下秋天之河从亘古流来,向未来流去,让人浸融其中,情思无限。
在这条感觉之河中畅游,人的思维是没有拘束的,现实生活中所形成的生命负重在这里消释净尽,“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3.《山民》——心中不熄的期盼。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一方面使中华民族得以稳健而沉雄地发展,另一方面也使我们民族的思想底蕴中多了许多的封闭、狭隘,使我们的生活闭塞、落后,使我们的民族在一定意义上成了被“大山”重重围困的“山民”。《山民》便是对这一生存状态的反思之作,它反映了我们民族精神中对落后封闭的自觉和反思。虽然这种自觉和反思很微弱,也很稚嫩,甚至带有中国农民式的愚昧,但有了这种反思,有了走出大山走向大海的愿望,也就有了走出大山的可能,有了通往大海的希望。
诗作之所以如此之美,一是思想之深刻,反思之切痛;二是得益于寓言式平静的叙述。平静质朴的叙述中反映的又是那么一个硕大的意蕴,巨大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美。
4.《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天意的发现,真诚的奉献。
海子是一个天真而单纯的诗人。他为诗而远离尘嚣,将一切的爱奉献于诗神缪斯,在一方斗室中过着孤凄的生活。精神上崇高的追求和现实中太多的负重使诗人在极度的愉悦和痛苦中煎熬。前行,去往理想的诗神王国荆棘丛生,迷雾重重,举步维艰;停步弃行,心中又难舍难分……
也许是天意的发现,不问人间烟火的诗人于偶然间发现,幸福其实也存在于“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这些日常生活当中。诗人心窗为之一开,犹如春暖花开。幸福的诗人如获至宝,欣喜异常,幸福感如“闪电”一样。真诚善良的诗人岂能独享这幸福?何况,幸福的人儿总是最仁慈宽厚的。诗人急于想把这一幸福的发现告诉每一个人,让他们也能分享这苦苦寻觅偶然得之的幸福。然而,那美好幸福的一瞬并没有湮灭诗人心中对缪斯的根本依恋,那苦苦追求而形成的巨大的精神惯性使他不无遗憾恋恋不舍地又回到了那诗歌殿堂的精神密室之中,永不回头……
二、亮点探究
1.《祖》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由此可以总结出什么叫意象?
探究学习:诗中选用了以下意象:①“破旧的老水车”。以“水车”对河的依恋象征“我”对祖国的相依相存。“破旧”表现历史之久。“数百年来”转个不停才“破旧”“疲惫”。然而虽“破旧”虽“疲惫”却“纺”个不停,惟其如此,才感人至深。②“熏黑的矿灯”。“熏黑”言其使用时间之久。“我”与祖国“在历史的隧洞里”长期“蜗行摸索”。但“蜗行”而不是“蜗居”,对光明的摸索却从来未停歇。③“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稻穗”“干瘪”是因土地贫瘠。尽管“干瘪”,也是赤子的一颗心啊!④“淤滩上的驳船”。“我”靠祖国的拖曳得以前行,才不致掉队,极力表现了祖国对儿女的珍惜,儿女对祖国的痛惜。看到“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我”痛惜、爱怜、负罪之至:“祖国啊!”⑤“‘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富民强国的希望在漫长的黑暗历史中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似乎永远都是美丽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⑥“簇新的理想”。那场浩劫结束,我们的国家从领袖崇拜的神话中解放了出来。民富国强的伟大理想“涅繁”而为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自然“簇新”无比,光焰万丈。⑦“雪被下古莲的胚芽”。“莲”圣洁而又美好,“古莲”便是千古以来那个民富国强的美好理想。在春意萌动,万物复苏的时刻,冲破了千年封建专制的冰封雪盖,这伟大的理想,绽放出了生命的萌芽!⑧“挂着眼泪的笑涡”。恶梦已过,伟大的祖国否极泰来,赤诚的儿女怎能不喜极而笑?虽然以前伤心的泪水还挂在脸上。⑨“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⑩“绯红的黎明”。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即为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之融合。
2.《祖》诗中的“我”就是诗人自己吗?
探究学习:诗作中的“我”不仅仅指诗人自己,也指中国文人群体,乃至华夏儿女,是“小我”与“大我”的融合。
3.怎样理解《祖》诗中四个“祖国啊!”的内涵和关系?
探究学习:四次呼唤内涵各不相同:第一个“祖国啊!”是“我”看到无比挚爱的祖国母亲长期积贫积弱还无比珍惜每一个儿女,以疲病之躯曳“我”前行而不肯放弃,纤绳深深勒进肩膀而不辍时感激、痛惜、负罪的呼唤。第二个“祖国啊!”反映了祖国儿女热切盼望国家繁荣富强,可热切的希望却一如“‘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美丽动人却可望而不可即,“我”伤心之极。期望、失望、伤心、委屈、感激和痛苦全融人了这声呼唤之中。第三个“祖国啊!”写出看到祖国黎明到来时的欣喜之情。第四个“祖国啊!”表现了愿把一切奉献给祖国,只要祖国繁荣富强,不惜粉身碎骨的赤子之情。四个呼唤形成巨大的情感跳跃,表现了由悲哀、低沉转向欣喜、振奋的情感发展历程,抒发了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4.《祖》诗中“迷惘”“沉思”“沸腾”反映了谁的情感历程?
探究学习:这不仅仅是走过“文革”的青年一代的情感历程,而且也是中华民族心灵历程的高度概括。
5.《我》诗中并没有着意于自然之景的描绘,但读来却如陈年佳酿一样醉人,请分析其最显著的艺术特色。
探究学习:本诗没有深刻的哲理思考,没有优美的景物描绘,有的只是率真的未假雕饰的原生状态的感觉。这其实就是活跃在20世纪80年代“新生代诗人”(又称“第三代诗人”)“先锋诗”派的重要特点之一:强调诗的感觉化,强调“微妙的心理感觉不加遮拦的直接展示”。传统诗通常总是让“心声”转化为图画,从而借景抒情,借象抒情。朦胧诗也有此特点,都强调通过这些或实有或虚拟或明晰或朦胧的“象”表情达意。“感觉化”的诗也写眼前景,但景物仅仅被当作诱发感觉的客观物,着重提示的是主观感觉对外物的独特感受。这与传统诗、“朦胧诗”有很大的不同。
6.怎样理解大山的围困及山民的含义?怎样理解“他”对大海的向往?怎样理解“他”的遗憾?
探究学习:大山的围困是落后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束缚和限制,是闭塞、保守、落后的象征,是改革开放前中国现实的缩影。“他”对大海的向往其实就是中国人民走出封闭落后的期望,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虽然“他”的愿望有些幼稚,但有了这想法便有了走出大山的希望。“他”的“遗憾”看似愚蠢,其实也是闭塞的生存状态中一种自然的想法,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山民”走出封闭落后生存状态的强烈愿望。
7.《面》诗中“幸福”的表现是什么?诗人急于把自己发现的幸福告诉每一个人,反映了诗人的什么情怀?
探究学习:“幸福”是“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是“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发现这些普通的生活场景之中蕴涵着幸福。困苦之中的诗人迫不及待地想把这幸福以及美好的祝愿献给每一个人,足见他的真诚和善良。这也是一首“感觉的诗”,诗人率真地未假雕饰、不加遮拦地直接展示内心微妙的感觉。这种感觉也直接“传染”给了读者,我们也似乎住在了海子的那所房子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选题设计
1.比较“朦胧诗”与中国传统诗歌的异同,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研究方法:
(1)比较阅读第一单元第二课与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分析后者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并理解这种表达方式与中国传统诗歌的承继关系。
(2)理解把握“朦胧诗”的以下特点:意象内涵的丰富、朦胧,打破时空和思维局限;根据表达需要虚拟“实在”的物象;思维的跳跃性;强调诗人主观的感觉世界。
参读书目:
(1)曹纪祖《试论“现代诗”对中国诗歌传统的变异》,《星星》诗刊1991年9期。
(2)刘湛秋《诗的秘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8月北京第一版。
(3)叶延滨选编《星星抒情诗精选》(1979—1989),四川大学出版社。
2.比较中国传统诗歌与“新生代诗人”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
研究方法:
认真品赏梁小斌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本册第二课《中国现代诗四首》,以及第二、三单元中的古典诗歌,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典型的审美特征。
参读书目:
马立鞭《试论“现代诗”对中国传统诗歌的变异》《诗歌的感觉和感觉的诗》,《星星》诗刊载。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笔记 |
下一篇文章: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