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忘却的记念
|
怎样显示柔石是“很好的朋友”“很好的青年”? A、*鲁迅说“青年们,尤其是文学青年们,十之九是感觉很敏,自尊心也很旺盛的,一不小心,极容易得到误解”,这些话是什么意思? 自尊心很旺盛,实际上就是骄傲自大,乃至妄自尊大,狂妄自大,唯我独尊,以至不辨善意恶意,误解别人,攻击别人。顺便说一下.鲁迅起初是相信进化论的,相信青年人胜过老年人,青年人都是好的。“由于历来的经验”,纠正了先前的偏颇,“知道”了青年们普遍的缺点。当然这里主要是为了反衬柔石人品难得。 B、敢于------敢于:对烈士的敬仰 C、在北京听过我的讲义:进步 D、创作、翻译、 设立朝花社:进步 E、借钱、都归他做:勤劳、任劳任怨 F、相信人们是好的、仍然相信人们是好的:善良、单纯 G、和女性一同走路:腼腆 H、和我一同走路:损己利人 I、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发展、进步 J、学德文、 措词惨苦:天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 在此事实的基础上,作者对他高度赞扬、议论: “无论从旧道德,从新道德,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他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只挑“损己利人”,不懂得损人利己,即令这损人利己是别人的行为,他也无从想象,这就是柔石的硬而迂。 注意: 这里的“旧道德”,不是指封建道德,而是指旧有的道德。旧有的道德是两重道德,即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彼此的道德并不相同。柔石能从中挑出“损己利人”因素的旧有道德,显然是被压迫者长期形成的一些美德。同时也说明,柔石信奉“损己利人”的道德准则,在他是长时期的、是自觉的。 写柔石的转换,这指的是他想写反映一个长工的一生的长篇小说(刚开头,还没有完成),因为疑心这是发源于冯铿的主张,所以写了冯铿,这样顺笔叙及冯铿,转笔自然。 三个“疑心”应怎样理解? 第一个“疑心”,是写对冯铿的印象。“我疑心她有点儿罗曼蒂克,急于事功”,好像是批评她办事有点脱离实际,急于求成,其实并非贬辞,正说明她是一个热情奔放,富于幻想的革命女青年。当然在鲁迅看来,这位缺乏严酷的阶级斗争锻炼的女青年常会有缺点的,正如柔石相信人是会骗人一样。后面写她在监狱里“面目都浮肿了”,可见她是一个坚强可敬的革命青年。 第二个“疑心”,是指柔石可能受冯铿的影响。“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说明他们都有点“罗曼蒂克”和“急于事功”,但这个“疑心”又被第三个“疑心”所否定。 第三个“疑心”,是作者以自己的弱点来反衬柔石的优点。“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突出柔石不畏艰难的战斗精神。 作者不回避写出自己对冯铿的“隔膜”,不隐讳自己对她的最初印象,认为她“并不美丽”,正可见这段回忆细节的真实。 2、“很好的青年”和“很好的朋友”被害,说明了社会的黑暗,文中许多地方也确实写出了社会的真实情况。找找文中关于这方面的内容,看看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①五个青年作家同时遇害的时候,上海的报章都“不愿”“不屑”“不敢”载这件事,“不愿”“不屑”“不敢”三者有什么区别? 三者政治态度不同。“不敢”并非“不愿”,只是慑于国民党政府的严酷统治。“不愿”者在国共两党的斗争中取超然立场,不介入政治斗争。“不屑”者则把五个青年作家的遇害看作小事一桩,认为不值得见诸报端。 ②书落在“三道头”手里: ③又被没收: ④官庭找寻我: “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柔石被捕时袋里藏着鲁迅与北新书局所订的合同,所以传说官厅正在找鲁迅。照说鲁迅身为作家,与书店订合同,自属常情,可是鲁迅却不愿为此辩解,因为官厅是不讲理的。他们对革命作家,正诬蔑罗织罪名还惟恐不足,怎么可以因辩解而送上门去? 为什么要讲《说岳全传》中高僧“坐化”的故事? 旨在说明这白色恐怖的世界,有如秦桧当道的时代,是奴隶们的苦海。高增不愿落入秦桧之手,他有涅之法,鲁迅自己则有壕堑战术,逃走避居,保存实力,继续作战。 ⑤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 ⑥在中国的现在,还是没有写处的。 他从自己纪念战友没有写处懂得了向子期《思旧赋》只有寥寥几行的缘由。乍看起来,这是出于行文的需要信手拈来,实际上却是经过一番精心地挑选安排、运用绝妙的类比,来表达褒贬之意和悲愤之情的。 向秀,字子期,是魏晋时期的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他的《思旧赋》是为纪念好友稽康、吕安而写的一篇抒情短赋。稽康是三国时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由于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及其帮凶,愤世嫉俗,时吐危言。他曾声言“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因此,他被司马昭及其亲信钟会借口“吕安事”而杀害。所谓“吕安事”是这样的,稽康和东平日昭的儿子哭及类的弟弟安十分友好,吕类奸淫了吕安的妻子徐氏,反而诬告吕安不孝。魏晋是“以孝治天下”的,不孝就要杀。吕安被囚后,在狱中为自己辩解,说友人稳康可以作证。“康义不负心,保明其事”,因而受到株连,也被捕入狱。 钟会谋害科康还另有原因。他曾以自己的著作《四本论》向稳康请教,却受到稽康的鄙视,于是怀恨在心。日安入狱后,钟会又乘机诽谤,说“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漠,帝王者所不宜容,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司马昭偏听钟会的蜚言,并为一代名士稽康的不合作态度所激怒,借着稳康出庭作证的机会,将他同无辜的被告日安一齐杀死,这种野蛮行径,实在令人发指。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著名的冤案,是我国古代奸邪残害忠良的大冤狱、大惨案、大悲剧。 显然,这个典故在这里包含的内容是异常丰富而深刻的。合安被诬告“不孝”,稳康为其辩解,他俩何罪之有,却均被司马昭杀害;现在柔石、白莽诸烈士因“谁也不明白”的罪名,被蒋介石枪杀,蒋介石与司马昭的滥捕滥杀,就是这样的如出一辙,毫无二致!司马昭以杀夺手段建立晋朝,政治黑暗腐朽,人们仍有不慎,就有杀身之祸,所以当时的知识分子处在生命毫无保障的境遇之下;如今,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推行法西斯黑暗统治,镇压革命人民,疯狂地捕杀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这与司马氏的高压统治,又是何等相似!向秀处在当时司马氏的高压之下,不能直书其事来表达自己的哀思,所以文章写得短而隐晦,全文仅寥寥二十四句,一百几十个字,却含蓄而有力地抒发了对无辜被害的友人的悼念和哀伤愤激之情,控诉了封建统治者滥杀无辜的罪恶。鲁迅先生自己现在也处于反动统治“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环境下,正直的人们没有言论自由,自己也只能以隐晦曲折的笔法对革命烈士寄以深情厚意,并以此控诉国民党反动当局杀戮无辜的罪恶。将自己的处境、心情与向子期相比,确有相同之处,所以“现在我懂得了”,自己也有不能写长的同感,“懂得了”向秀悼念无辜而被杀害的友人的心中的悲愤。 3、齐读五 4、齐读并背诵《惯于》。 5、小结 课文中有两句话反复出现:“我沉重的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这两句话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关键。鲁迅写柔石、白莽等人,就是写他们是怎样好的朋友,怎样好的青年,记述彼此的交往,一写友情,二写为人。以他们的好,反衬国民党政府的凶残卑劣,抒发自己的悲痛和愤怒。 国民党政府杀害的就是这样的好青年,而且是秘密屠杀,封锁消息,这个政权的反动、暴虐、黑暗达到了极点。 六、研究题 1、为什么要将柔石比附为方孝孺?怎样看待他的“迂”? 从柔石这一面说,这是赞扬柔石刚烈执著的性格,他认定自己的立场是对的,就走下去,死也不怕,决不苟且。从杀害柔石的国民党政府这一面说,他们也犹如明成祖,诛杀无辜,残暴至极。 “迂”是柔石思想性格的一个特质,鲁迅对柔石的回忆多处围绕这个“迂”字展开。“迂”,一般说来并非褒义,所以很值得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要理解柔石的“迂”,就要看鲁迅所说的“迂”有哪些表现,作具体的分析。 柔石的“迂”有多重含义。概括地说,一是自己认准的路,明知吃亏也要走到底;二是跟女性一同走路,过分拘谨;三是不知人心险恶,总以为人们都是好的。 具体地说,课文直接说到柔石的“迂”有两处。一处是“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把“迂”跟硬气联系起来,跟方孝孺联系起来,指的是认定真理就一往无前,作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绝不苟且。这位烈士的一生确实如此。如果说,方孝孺确实迁得可以,那么,柔石的“迂”,实在是一种执著的精神,是一种革命的坚定性,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 在革命文学的道路上,柔石的“迂”,又表现为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一旦决定改变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他就不惜放弃熟悉的一套,不怕从头学起,不知困难为何物。另一处是“他的迁渐渐的改变起来,终于也敢和女性的同乡或朋友一同走路了,但那距离,却至少总有三四尺的”。可见这里所说的“迂”,是指不敢和女性一同走路。这一点无所谓优点缺点,当然不妨大大方方地一同走路,但是柔石总觉得不自然,他是再老实不过的了。柔石相信人们是好的,也是“迂”的表现。 2、文中提到的“慈母泪”是何人之泪? 其诗中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慈母泪”教学参考书认为和文中“不几天,即听得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句印印理解的话,“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母亲因担心作者当时险恶处境而落泪。但也有人认为主要指柔石母亲哭儿子的悲痛之泪。因为鲁迅在《致杨霁云》一信中曾明确指出,这首诗是“悼柔石的”诗。从全文看,文章第四部分仍然以记柔石为主,而这首诗出现在这里,显然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紧接着有一段关于柔石母亲的叙述,这就是对慈母泪的具体解释。在《北斗》创刊时,作者想纪念柔石,结果选了一幅母亲悲哀地献出自己儿子的木刻《牺牲》,算是作者一个人心里知道的关于柔石的纪念。木刻中的这位悲哀地献出自己儿子的母亲不正是现实中形象的画像吗?还有,学生说的,是指祖国母亲看到儿女遭受苦难而伤心落泪是一个比喻,说法也颇有道理。 七、知识精粹 1.《思旧赋并序》 余与嵇康,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余逝将西迈,经其旧庐,于时日薄虞渊,寒冰凄然,邻人有吹笛者,发声寥亮。追思囊昔游宴之好,感音而叹,故作赋云。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案和课堂实录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游褒禅山记 |
下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