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二年级第二学期 >> 教学课堂实录 >> 正文

 

死海不死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 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 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 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 失生去命 B 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固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审题,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 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小结)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 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 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 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讨论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二)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指导预习;学习一、二、三部分。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三、指导预习 



    《死海不死》预习题(印发或出示小黑板)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 游弋      2 安然无恙      3 氯化钠 



    4 告诫     5 干涸     6 执迷不悟 



    (二)运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1 安然无恙     2 告诫      3 大惊失色     4 猜测 



    (三)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概括大意。 



    (四)数字,一般分为确数和约数两种。认真阅读课文,划出表确数和约数的语句,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四、检查预习情况 



    1 字、词练习。 



参考答案: 



    (1)yì,(兵船)巡逻。文中指游来游去。(2)yàng,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优愁的事。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3)nà,食盐的化学名称。(4)jiè警告、规劝的意思。(5)hé,水干,枯竭。(6)wù,执,固执;迷,迷惑,对事物分辨不清。形容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2 造句练习(略) 



    五、讨论作者思路。 



    划分课文段落层次,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怎样划分,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即成。本文共8小节,有几种划分层次的方法,请同学们各抒已见。 



    学生小声讨论,准备板书。 



    指名两位学生上黑板板书 段落大意。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修改、补充、完善。 



参考答案 



第一段:1节,写死海得名的由来。 



第二段:2 ̄4节,说明死海不死的缘由。 



第三段:5 ̄6节,写死海的成因。 



第四段:7 ̄8节,写死海的现状和未来的情景。 



    六、研习新课 



    1 提问:关于死海的知识,大家在地理上已接触过,请大家回忆一下,举手回答。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 指名朗读课文1 ̄3自然段。 



    提问:作者说是死海,又称之为“不死“,是不是自相矛盾?是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来证明“死海不死”呢?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小结:死海寸不生,没有任何生物存在,因此称之为“死海“。但人浮于水面,不会淹死,因此说“死海不死“。作者运用举例说明的方法,叙说了历史传说,证实了第二节论断的正确。 



    3 齐读第4自然段。 



    提问:1公斤棉花和1公斤铁,谁重?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从数量上看是一至的,但质量上就不相同了。这里有个比重问题。比重是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 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纠正、补充。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八、小结本课内容。 



    九、布置作业。 



    1 整理本课生字、词。 



    2 思考预习题四。 



    3 熟悉第四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检查上一课作业。 



    二、指名学生复述“死海”形成的过程。 



    三、指名朗读第四部分。 



    1 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 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 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 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 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 



    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教师补充、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 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五、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 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3 预习《统筹方法》 



    【附】有关资料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 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 172—1 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 021—1 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摘自《世界地理教学参考书》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死海不死,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咬文嚼字
    六国论
    《宽容》序言
    逍遥游
    长亭送别(论坛精华帖)
    促织
    哀江南
    窦娥冤
    闺塾
    雷雨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林黛玉进贾府
    《渡荆门送别》《秋词》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二课时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一课时
    《莺》第二课时
    《莺》第一课时
    《写作》教材之素材篇(论坛精华帖)
    装在套子的人
    沁园春·雪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笔记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世间最美的坟墓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
    鸿门宴教学材料和设计
    《蜀道难》备课笔记
    《阿Q正传》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
    茶馆
    米洛斯的维纳斯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说说教学模式(论坛精华帖)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胡同文化》备课笔记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
    阿Q与教改(论坛精华帖)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
    我的空中楼阁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黄鹂
    《词七首》备课笔记
    《灯》备课笔记
    《花的话》备课笔记
    读《伊索寓言》
    《静夜》备课笔记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胡同文化
    一问一答见性情(《林黛玉进贾府》网友…
    六国论
    陈情表
    咬文嚼字
    我与地坛
    梵高传
    黄鹂
    林黛玉进贾府
    季氏将伐颛臾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呐喊》与《彷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同义词辨析)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改错别字)
    背影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虚词的使用)
    工之侨献琴
    希望的田野上
    咬文嚼字
    沁园春
    金黄的大斗笠
    用多媒体教学《沁园春.长沙》
    灯(第一课时)
    灯(第二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孔乙己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再别康桥》只有一种“基调”吗?
    陋室铭
    Uint7  Sports
    边城
    荷花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群英会将干中计
    伶官传序
    沁园春·长沙
    边城(网友来稿-吐血推荐)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
    祝福
    离太阳最近的树
    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
    摆渡
    智取生辰纲
    语文教学中小说应该怎样教?——谈谈…
    陈奂生上城
    《荷花淀》
    “口语与交际--即席发言”教学实录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雷雨(站长力荐)
    陈奂生上城
    杜鹃枝上杜鹃啼
    师说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实践
    死海不死
    高一教材写作同步(第三册)
    包身工
    梦游天姥吟留别
    赤壁赋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论坛…
    咬文嚼字
    伶官传序(论坛精华帖)
    谏太宗十思疏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导读)
    关于《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
    《我的空中楼阁》教法指要
    《蒲公英》导语设计例谈
    致橡树
    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
    归去来兮辞
    《醉翁亭记》授课提纲
    《诗经》三首
    孔雀东南飞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
    杜鹃枝上杜鹃啼
    再别康桥
    畏俱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有的人
    美国贪吃松鼠变成大胖墩
    荷花淀
    滕王阁序
    俭以养德
    石钟山记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班会课)(论坛精华帖…
    一剪梅(论坛精华帖)
    高二语文读本学习辅导
    风景谈
    我与地坛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短文三则
    过万重山漫想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二课时课堂实…
    七根火柴
    俭以养德
    “友邦惊诧”论
    记一辆纺车
    理想的阶梯
    从三到万
    想象作文说课稿
    故乡
    项链
    怀疑与学问
    老杨同志
    古代诗词五首
    周总理,你在哪里
    梅岭三章
    松鼠
    阅读课教案
    Unit 1  That must be a record!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马说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