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公移山
|
查询说课课堂实录的详细结果
|
《列子》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五点、难点 重点: 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 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 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 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五.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 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 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 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 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 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 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 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 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 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 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 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特点,翻译时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 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 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 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 “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 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 “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 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 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 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 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 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 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 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阳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指 古义:直,一直 今义:手指 曾 古义:乃,并 今义:曾经 诸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荷 古义:负荷 今义:荷花
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息 古义:叹气 今义:休息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已 古义:止 今义:已经 2.词性活用 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 面:名词用为动词,面向着。 3.一词多义 且 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通假字 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河曲智臾亡以应亡同无,没有。 一靥朔东后同措放置。 5虚词 之 代词,他例:跳往助之。 助词:的例:隐土之北。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择 例:甚矣,汝之不克。 而 表承接:不泽例:何苦而不平 表修饰:地、着例:面山而居 表转折:但是,却倒:而山不加增 其 代词,他的例:其妻献疑日 语气词加强反问语气例:其如土石何 以 介词:凭,靠例:以残年余力 连词,用来例:河曲智实亡以应 焉 语气助词呢例:始一反焉 暖气代词哪里例:且焉置土石 五、作业 1.课后作业。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下面各旬朗读语意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河阳之北()2.吾与汝毕力平险( ) 3.投诸渤海之尾() 4.始一反焉() 5.曾不能毁山之一毛()6固不可彻() 7.而山不加增()8.无陇断焉() (三)指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甚矣,汝之不惠。 A河阳之北B.跳往助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D.告之于帝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背诵全文。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课后练习四。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翻译全文,疏通词语,大致理解课文的内容。这节 课,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深入分析,研究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色。 三、正课 1.分角色朗读,理解对话双方的语气。 2.提问: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
屋何?”与河曲智臾说的“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 毛,其如土石何?”两句话意思相近,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并归纳: 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 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 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清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 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 土石?”智臾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 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 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 无能了。因此,这两句语气不同。 3.提问: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课文共有四个自然段。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臾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写愚公愿望的实现。 4.提问: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讨论并归纳; (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切。 (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 焉。 5.提问: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臾”对举,有什么 深意? 讨论并归纳:愚公动员全家的力量,克服山高且大;年老力衰;人员 少;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等这么大困难,表面看来“愚不可及”。但愚公 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在于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 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人和后代子孙。此外,他对 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的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的 力量是“无穷匾”的,“而山不加增”。他的见识远远高过一般人之上,真 是“大智若愚”。而“智臾”只是从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认为自然条件无法 改变,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 的,真是“鼠目寸光”。以上分析说明愚者不愚,智者不智。这一颠倒不 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具有讽刺的效果。 6提问: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访归纳中心意思。 讨论并归纳: 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 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 道理。 四、总结 《[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说课课堂实录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愚公移山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诗五首 |
下一篇文章: 短文两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