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观察以后要动笔 5、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评议。 6、(1)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事物。 (2)我们来看第4页下面和第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三)、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那么,动态的物体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指名说) 3、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评议。 5、(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如果你的家里也养了金鱼,回家后可以对它仔细观察一番,明天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五)、作业写观察日记。 板书设计: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留心观察事物
课后反思: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组教材编排了四组课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古诗两首》《秋天》。《老师,您好!》赞美了老师事业的崇高和美好,抒发了孩子们对老师感激、热爱的思想感情;《但愿人长久》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古诗两首》描写了秋夜的景色;《秋天》是一首诗歌,描写了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一课文体裁丰富,有诗歌,有历史故事,也有古诗。教师应根据不同体裁特点进行教学,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其阅读兴趣,为他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点拨指导,注意渗透学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 法:启发式 情境式 讲授法 观察法 朗读法 比较法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时间:
1、老师,您好! 2课时
2、但愿人长久 2课时
3、古诗两首 2课时
4、秋天 2课时
练习1 2课时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
教 法:观察法 朗读法 比较法
学 法: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具准备:1、录音机,录音带,生字卡。
2、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板书课题。 三、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听老师把这篇课文朗读一遍,要求:听清读音,将生字、词语划出来。(配乐范读)
2、 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词,读通句子,读不准、读不通的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 多媒体出示词语
铺设 架起 崇高 浸透 蕴含 辛劳 涌起 波涛 真理 智慧 塑造
春晖 朝霞 编织 丝线 笑语盈盈 甘露 茁壮 情不自禁 祝愿
(1)开火车朗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课文 (3)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4、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赞扬了老师哪些?从文中找出句子读一读,再交流。 学生自读,再交流,学生齐读。 四、指导写字 1、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注意书写。 2、哪些笔画同学样应该注意的? 3、齐读生字,进行五笔拆分。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五、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 默读课文
思考:全文哪个词语最能概括老师的职业?(崇高)
二、指导细读课文
!、思考:崇高是什么意思。(是指最高尚的,最受崇敬的)
2、从哪儿看出教师的事业是至高无上的呢?
3、指导理解诗句的意思 。
4、比较句子(多媒体出示)
比较句子:
① 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成长都浸透着教师的心血!)
②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地北天南,每一项创造都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a指名读; b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c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d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e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5、说说“昨天”指什么,“今天”指什么,“理想”指什么?
6、指导学习第二部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