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伊索寓言》
|
山东省曲阜一中 第七课 教学目标 1、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2、提高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文句的能力 3、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能力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茹毛饮血、煎炒烹炸,草皮树叶、西装革履 ,掘穴而居、高楼大厦,两腿走路、汽车火车,结绳记事、电计算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防护网防盗门。 今:人类现代文明的进步,但人类的阴暗面也“进步”了。 二、作家作品 1.作家作品 钱钟书先生是中国数千年文化传统在一个风气开通、历史转型时期的特殊结晶。他一九一○年生于江苏无锡,幼承家学,其尊翁基博先生是颇有成就的国学家。钱钟书天资过人,自幼即以多才蜚声乡里,代父司笔札。青年时代就曾受到前辈学者陈衍、钱穆、张申府、吴宓等的高度称颂,被誉为“人中之龙”(吴宓语)。一九三三年钱钟书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两年后到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获B.Litt.(Oxon)学位,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抗日战争期间归国,曾在多所大学任教。一九五三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后相继担任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六十年来,钱钟书先生为我国的高等教育、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钱钟书的一生,是以生命的极限去探索人文写作和人文学术的极致的。他辛勤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解放前出版了集幽默睿智于一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描绘旧中国知识分子百相的长篇小说《围城》,融中西学于一体、见解精辟独到的《谈艺录》;解放后出版了《宋诗选注》、《管锥编》五卷、《七缀集》、《槐聚诗存》,待出版者还有《〈宋诗纪事〉补正》,等等。 钱钟书是本世纪我国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不仅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及西班牙文、拉丁文,而且对西方的古典的和现代的文学、哲学、心理学以至各种新兴的人文学科,都有很高的造诣和透辟的理解。 钱钟书先生对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都有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他立足于我国的文化传统,努力打通古今中外,使之熔于一炉,并铸广博的知识与精深卓识于一体,使丰富的原创性发现和坚实的学理性论证二者达到完美的统一。他为学不迷信任何偶像和权威,对任何问题都充满着犀利的批判眼光。 钱钟书先生作为20世纪人文学术的杰出象征,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思想文化资源和一个崇高的学术文化标准,启迪着和激励着新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家,充满求实态度和创造精神地开拓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天地,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 作家钱钟书先生于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逝世。 (节选自1999年12月27日《光明日报》载李铁映著《深切缅怀学术文化大师钱钟书》) 2.柯灵《促膝闲话钟书君》(节选) 钱氏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渊博和睿智,二者互相渗透,互为羽翼,浑然一体,如影随形。他博极群书,古今中外,文史哲无所不窥,无所不精,睿智使他进得去,出得来,提得起,放得下,升堂入室 ,揽天下珍奇入我襟抱,神而化之,不蹈故常,绝傍前人,溶铸为卓然一家的“钱学”。渊博使他站得高,望得远,看得透,撒得开,灵心慧眼,明辨深思,热爱人生而超然物外,洞达世情而不染一尘,水晶般的透明与坚实,形成他立身处世的独特风格。这种品质,反映在文字里,就是层出不穷的警句,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天才的警句。渊博与睿智,二者缺一,就不是钱锺书了。 钱氏健谈,口若悬河,舌粲莲花,隽思妙语,议论风生,令人忘倦。但他更解得“沉默是金”的真谛。《写 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无一不受过“左”派抨击,有的秽词恶语,令稍有洁癖者不愿复述;《宁诗选注》受过声势浩大的“严肃”批判,他一例恝然置之,如菩萨低眉,挤花微笑。 三、文学常识 1、《伊索寓言》 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相传为伊索所作。主要反映了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总结他们的丰富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它的艺术性较高,短小精粹,比喻恰当,形象生动,语言精炼,寓意深刻,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它是欧洲最早的寓言集,在欧洲文学史上奠定了寓言创作的基础。后代作家常引用其中的故事,或为重新创作的题材,或为抨击暴政、敌人的武器。 2、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集——《伊索寓言》 乌龟与兔争论谁跑得快。于是他们规定了比赛的日期,约定了地点。那时兔因为自己的天生速度,不注意跑路,却在路旁躺下,就睡着了。乌龟知道自己走得慢,毫不停留地往前跑,就这样,他在睡着的兔的旁边走过,得到了胜利的奖品。 这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向幼儿灌输“骄傲而懈怠”不及“愚笨而努力”这一道理的启蒙教材。类似这样的小故事,《伊索寓言》中有三四百则之多。 伊索是古希腊的一位寓言大师,相传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初叶,原本是个奴隶,由于主人赏识他的才智而获得自由。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人所作,而是古代希腊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人民长期的集体创作。这部作品凝聚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总结了他们的种种生活经验,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和自然界的看法。 《伊索寓言》的内容极为丰富,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农夫在冬天发现一条冻僵了的蛇,他可怜它,拿来放在他的怀里。蛇温暖过来,回复了他的本性,咬他的恩人,把他害死了。他在将死的时候说:“我是该死,可惜那恶人。”这则故事古往今来不知被多少人引用来说明对恶人决不能心慈手软。 《伊索寓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集,他篇幅短小,形式不拘,浅显的小故事中常常闪耀出智慧的光芒,爆发出机智的火花,蕴涵着深刻的寓意。它不仅是向少年儿童灌输善恶美丑观念的启蒙教材,而且因为是一本生活的教科书,因此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学史上,它为寓言创作奠定了基础。17世纪法国诗人拉·封丹以及19世纪初俄国的克雷洛夫的语言创作,都深受《伊索寓言》的启发和影响。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甚至政治著作中,也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或作为说理论证时的比喻,或作为抨击与讽刺的武器。此书中的精华部分,至今仍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我国当代学者钱钟书先生就向人们推荐这部著作,他说:“《伊索寓言》大可看得。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第一,这是一本古代的书,读了可以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第二,它是一本小孩子的读物,看了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了那些幼稚的见解。第三呢,这部书差不多都是讲野兽的,从野兽到人,你看这中间需要多少进化历程!” 3、 该不该读寓言童话(孙玉祥) 曾经听说过这么一件事:当一个亲戚领着她那正读小学的孩子来找一个学者,要他向自己孩子推荐几本书时,这位学者想起自己小时候读得爱不释手,成年后读来也觉得十分亲切的《安徒生童话选》。就在前不久,他听了电台播的《海的女儿》后,还忍不住被打动得热泪盈眶,便很郑重地向这位孩子和他母亲推荐了这本书,因为他觉得这样的书能叫我们领略什么是崇高,什么是人生意义。可家长听了以后却对这书不感兴趣,她的理由是:“我听周围许多家长说,不要让孩子看这种童话寓言。因为这样的东西看多了,会把孩子心眼看傻,以后长大上了社会只会被人欺负。你说,我要是不小心培养出个窝囊废来,他这一辈子不就完了么?” 其实,前人就这种教人为善的寓言童话该不该读也有过争论,比如卢梭就在他的著作《爱弥尔》卷二中主张小孩子不该读寓言——不过,他的理由不是怕小孩子太过善良了,而恰恰是怕他们读了寓言“坏心术”:他举了《伊索寓言》中狐狸骗乌鸦嘴里的肉一则为例,说明小孩看了不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反倒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这不教坏了小孩么?所以要不得。而钱锺书则以为寓言要不得是因为它把淳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愈幼稚了,以为人类当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这样的小孩长大后容易处处碰壁上当。总之,他们的担心还是怕小孩读了寓言或则不学好而学坏;或则以寓言当生活,以后到社会上吃亏。 然而,真的寓言与童话就不能读了么?那些曾打动过我们心灵,给我们带来希望和美好感情的寓言童话就只能给我们的生存带来负面意义,而无法使我们得到幸福么?难道真的除了物质的获取与享受外,我们再没有其他值得追求的价值与境界了么?如果说在感性与理性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美的领域的话,那在社会与自然之间,不也存在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么,而寓言与童话不就是这个世界灿烂夺目的花草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剥夺她的存在与必要呢? 钱钟书说过:小孩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给他们怎样一个世界怎样一个社会来过活。如果我们只能造一个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的话,那童话寓言当然有害无益;如果我们能造出一个有正义、公理、人道的社会,那谁又能说童话寓言没用呢? 4、“世界是寓言 我们就是寓意”1999年9月30日 第18期 美国诗人华伦说:“世界是寓言,我们就是寓意。”有兴趣你阅读世界上那些精美的寓言,我们确实可以找到许多生活的答案。 “从前,有一个国王……”故事就开始了,小时候我们刚认识世界也常常从这一句开始。正是大人们给我们讲解的那些寓言,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给了我们一个个充满遐想的小世界。孤独或者可怜的国王,聪明人或者傻瓜,穷人与富人,人和鬼神,机灵狡诈的狐狸,野蛮强暴的狮子,可怕的狼,可怜的羊……,我们从中读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也读出了世界的许多许多内容。任何年龄的人都可以读懂它,小孩、成人、老人……任何人对它的阅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乐趣,作家、哲人、普通百姓…… 钱钟书先生说:“伊索寓言,是大可一读的……”在《读〈伊索寓言〉》一文中,他以生花妙笔评点伊索寓言中的几个小故事,这也许是对寓言最有趣、最深刻的评价。不仅是关于动物的伊索寓言如此,还有许多其它的美妙的寓言也是如此,大可一读的。 在这个脚步匆匆,信息云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它古老又新鲜,你随时翻阅都可以读到一个悠久而完整的世界。那些深刻睿智的人生哲理和启发人的生活真义,使我们在欢笑中获得智慧的情感的愉悦和满足。 世界是什么?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世界塞进一只概念的口袋里,我们最终面对的只是自己的那一份生活。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世界的奥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如果说世界是个寓言,我们会从自己的那一条寓意中去发现它的本质。至少,智慧与乐趣,在寓言中你随时都可以得到。 四、课文分析 1、整体把握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读后感的一般结构为“导入——读后之感——总结”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1、2两段,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认为“成人”可读暗含对现代人的嘲讽和不满。 第二部分为第3到第12段。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是全文的主体。 第三部分为最末一段,是全文的总结,认为儿童不宜看,暗含对现代人的更加不满。 2、主要内容分析 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反对,一类是引申:反对的有“蝙蝠的故事”、“牛眼蛙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驴子和狼的故事”等;引申的有“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狗和它自己影子的故事”、“天文学家的故事”、“乌鸦的故事”、“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等。 (1)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蝙蝠的故事原题目作《蝙蝠和黄鼠狼》,讲的是“我们遇事也不要一成不变,随机应变往往可以躲过大风险”的道理。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是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2)蚂蚁和促织的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原题作《蚂蚁和蝉》,讲的是“凡事都要预先有准备,才能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这里的蚂蚁是指: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朋好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 这里的促织是指: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死后成全了别人。(这则寓言中所讲的同学们比较陌生,可以点到即止。)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大作家死后成为别人赚钱的资本。这些文章的作者们往往在作家生前与作家并无深交,甚至关系不睦。这些人在作家死后写些不负责任的文字,是以“介绍”为名,行“养活”自己之实。五十年代周作人化名周遐寿写了些介绍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当属此类。但应注意的是,一些严肃的、实事求是的评介作家的文章,其作者不应受到指责。 (3) 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 狗和他自己影子的故事,原题作《衔肉的狗》,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贪心的人”的道理。原意是讽刺贪婪和多疑。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从来不能承认错误、改正错误,他们拒绝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谁如果批评了他,他会大嚷大闹,反咬别人一口。作者用这则寓言斥责无自知之明,掩饰缺点和错误的劣性。 (4) 天文学家的故事 天文家的故事原题作《天文学家》,讲的是“这故事适用于这样一种人:他们连人们认为是普通的事情都办不到,却拼命夸夸其谈”。“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主要是讽刺一些下台人物,不承认失败,仍在美化自己。他们羡慕权势,梦想自己终究还会再爬上去。他们企图东山再起,恢复已失去的天堂。 (5)读乌鸦的故事 乌鸦的故事原题作《穴乌和鸟类》,讲的是“借债的人拿着别人的钱,似乎很体面,可是一旦还了债,就原形毕露了”的道理。“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讽刺一种故意否定大家,借以抬高自己的人,他们的手法是把水搅浑,造成人人都有缺点和错误的局面,大家谁都有缺陷,谁都不行,彼此彼此,这种人从中得到了满足。“这个遮羞的方法”是指借攻击和低毁别人来掩饰自己的无能和丑陋。 另外,这种人还有一个特点: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让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 (6)牛跟蛙的故事 “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讽刺一种人不承认自己有缺陷,硬把自己的缺点说成是优点,聊以自慰,不思进取。他们把坏反说成是好,便无是非可言了。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这些人不肯自责,把自己摆在常有理的位置,不肯相让,这类人遇到一起,不肯相让,争执和冲突就会不可避免,当然不会相安无事。 (7)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原题作《寡妇和母鸡》,讲的是“不少人由于贪婪,想得到更多的东西,结果连现有的也丢掉了”的道理。“老婆子贪心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讽刺有钱人吝啬,一毛不拔,不肯施舍,不肯帮助别人。作者指出,人越富就越贪婪,不要指望阔人能善心来周济穷人。 (8)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 狸和葡萄的故事原题作《狐狸和葡萄》,讲的是“有些人,能力小,办不成事,就推托时机未成熟”的道理。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有二:(1)有一种人得到了非分之果,他把这甜头独吞之后,用诉苦来骗人,以保护既得利益。他担心别人来分享甜头,偏把获取说成失落和苦难,仿佛自己一百个不合算,现实生活中这类人所在多有。(2)前提可以假设诉苦者的甜头是应得的,为了避免别人嫉妒,不让别人分走成果,只好诉苦,这诉苦出于无奈,而且言不由衷。这里主要是为了讽刺嫉妒者。 (9)驴子跟狼的故事 驴子跟狼的故事原题作《驴和狼》,讲的是“有些人去做不该做的事情,自然要倒霉”的道理。 “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指出有些医生是凶手伪装的,居心叵测。伪善者常是杀戮生灵的屠夫。作者本意是揭露那些披着羊皮的狼,这些伪善者打着治病救人的幌子,行害人杀人之实,他们是统治者的帮凶,但面目早经伪装,一时难以识破,因而人们不可过于天真。值得注意的是,这里作者并非在抨击所有的医生,但用以指一部分误人的庸医,未尝不可。 3、难点、重点分析 (-)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 (1)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为了纠正《伊索寓言》浅薄的见解,首先要树立一个观点,把人类历史比作人的一生,古代是人类的童年时期,现代是成人时期。这就使人明白了《伊索寓言》那样浅薄、幼稚的原因。又由于成人总是喜欢小孩子,这就使人明白了人们喜欢《伊索寓言》的原因,即:我们反比古人复杂了,思慕古代也许只是喜欢其幼稚,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成熟。作者洞烛世相,就从第一部分开始。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入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2)对“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前一句说“我们思慕古代不一定是尊敬祖先,也许只是喜欢小孩子,并非为敬老,也许是卖老”。接着就对“卖老”这一点申述理由,正因为相信现代的一切都比古代进步,所以会“卖老”。这个话不无讽刺意味。现代与古代相比,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当然是大大进步了,但是现代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一方面,要说“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缺乏自知之明。 (二)第3自然段,质疑解难。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不是反语。是将要对以下九个故事,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新的见解。作用是引起下文。 (三)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并非如此。 卢梭反对小孩子读寓言,认为有坏心术,他认为小孩子不辨是非,有可能学坏。这里卢梭是指出了读寓言可能发生的负面作用。而本文作者认为,“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什么一个世界、什么一个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也就是说,如果社会具备高度的精神文明,孩子们读寓言,会有益于身心发展。 至于作者提到卢梭说小孩子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会羡慕善骗的狐狸,证明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这并非作者同意此说法,而正是借此指出了伤害小孩子心灵的社会风气、社会原因。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以上这些话,作者是说对儿童的教育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和理想化,以致脱离了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有害无益。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3)“卢梭……主张复古”认为社会应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也是不可能的。作者相信进步,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的心越来越坏,但假恶丑终究是站不住的,而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里作者顺便抨击了自封为英雄、以救世主自居、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狂人。这种人像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前进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4、本文中心思想 最后一段有一句话是解读全文的一把钥匙。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中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能采取适当的对策。 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伊索寓言》与现代社会中种种卑劣行径的比较,说明现代有些人远比古代寓言所说的狡猾者狡猾得多,因此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这才不致碰壁上当。 是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小孩子有这样的心术,正是社会风气残害了他们的心灵。现代的社会中,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象寓言理解的那样公平清楚。是非颠倒,善之善报的情形是常有的,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恶的一面;随经验的积累,人便越来越狡猾了。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不能只讲真善美,不能把真善美简单化、理想化,以致脱离社会实际,这样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同时作者呼吁净化社会环境,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这一愿望的表达,是通过作者对这九个寓言故事作的眉批式的“翻案”而展示的。 5、晦涩语句分析 ⑴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讽刺那些总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的人。他们总不肯虚心向别人学习,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的场合,他们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傲视别人,自高自大。 ⑵“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斥责什么? 斥责他们毫无自知之明,听不得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⑶“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说的是什么意思? “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可见“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下野或者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⑷“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好处,千方百计叫人家也得不到,谁比自己好就打击谁,对付谁,跟他过不去。 ⑸“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彼此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 就是不承认缺陷,明明是缺陷,偏偏说成是长处。什么缺陷都可以说成好的,也就没有是非可言了。因为彼此都把缺陷当长处,都陷入自我满足,自我欣赏,也就与世无争。实质上,他们是不思进取。 ⑹“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⑺“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讽刺什么? 讽刺旁人嫉妒,总想分点甜头,要避免旁人嫉妒,分甜头,唯一的办法只得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此其一。前提是假设诉苦经者自己尝到的甜头是应得的。其二,如果享用葡萄纯属非分,那就是讽刺诉苦经者的狡猾了。攫取了非分享受,心里乐滋滋的,嘴上却大诉其苦经,真够狡猾的。 ⑻怎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那是说有些屠夫狡猾,他们戴上了医生的面具,他们打着行医的幌子去杀人,以伪善的面目干坏事。 ⑼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这就是说,现代社会的人事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并不像寓言所讲的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情形要复杂得多,是非颠倒,善无善报,恶无恶报的情形是常有的。 这就是说,生活在现代社会,要避免碰壁上当,头脑就不能那么简单幼稚。人事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才有清醒的认识,才有适当的对策。 ⑽为什么说小孩子读了狐狸骗乌鸦的故事,要是不同情被骗的乌鸦,反而羡慕善骗的狐狸,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因为小孩子的心如果本来是善良的,就会同情被骗的乌鸦,厌恨善骗的狐狸,如果对被骗者反而不同情,对欺骗者反而很羡慕,就证明小孩子的居心本来欠好。 ⑾“小孩子该不该读寓言,全看我们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伊索寓言》在什么样的社会里该读,什么样的社会里不该读呢? 如果社会上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那就不妨读读。而现代社会不少人居心险恶,非常狡猾,读这样的寓言,弄得头脑简单,幼稚可笑,就对付不了种种恶行,会处处碰壁上当。言下之意,作者是说,要让儿童认识社会,包括人心险恶的一面,懂得应该怎样防范,这样才不致碰壁上当。同时呼吁世人净化社会环境,为后代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生活空间。 ⑿寓言“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伊索寓言》差不多都是讲禽兽的,在禽兽中间,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公平清楚,一切都很简单。而现代社会的人和事,远非那么简单,许多是非不是一下子就分得清楚的,善恶的因果报应,也不是一下子兑现的,社会复杂得很,不少人奸诈得很,如果头脑简单,就会碰壁上当。 ⒀作者说“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从全文看,这句话有哪些含义? 卢梭主张复古,回到原始状态,那是倒退;作者相信进步,就是相信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相信进步,也就是相信真善美终将战胜假恶丑,尽管伴随文明的进步有些人越来越坏,但是假的恶的丑的终究是站不住的。要战胜假恶丑,就要认识假恶丑,世界是复杂的,我们的头脑也要复杂一点。 ⒁为什么在“相信进步”后边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这是顺便讽刺那种以救世主自居的狂人,这种人像那只苍蝇一样可笑,实际上对历史的进步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却把一切功劳归于自己。 五、词语解释。 1.厌恨:厌恶痛恨。 2.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3.阅历:由经历得来的知识。 4.信而好古:语出《论语》,意思是相信并喜好古代的典章文化。 5.思慕:思念,仰慕。 6.衰朽:衰落、衰老。 7.历程:经历的过程。 8.发迹:指人变得有钱有势。 9.衣锦还故乡:古时指做官以后,穿起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向亲友夸耀。成语为“衣锦还乡”,也说“衣锦荣归”。 10.高超出世:好极了,好得超过世人的水平。 11.卖弄风雅:向别人显示、炫耀自己的(其实并不高明的)文学素养。 12.上流社会:旧时指社会地位高的人们。 13.屈尊下顾:降低了身份来观察民情。屈尊,降低身份俯就。 14.狂吠:狗狂叫。 15.星象:指天空中星体的明暗、位置等现象。古代迷信的人往往借观察星象来推测人事的吉凶。 16.失足:行走时不小心跌倒。 17.下野:执政的人被迫下台。 18.坐井观天:比喻眼光狭小,看到的有限。 19.恼羞成怒:由于羞愧和恼恨而发怒。 20.娇小:娇嫩,小巧。 21.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22.相安无事:相处没有矛盾、冲突和争执。 六、练习题之五,示例。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七、写作指要 1.写法指导 本文一大特色就是作者对九个寓言作眉批式的翻案。所谓“翻案”就是一种逆向求异的思维方式。顺向思维,是在前人的认识或在一般人的观点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而求新、求深;逆向求异则完全不同,它不走常规之路不落俗,而是从题目着眼,或从一般人所已了解的观点、说法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背道而驰”地去确立主题,以表达不同凡响的认识和看法。 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具体作法: ①反义思考:这里的义是指作文题的某些词语的意思。作文题仅依字面之义,作文难免平庸,如在关键字眼前加上不、没有、未必等词,或可大放异彩。 ②反意存真:这是一种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立意方法。有些旧传统、旧观念还在影响我们,这些旧的意识决定人们的行为规范,当然难免“不合时宜”,故而可以向一些传统观念挑战。 ③一事多解:有些事物、事理,从一个角度看有一定道理,但如换一个角度看,也同样有教育意义。 逆向求异的立意过程,要注意求“异”不能过了头,要经得起推敲,正确区分精华和糟粕。 2.例文欣赏 评“狗咬耗子” 在工厂里,在校园内,在集市上,只要你稍微留心一下,时常可以听到忿忿的指责声:“哼,狗咬耗子!”不仅忿忿,且满脸愠怒,恨恨的样子。我很是不解:狗咬耗子有什么罪?人们为什么对那些咬耗子的狗这么痛恨? 耗子是危害人类的大敌:传播疾病,偷食粮食,破坏建筑,无恶不作。中国有句成语叫“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可见人们对老鼠痛恶之深。这也就更加令人费解:老鼠,既然人人打得,为什么狗就不能咬呢? 在人们心目中,咬耗子似乎不是狗的事,猫咬耗子理所当然,名正言顺。而一旦有的动物(如狗)也插足其间,人们便认为这是做了超出其职权范围的事。于是指责它“多管闲事”。狗受了这不白之冤,也许感到莫名的悲哀——人类意识竟如此可怜,以至到了敌友不分的地步。 自然界中有耗子,人群中也有耗子。他们或者贪污盗窃,徇私舞弊,或者尸位素餐,监守自盗,或者内外勾结,走私贩私。这些社鼠城狐对人类为害之烈,更是耗子所不能比。而一旦当那些正直的人,热心的人,坚持原则的人站出来与这些害虫做斗争的时候,也难免受到“多管闲事”的指责。 然而,人毕竟是人。不畏流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者,还是大有人在。你看吧;在错误路线出现的时候,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们总是挺身而出。正是因为有这些“多管闲事”的人,人民的生命财产才免受威胁,犯罪分子才不敢猖獗,落难的儿童才得以被及时抢救。如果大家都不愿“多管闲事”,“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风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可见,“狗咬耗子”并非坏事。这是一种疾恶的如仇的正义之举,是有主人翁责任感的表现。每一个有正义感和责任感的中国人,对于那些祸国的“耗子”不仅要“咬”,而且要“咬”住不放。管那些苟安者说什么“多管闲事”! 八、拓展阅读 读《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写成已有两千多年了,今人读来犹不觉乏味。一则寓言讲一个故事,说明一则道理,方法简单,点子高明。唯一的缺憾乃在它的老。倘若书本身和书的内容一样古老,我们也许还顾念着古人的“历史局限性”,设身处地地读这本书。不幸的只是这书的纸张,油墨无一不是同用来印琼瑶小说的有亲戚关系,因此我们捧着书自然而然地要发挥现代人好挑剔的长处。对于书中的幼稚见解,我们自可嗤之以鼻,对于书中意犹未尽者,我们还可以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总之要使之符合我们现代人刁蛮任性的口味才好。 燕子和鸟类的故事:燕子看到檞寄生抽芽,预知鸟类将有大难临头,于是怂恿其它鸟类一起投降人类。其它鸟类不听,结果被人捉去吃。燕子独自去请求保护,人类则允许它和人类住在一起,安稳地做窝。伊索当然是欣赏燕子有先见之明,可是他想来不知道燕窝是东南亚人的口福。 北风和太阳的故事:北风和太阳比谁的威力大,看谁能剥去行人的衣裳,那会儿北风输了,可现在他再和太阳比一场,就不至如此。隆冬季节小姐们照样能穿着超短裙,美丽“冻人”。男孩们为了更明显地表示自己cool,温度骤降时也只穿两件。 母亲和她的女儿们的故事:某妇人的两个女儿,一个嫁给种菜人,另一个嫁给陶工,女儿回娘家,嫁给种菜人的要母亲为她祈雨,嫁给陶工的要母亲为她祈晴。母亲左右为难。故事已有人续过,说是一人看见该妇人整天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就给她出主意:“何必在下雨天替嫁给陶工的女儿欣喜呀!“这个故事简直成了“逆向思维”的经典例证了。 医生和病人的故事:一个医生给人治病,病人死了,他对送殡的说:“这人如果戒了酒,灌了肠,就不会死了。”别人怪他没在死者生如是规劝他。其实别人没搞懂这个医生的手腕。假如早点将病人治好,他是断然吃亏的,所以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治好病人,只希望他能半死不活地拖久点,自己的腰包也会鼓起来。医生也是一种屠夫,还有这一面的意义。 种菜人和狗的故事:种菜人的狗掉到井里,种菜人下去捞它,狗以为主人下来是要把它按到水里,就咬了他一口。伊索谴责狗的忘恩负义,我却同情狗对“落井下石”的惶恐。 狮子和农夫的故事:狮子爱上了农夫的女儿,向她求婚。农夫叫狮子拔取自己的利爪獠牙,说是会使女孩害怕。狮子情迷心窍,照办了,结果被农夫用棍子打跑了。这结局也许只适于父权至上的古代。不过倘在现代,剁了爪、拔了牙的狮子,女孩子也是决计不会爱的。女孩见到狮子会说:“你可爱的地方全丢了,暴力、残忍、冷酷都不复存在。和你相比,我宁愿嫁给一只有牙齿的鳄鱼。” 狮子和狐狸的故事:狮子老了,不能凭力气获得食物,于是钻进山洞,把前来探望的野兽捉来吃。狐狸走来,远远地站在洞外。狮子问它为什么不进洞,狐狸说:“假如我没发现进去的足迹有许多,出来的却一个也没有,我也会进洞的。”伊索认为聪明的人根据迹象预见到危险,就能躲开危险。然而如果这只狮子多张一个心眼,用吃剩的兽爪伪造几排出洞的足迹,并最后将这只聪明的狐狸吃掉,我们就会多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危险来临前往往是无迹可寻的。 狮子、驴和狐狸的故事:狮子、驴和狐狸一起去打猎,抓了很多野兽。狮子叫驴给他们分,驴把猎物三等分。狮子大怒,吃了驴,又叫狐狸分。狐狸把猎物堆到一块儿,只给自己留一点点。狮子问是谁叫它这样分的,狐狸回答:“驴的灾难。”伊索说我们应当从邻人的不幸中吸取教训。这故事显然还没有完,凭我的理解,结局理当如此:狮子勃然大怒:“你打算把我撑死啊!”扑上去,把狐狸也吃了,然后从容不迫地享受全部猎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驮神像的驴的故事:有个人把神像放在驴背,赶着驴进城。路人看见神像,纷纷下拜。驴以为大家拜它,开心的欢蹦乱跳,被赶驴人很打一顿。赶驴人骂道:“坏东西,人们拜倒在驴面前的时候还早着呢!”以驴的脾性它不会醒悟,除了记着那顿打而不敢再乱蹦乱跳外,它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人们虽不是拜它,但到底是拜在它的面前。人也如此,有时明知自己不是受崇拜的料,但站在伟人跟前,自己也仿佛成了伟人。这种精神迷障,不是用事实可以戳得穿的。 作者邮箱: sjlqf@vip.sina.com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读《伊索寓言》,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花的话》备课笔记 |
下一篇文章: 《静夜》备课笔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