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国论教案
|
。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失强援不能獨完[保全],故曰弊在賂秦也。」
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角度:贿赂的国家和不贿赂的国家。 秦以[用]攻[攻战]取[取得]之外,小則獲邑[小城镇],大則得城[大城池],較[比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因果承接]得者,其實[它实际上]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本来]不在戰矣。思[发语词,无义]厥[他们的]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袓父[祖辈和父辈],暴霜露[暴(于)霜露],斬荊棘,以[才]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拿]以[来]與人,如棄草芥[小草]。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後[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转折]秦兵又至矣!然則[既然这样,那么]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通“餍”,满足],奉之彌[更加]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强弱勝負已判矣。至於[以致]顚覆[灭亡],理固[本来]宜然[这样]。古人云:「以[用]地事[侍奉]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得当]之[代上文所说道理]。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对比
本段最好可分几层?数量上、程度上、道理上
论证的是什么?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灭亡]哉?與[亲附、亲近]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已经]喪,齊亦不免[幸免]燕趙之君,始[开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坚持正义。名为动]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这]用兵之效[效果,结果]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招致]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连词表并列]三勝。後秦擊趙者再[两次],李牧連卻[使……退却,动使动。]之。洎[等到牧以[因为]讒誅[小人的坏话],邯戰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况且]燕趙處秦革滅[消灭]殆[几乎]盡之際,可謂智力[智谋和力量]孤危。戰敗而亡,誠\[实在]不得已。向使[假如]三國各愛[爱惜]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还]在,則勝負之數[天数,命运],存亡之理,当[通“倘”假如]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判断]。
不赂者灭亡的原因:
齐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燕亡:以荆卿为计。
赵亡: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灭亡的根本原因: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智力孤危。燕、赵灭亡“诚不得已”。
嗚呼!以[用]賂秦之地,封[封赏]天下之謀\臣;以事[侍奉]秦之心,禮[礼待。名为动]天下之奇才;並力[合力]西嚮,則吾恐[恐怕]秦人食之不得下[吞下。名为动]咽[咽喉]也。悲夫!有如此之埶[形势],而為秦人積威[积久而成的威势]之所劫,日[每天。名为状]削月[每月。名为状]割以趨於亡。為[治理]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胁迫]哉!
承上启下,过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句首发语词]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势力,力量]弱於秦,而[然而]猶[还]有可以[可以凭借]不賂而勝之之埶;苟[如果]以[凭着]天下之大,而從[追随]六國破亡之故事[旧例],是[这]又在六國下矣!
引古(六国破亡)讽今(在六国下)
结论: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以
(1)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 介词,凭借 (3)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连词,才 (4)举以予人 连词,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介词,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 介词,用 (7)洎牧以谗诛 介词,因为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介词,用 (9)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连词,表结果,以致 (10)苟以天下之大 介词,凭借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A、其实百倍(那实际情况。今:实际上)
B、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C、后秦击赵者再(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祸焉(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谓智力(智谋和力量。今为一个词,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F、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前例、旧事。今指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2、下列各句通假字
A、暴霜露
B、暴秦之欲无厌
3、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完:adj作v,保全
2.义不赂秦 义:N用作V,坚持道义
3.李牧连却之 却:v使动用法,使…退却
4.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n作v,礼待,礼遇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n作[ ],天天、月月
6.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adj作v,坚持到底
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洎牧以谗诛
举以予人
至丹以荆卿为计
赵尝五战于秦
(四)翻译
(1)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6)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7)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五)默写检测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分论点分别是 和 ,作者总结出的历史教训是: 。
2、思厥先祖父, , ,以有尺寸之地。 ,举以予人, 。
3、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奉之弥繁,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 。
4、 ,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 ,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 ,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 。
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阅读苏洵的《六国论》,试从文体、立论的侧重点、论点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四方面和贾谊的《过秦论》作一比较。
苏洵的《六国论》是一篇政论文,从六国破亡的教训立意,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贾谊的《过秦论》是一篇政论文,从秦亡的教训“过秦”的角度立意,提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借古规汉:建议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演练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选自《太平广记》)
1.解释词语:
(1)俄有老父至 俄:一会儿
(2)但见事多矣 但:只
2.选出下列各句中“以”字意义与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介词,用
A 皆以美于徐公 动词,认为
B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介词,把
C 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促织》) 介词,用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介词,因为
3.请选出与例句中词语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例句: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中:名词作状语,在中间
A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鸣:动词使动用法,使…发出响声
B 吾从而师之 师:名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老师
C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名词作状语
D 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负:使…承担
4.翻译:
计无所出 译:想不出什么办法
5.鲁人的可笑之处在哪里?
执杆者不知变通,老者自作聪明,弄巧成拙
演练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魏人夜暴疾,命门人(此指佣人)钻火(打火)。是夕阴暝,督迫颇急。门人忿然曰:“君责人亦大无理。今暗漆,何以不把火照我,当得觅钻火具,然后易得耳。”(选自《太平广记》)
1.选出与例句中“暴”意义相同的一项,并逐一解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堂实录和原文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六国论教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