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资料 >> 高中 >> 二年级第二学期 >> 教学课堂实录 >> 正文

 

“友邦惊诧”论


张磊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针对敌方的论点与论据层层批驳的方法,了解驳论文的结构。
    2.了解本文的反语、对比、排比、反复和摹拟等手法的作用并学习运用。
    3.注意把握本文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深入体会本文所表达的强烈的爱憎感情。
    4.初步了解杂文的特点。

教学要求
     1.把课后练习题与课文讲析紧密结合,穿插进去。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体会课文中的感情和反问、反语、对比、模拟、排比、反复等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驳论文的结构和反驳方法
    2.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气势

教学难点
    1.本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分析:全文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段);叙述学生请愿游行的原因,说明学生的游行示威完全是正义的,再引出反动政府的“通电”作为批判的靶子。
        第二部分(2~ 5段):用对比方法,针对“电文”中“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反动论点进行批驳。
         第三部分(6~7段):进一步揭露指出“友邦”、“党国”和“军政当局”乃主子、奴才和鹰犬的关系。
        第四部分(末段,后记):回应开头所引“电文”,证明反动论点所持的论据纯属捏造。
    2.本文是一篇驳论文,那么批驳的对象是什么?
        分析:作者把批驳的矛头直接指向国民党政府12月18日给各地军政当局的通电,即“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和“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
    3.通电的这些内容包括几个方面?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析:通电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内容是国府强加给学生的罪行,即“捣毁机关,阻断交通……社会秩序,悉被破坏。”另一方面是这些“罪行”引起的结果,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两方面的内容前者是敌论据,后者是敌论点。
    4.译文是怎样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呢?
        分析:这一段的批驳分为三步:①先指出“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是怎么说出来的,即“友邦人士”表示惊诧,国府就‘怕’得不行,于是忙说“长此以往,国将不国”了。这就表明这8个字是为了迎合“友邦”而说的,是奴才说给主子听的。②上面所说的三次反复表明,国民党反对政府已经把我们的国家搞得不像一个国家了。③指出正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把我们的国家弄得不像一个国家了,才会得到“友邦人士”的夸奖。也只有这样,国民党政府才能永远统治下去。这就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才会如此给学生强加罪名的奴才嘴脸。如上所述,既是奴才说给主子听的喊喊捉贼的话,所以“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是站不住脚的。
    5.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1)步步深入的论证。
      作者夹叙夹议地交代了学生请愿的原由和反动政府强加、诬陷学生的“罪状”,引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层层驳斥。先用类比推理方法,批驳“友邦”的“莫名惊诧”,指出他们故作“惊诧”,无非是唆使其奴才遏制人民抗日反帝的热情、屠杀爱国学生,以便帮助同类——一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国,从而维护自身瓜分中国的可耻利益。接着再用归谬法,以反动政府的观点来回击他们,指出所谓“国将不国”不过是卖国投敌的荒谬逻辑。然后又用归纳法,概括出“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系,揭露“党国”“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的可耻行径。最后作者又补写一段,用对比法,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戳穿电文的无耻诽谤和诬陷,再一次揭露“友邦人士”的险恶用心。
    (2)辛辣锋利的语言。
        此文的语言特别能体现鲁迅杂文的战斗性,其用语锋利如刀剑,驳斥敌论,可致其体无完肤。“好个‘友邦人士”’,充满了强烈的义愤,揭露“友邦人士”的凶恶面目毫不留情。
“是些什么东西!”一句更是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友邦人士”的痛恨之情。“党国倒愈像一个国”“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等语句,辛辣嘲讽中又包含着深刻的揭露,令读者去深深地思考。作者的文章之所以有这样的战斗性,除了作者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对敌人的愤恨之情外,在语言上还采取了特别的表达手段。主要是:①多用各种修辞方法,如反语能增强讽刺效果,排比能增强论辩气势,对比能突出“友邦”与“党国”的主奴关系,摹拟能表现“友邦”的虚伪与狡诈凶残。②多用感叹句,使作者的感情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能时时掀起波澜,激发读者的义愤,发挥杂文最大的战斗效能。③多活用引文,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读者明事实,见实质。有理有据地驳斥和揭露,战斗力更强。④多用概括性语句,如列举国民党政府统治下的种种罪行,全用四字句概括说出(“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戳”“电刑逼供’勺,文句简短有力,包含着强烈的痛恨之情、谴责之意。
    (3)特殊的结构。
        本文结构在驳论文中比较少见,其结构特点是分为正文与附记两大块。正文批驳敌论点,附记批驳敌论据。作者之所以打破常规,如此安排,一方面表明作者为文的谨慎,但更是因为当时情势使然。作者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义愤,不惜破坏文章原有格局,把新见到的材料补充进来,使读者知晓真实的情况,认识“国府”与“友邦”的丑恶凶残伪诈的嘴脸。
    6.细读第2、5段,理解运用排比和反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整个第2段这组排比句和“惊诧”的反复,从几个方面历数了日本帝国主义及国  民党反动政府的罪行和中国人民无辜被镇压的种种事实,揭穿了“友邦人士”的臭脸孔,批  驳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的反动论点。第5段“好像失去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  国”这组排比、巨复句式,摆出尽人皆知的事实,一层比一层尖锐,一层比一层深刻地把国  民党反动政府投降卖国的奴才嘴脸揭得入木三分,无可辩驳地证明了“国将不国”不是学生  情愿游行造成的,而是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直接后果。
        以上两段排比、反复句式的运用,增强了驳论语言的气势,深刻地揭露了敌论点“友邦  惊诧,国将不国”的荒谬性,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也使读者受到了极其强烈的感染。
    7.细读第4段,理解鲁迅先生揭露“友邦惊诧”虚伪性的写法,联系全文体会运用反语的作用。
        分析:这里鲁迅先生采用了欲进先退的作战办法。先退一步说,“即使所举的罪状是真的”(这与开头作者未理睬敌论据正好遥相照应),然后进一步说明“友邦人士”也不必惊诧。原因是,第一,他们国内也同样有所谓的“纷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群众示威游行不在少数;第二,他们也有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这是他们镇压人民的极为明显的例证。说明他们同国民党反动派一样,也是镇压人民的凶手。适当运用些反语来揭露他们摆出惊诧的臭脸孔的虚伪性,真是痛快淋漓。 
        这里的“友邦”即前文的“好个‘友邦人士’!”意思是坏透了,本是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同伙和帮凶。“秩序”是指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动统治。“文明”是帝国主义国家残酷的阶级压迫。此外,还有不少反语,如:“大人老爷”、“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等反语,是对国民党反动政府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辛辣嘲讽。“‘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莫名惊诧’,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这反语除了对帝国主义的虚伪性和侵略本性的揭露和讽刺之外,还与开头相呼应,暗指:为“友邦”瓜分中国效力,这就是“国府”镇压学生运动的目的和作用。纵观全文,这些反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义愤,增加了驳论文章的战斗力量,也是鲁迅杂文的特点。

课时安排
第1、2课时: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第3、4课时:理解文章结构
第5课时:分析本文批驳特点,语言特色

预习作业
    1.本文的题目是:                    ;作者是                      ;出处是                         。
    2.本文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加引号?
    3.学生请愿的原因是什么?
    4.学生是不能够安心读书的,作者是如何驳斥让学生一味读书这一谬论的?
    5.第2自然段运用了什么主要修辞方式批驳敌论?有什么作用?
    6.分析第4自然段中的多重复句。
    7.第5自然段揭露“国府”和“友邦”怎样的关系?“国府”是怎样的一副面孔?
    8.说说“友邦”、“国府”及其军政当局是什么关系?
    9.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用什么论证方法驳斥敌人“社会秩序,破坏无余”这一论据的?
“国府”诬蔑请愿学生的罪恶目的是什么?
    10.文章开头引用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有什么作用?文末引用《申报》消息又有什么作用?
11.解词:
    友邦:                                                         惊诧:
    国联:                                                         不道:
    攒击:                                                         私逮:
    莫名:                                                         国将不国:
    党国:                                                         屠戮:
    敷衍塞责:                                                 兹:
    本埠:

答:
    1.“友邦惊诧”论。鲁迅。《二心集》
    2.评论所谓“友邦惊诧”。摘自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同时含有讽刺意味。
    3.日本占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和日本是一伙。
    4.用事实即日本枪杀学生、而国民党政府反而对他们横加莫须有的罪名加以驳斥。
    5.排比,反复,语势酣畅,憎爱分明。
    6.第一重是转折关系,第二、三重都是因果关系。
    7.奴才和主人的关系。对内镇压对外投降的虚伪的丑面目。
    8.主子、奴才和鹰犬的关系。
    9.例证法。维护自己的统治,甘当帝国主义的奴才。
   10.表明“国府”居心叵测,作者驳斥有理,有的放矢。用事实驳斥敌人的论据,回应题目,使正文和后记浑如一体,中心更加突出。
    11.友邦: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
            惊诧:惊讶、诧异。
           国联:“国际联盟”的简称。      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1920年成立的国际组织,1946年4月宣布解散。
           不道:不料。
           攒(cu n)击:聚众殴打。
           私逮(d i):逮捕。
           莫名:说不出来。
           国将不国:国家将要不能成为国家了。
          党国:国民党曾提出“以党治国”的反动口号,因而把国说作“党国”。这里的“党国”,有讽刺意味。
            屠戮(l ):屠杀,大批残杀。
            敷衍塞责:(f  y n s  z )做事不负责或待人不恳切,只做表面上的应付。
            兹(z ):现在。
            本(b )埠:这里指上海市。埠头,停船的码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友邦惊诧”论
       本文是一篇时事短评,一篇反对侵略反对卖国的战斗檄文。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1931年12月25日《十字街头》第二期,后收入杂文集《二心集》。
   2.简介鲁迅写作本文的历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经过长期预谋,制造借口,悍然向我东北重镇沈阳进攻,这就是丧权辱国的“九·一八”事变。当天,蒋介石指使国民党军队“绝对抱不抵抗主义”,“不许冲突”,撒进山海关内。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只三个多月时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据了东北三省。国难当头,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动员起来,进行抗日救国。全国各界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国的高潮。此时,各地爱国学生于9月28日、10月正日两次集会南京,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抗日。第一次,蒋介石要求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公理之判决”。第二次,学生在风雨中坚持了一天半,蒋介石大耍欺骗手段,口头表示“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实际上是溜之大吉。他给学生送去一张条子,叫大家回去“安心读书”。各地群众对此极为气愤。12月17日,南京、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爱国学生在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蒋介石见欺骗威胁无效,就下令军警开枪镇压,在南京珍珠畔,30多名爱国学生惨遭杀害,一百多名学生受伤,大批学生被逮捕。国民党政府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责,竟血口喷火,给学生加上一系列莫须有的罪名,并于次日(12月18日)通电各地军政机关。12月20日,《申报》刊登了这则电文,标题是“取缔学生越轨行动”。
       鲁迅在发生国民党政府南京血腥屠杀后的第三天,针对上述情况写了这篇《“友邦惊诧”论》
三、扫清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一)引导学生解题。
          这是一篇时事短评,是针对“友邦惊诧”论调发表的评论。邦,国家;友邦,指友好国家,这里是指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他们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二)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和各部分的大意。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揭露事实,引出谬论。这部分着重说明学生请愿的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文章列举大量事实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帝国主义列强互相勾结的实质,深刻说明了学生请愿是形势所迫的正义行为,从而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政府对爱国学生所加的种种罪名。这样,引出要批驳的论敌的论点,其荒谬性已可看出。
       第二部分(第2~7段),针对谬论,逐点批驳。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批驳层次。第一层(第2~4段)针对谬论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这一论点进行批驳。文中用对比的手法,揭露所谓“友邦人士”的帝国主义本质,他们同日本帝国主义“是一伙”,是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友邦”,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他们是敌人。这部分把“友邦人士”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作对比之后,作者愤怒地说:“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既揭示了“友邦”的反动立场又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暴行,可以说是一箭双雕。这部分的最后一段,撕掉了“友邦”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说明“友邦人士”和国民党政府一样都是镇压人民的反动派。第二层(第5段)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的谬论,揭露所谓“党国”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与人民为敌的反动面目。“国将不国”的第一个“国”,是名词;第二个“国”是动词。“国将不国”,意即:国家将要不能成为国家了。这部分批驳论敌,用了“好像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失了东三省”层层递进的修辞手法,嘲讽、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媚外卖国丑态和反动谬论。段末,进一步揭示了“友邦”与国府的主奴关系,第三层(第6、7段),进一步揭露了“友邦”与“党国”的本质,揭露“友邦”与“党国”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这部分先揭出:“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接着又揭示了:“友邦”要我国人民寂然无声地受宰割,略有“越轨”,便加屠戮:党国要人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否则,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即予紧急处置”。这部分的最后一段,进一步揭示了国民党当局与帝国主义“友邦人士”的主奴关系及其对内压迫镇压人民、对外退让卖国的政策。文中还以“友邦人士”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他们对日军的“无法劝阻”,即不抵抗;而对学生怎会“无法劝阻”,他们不是用枪弹进行镇压屠杀了吗?文中还以“友邦人士”的口气向“党国”提出训斥和质问:“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四百万的政费,作什么用的呀,军政当局’呀?” 
        第三部分,文章最后的附录,摘引《申报》的电文。这部分,补写事实,驳斥敌论的论据。附录中摘引的第一则消息,说明国民党当局“通电”中列举的学生的“罪名”,实为诬陷捏造。第二则消息,说明事件的真正受害者是爱国学生。这两则消息,驳斥了“通电”的假论据,也是对全文谬论的论据的有力驳斥和对国民党当局对内镇压人民、对外退让卖国投靠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的揭露。
(三)总结本文的层次结构。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正文批驳论敌的论点(“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句和论据,附录侧重于进一步批驳论敌的论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揭露事实,引出谬论,为批驳作好准备。第二部分( 第2~7段),针对谬论,逐点进行批驳。这部分又可分为三层。第三部分(文章最后的附录),补写事实,侧重批驳论敌的论据。
五、思考讨论
  1.第1自然段所揭露的事实和国民党政府在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文里的内容恰成对照,这对驳论起什么作用?
  2.“反复”有几种?本文运用的属哪种?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3.举出本文运用“反语”的例句,说说运用反语的作用。
  4.本文分正文部分和后记部分。在批驳的内容和运用的方法上各有什么不同? 
  (答:
  1.道出驳论的引子,亮出批驳的靶子。
  2.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属后者。“他们不惊诧”,“他们不惊诧”,“他们也不惊诧”,“他们就惊诧了”。更加突出地表现作者僧爱分明的无产阶级思想感情。
  3.“好个‘友邦人士’”,“他们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4.用例证驳斥敌论,用引证驳斥敌人论据。)
六、理解分析本文批驳的特点。
  1、 抓住论敌要害,扣住反动电文的中心进行批驳,揭露了“友邦”和“党国”的本质。文章要批驳的“通电”的内容很多,但作者紧紧抓住了“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十六个字,以“友邦惊命’作为论题进行批驳论述,既揭露,批驳“友邦”,又揭露批驳“党国”,并进而揭示了二者共同的反动本质和它们之间的主奴关系,击中了论敌的要害。从而戳穿了电文的欺骗性。
 2、逐层批驳的方法。本文在引出要批驳的谬论,对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进行批驳时,先批驳“友邦人士,莫名惊诧”,再批驳“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最后,将“友邦”和“党国”捆在一块,揭露其共同的本质及相互之间的主奴关系。
 3、 运用鲜明强烈的对比手法。文章第2段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鲜明强烈的对比:“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枪毙人民,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的连年内战,空前水灾,卖儿救穷,砍头示众,秘密杀戮,电刑逼供,他们也不惊诧。”但是,“在学生的请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连用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形成强烈尖锐的对比,撕破了“友邦”的画皮,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瓜分中国的反动实质。在揭露国民党反动统治时,也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在对比中,还活出“党国”是“友邦”的忠实奴才的丑态。
七、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揭露批驳尖锐深刻,语言犀利,感情色彩鲜明、强烈,充分体现了鲁迅杂文嘻笑怒骂的风格特色。
       文中运用反语对帝国主义反动派进行揭露和讽刺,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义愤和憎恶。像“好个‘友邦人士’!”和“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中的“好个”实是反语,是坏透了的意思;“友邦人士”也是反语,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和帮凶的意思。“他们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这也是反语句,“秩序”指的是帝国主义者的反动统治;“文明”指的是帝国主义国家的阶级压迫。
        运用排比反复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对敌人进行深刻的揭露批驳,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课文第2段,在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罪行时,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日本帝国主义……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他们也不惊诧。在学生的情愿中……他们就惊诧了!”这些语句,表现了强烈的控诉和揭露作用。又如在第5段,在批判“国将不国”的谬论时,又运用了排比反复句式:“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这~连串排比推论,按国民党政府的逻辑,在荒谬可笑中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丑态和反动派的真面目。文中那些直斥、讽刺、犀利的语言,体现鲁迅杂文搏笑怒骂的特色。像第一段里的“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大人老爷们”,第3段里的“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是些什么东西!’和第  4段里的“摆什么‘惊诧’的臭脸孔呢?”
八、教学小结
九、布置作业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友邦惊诧”论,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近体诗八首》备课笔记
    咬文嚼字
    六国论
    《宽容》序言
    逍遥游
    长亭送别(论坛精华帖)
    促织
    哀江南
    窦娥冤
    闺塾
    雷雨
    《中国当代诗四首》备课笔记
    林黛玉进贾府
    《渡荆门送别》《秋词》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二课时
    《卧看牵牛织女星》第一课时
    《莺》第二课时
    《莺》第一课时
    《写作》教材之素材篇(论坛精华帖)
    装在套子的人
    沁园春·雪
    《杜鹃枝上杜鹃啼》备课笔记
    祝福
    世间最美的坟墓
    《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备课笔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备课…
    鸿门宴教学材料和设计
    《蜀道难》备课笔记
    《阿Q正传》备课笔记
    《孔孟》备课笔记
    茶馆
    米洛斯的维纳斯
    《人是什么》备课笔记
    说说教学模式(论坛精华帖)
    《过万重山漫想》备课笔记
    《外国散文两篇》备课笔记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笔记
    《胡同文化》备课笔记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
    阿Q与教改(论坛精华帖)
    《中国现代诗四首》——(《再别康桥…
    记念刘和珍君
    《人生的境界》备课笔记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备课笔记
    黄鹂
    《词七首》备课笔记
    《灯》备课笔记
    《花的话》备课笔记
    读《伊索寓言》
    《静夜》备课笔记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现代诗三首》——《纸船》《色彩》…
    教育者,请做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胡同文化
    孔乙己
    六国论
    陈情表
    咬文嚼字
    我与地坛
    梵高传
    黄鹂
    死海不死
    林黛玉进贾府
    咬文嚼字
    沁园春
    《外国诗四首》备课笔记
    《乡愁诗两首》教学设计
    《呐喊》与《彷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同义词辨析)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修改错别字)
    背影
    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虚词的使用)
    希望的田野上
    金黄的大斗笠
    《再别康桥》只有一种“基调”吗?
    季氏将伐颛臾
    我的空中楼阁
    用多媒体教学《沁园春.长沙》
    灯(第一课时)
    灯(第二课时)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风景谈
    工之侨献琴
    项链
    Uint7  Sports
    装在套子里的人
    边城
    荷花
    2001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现代文阅读…
    群英会将干中计
    伶官传序
    沁园春·长沙
    《勾践灭吴》备课笔记
    离太阳最近的树
    荷花淀
    伶官传序(论坛精华帖)
    赤壁赋
    高二(下)语文(上海H版教材)《人物…
    摆渡
    智取生辰纲
    语文教学中小说应该怎样教?——谈谈…
    陈奂生上城
    《荷花淀》
    边城(网友来稿-吐血推荐)
    咬文嚼字
    “兴趣”话题写作指导(教案)
    陈奂生上城
    杜鹃枝上杜鹃啼
    师说
    小说人物形象鉴赏实践
    死海不死
    高一教材写作同步(第三册)
    包身工
    陋室铭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第二课时课堂实…
    《蒲公英》导语设计例谈
    “口语与交际--即席发言”教学实录
    我与地坛
    谏太宗十思疏
    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导读)
    关于《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智取生辰纲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教学
    《我的空中楼阁》教法指要
    梦游天姥吟留别
    过万重山漫想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说课稿(论坛…
    古诗文中的特殊词语
    归去来兮辞
    《醉翁亭记》授课提纲
    《诗经》三首
    孔雀东南飞
    《醉翁亭记》“课前作业导学”设计的…
    杜鹃枝上杜鹃啼
    畏俱错误就是毁灭进步
    短文三则
    美国贪吃松鼠变成大胖墩
    一问一答见性情(《林黛玉进贾府》网友…
    想象作文说课稿
    滕王阁序
    俭以养德
    石钟山记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班会课)(论坛精华帖…
    一剪梅(论坛精华帖)
    高二语文读本学习辅导
    雷雨(站长力荐)
    再别康桥
    老杨同志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高中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教学
    有的人
    七根火柴
    俭以养德
    记一辆纺车
    理想的阶梯
    从三到万
    致橡树
    故乡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怀疑与学问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古代诗词五首
    周总理,你在哪里
    梅岭三章
    松鼠
    阅读课教案
    Unit 1  That must be a record!
    二年级阅读指导课教案
    马说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