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教师学生公务员学习进修工作资料大全

 

《离骚》

告诫楚王要任人唯贤:“党人”贪图个人享乐与自己为国为民不惜身遭灾祸形成对此,表达自己九死不悔,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4品读鉴赏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谈谈你对《离骚》艺术特色的理解。

①浪漫主义手法的巧妙运用。诗人尽情地发挥出他那神奇的想像力,用奇特的爱好表达心志。“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把现实的背景与虚设的幻境巧妙地融为一体,显示了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而其伟大的人格,为追求真理至死不悔的高尚品德,又向人们展示了诗人的坚贞不屈的精神。

②比兴手法的运用。依诗取兴,引类比喻”《诗经》中的比兴传统在《离骚》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以比喻最为突出。如文中用“美人” 喻指楚怀王,用“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荃”喻楚怀王等等,把比兴与表现的内容合而为一,使诗中的意名胜具有了象征意义。

③对偶句式的运用。如诗中的“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惟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等句,句式整齐.情文并茂。屈原对南方民歌的吸取和发展,在诗中大量锤炼的对偶句,是对诗歌语言发展的重大贡献,对后来的诗赋词曲等各种文学样式的语言运用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5探究阅读

(1)(多媒体课件播放屈原行吟泽畔、抱石投江的镜头)

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可在班内展开辩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屈原虽遭楚王放逐但楚国人民并没有抛弃他,他自感面君无望,心中的理想无法实现,便抱石沉江,这其实是文人心理脆弱的表现。他应坚强地活下来,活着便有希望。

可以理解:作为那个时代的文人,即便他出身贵族,他和君王仍是附庸和主人的关系,他的理想只有在君王赏识并支持下才能实现,他的高洁的节操只有君王帮他力排众议时才能保持,当君王不赏识他,不支持他,他便失去了支撑他的柱石,若不想改节,不想改变自己,那么,他只有走这一条路。我想屈原走向这条不归路是无奈的,并不是他真心所愿。

(2)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①一个人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为崇高远大的理想而奋斗,决不能动摇和悔改。

②人生的道路是曲折而漫长的,但为了追求真理,应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③在污浊的环境中,应保持自己的高洁品质。要热爱祖国。

(3) 屈原的伟大人格和爱国精神为后人所传颂。课后搜集有关屈原的对联、诗歌或评论,写一篇评价屈原的文章。

作者邮箱: ewqs111@21cn.com

上一页  [1] [2]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实录和原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离骚》,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
    《犟龟》教学设计
    海燕
    语文版初中七册下《石榴》
    白鹅
    鹤群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鲁迅自传
    第一千个球
    《群英会蒋干中计》第二课时
    骆驼寻宝记
    中秋诗词的搜索、欣赏与仿写教学设计
    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长亭送别>鉴赏教案
    冰心诗四首:《母亲》《纸船》《成功…
    “诺曼底”号遇难记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学案例
    《声声慢>教学设计
    让亲情在笔端流淌——比喻教学设计
    孔乙己
    少年爱因斯坦
    你一定会听见的
    高中语文第一课
    《巩乃斯的马》教学设计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比较教…
    岳飞
    二则
    《项脊轩志》
    语文版:诗词五首
    《沁园春•长沙》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短歌行》
    少年爱因斯坦
    论美
    《背影》教案设计
    18.麦琪的礼物
    教案设计>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石壕吏》教学设计
    《珍珠和泪珠》教案
    《海燕》教案设计
    《我与地坛》
    观刈麦
    《爱莲说》教学设计
    六国论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清兵卫与葫芦
    《清兵卫与葫芦》课堂实录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吴汉何尝杀妻》教案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空城计》教学设计
    苏教版《草》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堂实录
    父亲不写信
    十三岁的际遇
    综合性学习《微笑着面对生活》教案—…
    泪珠与珍珠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抓特征,明类型---高考诗歌鉴赏快速解…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16.我的“长生果”
    名言警句的作用
    续写《清兵卫与葫芦》
    小站
    骆驼寻宝记
    等待散场
    《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设计
    《忆读书》教学设计
    《树林和草原》教学设计
    近体诗六首(石头城、锦瑟、书愤)第…
    《百合花》教案
    挑山工
    歌词三首
    采薇
    在希望的田野上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说课材料
    《少年爱因斯坦》
    《春》说课材料
    第八册第四单元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设计
    《荷塘月色》观摩课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荔枝图序》教案设计
    《我的信念》阅读练习
    卢沟桥的狮子
    天上的街市
    水调歌头
    《第一次真好》教学设计
    《长亭送别》教案
    《谈生命》课堂实录及其评点
    一双手
    环球城市风行绿墙
    《三颗枸杞豆》教案
    《绿》教学设计
    《宝玉挨打》教案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毛泽东传》:叛逆的少年时代
    古典诗歌单元(粤版第一册)
    《我的母亲》教案
    《散步》教案
    《我的信念》教学设计
    《我与地坛》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
    高一语文新教材(广东版)第六课教学设…
    《十则》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
    《纸船》教学设计
    《我的空中楼阁》(第一课时)说课案
    济南的冬天
    《孔雀东南飞》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离骚》教案
    《离骚》教案
    《拣麦穗》教学设计
    诗海泛舟——古诗趣味竞赛活动
    《认识自我》单元教案
    《往事依依》教案设计
    〈死水〉教案
    古代寓言二则
    石榴
    鲁迅自传
    毛泽东的少年时代
    少年爱因斯坦
    口语交际:自荐担当志愿者
    地毯下的尘土
    扬州慢
    《庄暴见孟子》微型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教案
    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我心归去…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案
    《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祝福》板书设计
    《在烈日和暴雨下》
    鸬鹚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地下森林断想
    鹤群翔空
    你一定会听见的
    马说
    《鹤群》说课稿
    《夸父逐日》教学实录
    《化石吟》
    《济南的冬天》
    《看云识天气》
    《风筝》
    皇帝的新装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雨的诉说:走进雨的世界
    善良
    醉翁亭记
    苏教版七年级)《冰心诗四首》教案
    《泪珠与珍珠》教案
    《女娲造人》说课稿
    六国论
    《六国论》教案
    鸟(苏教版)
    (苏教版)《鸟》说课稿
    苏轼《江城子》教案
    《我的母亲》第一课时
    《我的母亲》第二课时
    放飞我的梦——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上…
    《我的母亲》教案
    《多收了三五斗》课本剧
    我的空中楼阁
    〈死水〉教案
    优质课:小溪流的歌
    《满井游记》
    《奇妙的克隆》教案
    《荷塘月色》第一课时
    《海燕》教案示例
    陈金龙《白鹅》教学实录
    主题班会教案中学生的心理调节及其对…
    与妻书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