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4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 观察 )、( 思考 )、(表现 )、(评价 )的能力。
44、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 中进行。
4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46、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47、第一学段,学生要养成正确的(写字 )姿势和良好的( 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48、第一学段,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 声母 )、(韵母 )、(声调
和(整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49、第二学段,会使用(字典 )( 词典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50、第二学段,学生学习修改习作中有( 明显错误 )的词句。
51、写字既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 ),又是一个人( 语文素养)的体现。
52、课内习作每学年( 16 )次左右,五、六年级在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 )字的习作。
53、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 自主 )(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法。
54、教学时,新课程要求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 人文 )性和(工具)性。
55、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57、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 ),培养(语感),发展( 思维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 )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58、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 品德修养 )和( 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 )发展。
59、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
60、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 )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6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62、爱护学生的( 好奇心 )、( 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 合作 )、( 探究 )的学习方式。
63、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 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 审美情趣 )。
64、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 优秀文化 )的营养。
65、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66、能主动进行( 探究性 )学习,在( 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7、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 )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
68、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6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7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二学段:
7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 自信心 )。
7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 )、(感受 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73、( 愿意 )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74、能用简短的( 书面便条 )进行书面交际。
7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 新鲜感)的词句。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