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
查询语文文章分析的详细结果
|
第5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能说出文中所描述的过年前做的十件事。 2.能说出过年的习俗所寄寓的期盼及其文化内涵。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预测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学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 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过年是大家最热切盼望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你知道“年”的传说吗?你喜欢过年吗,为什么?倾听,讲述。 2布置任务:阅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介绍了哪些过年的习俗。阅读,思考。 3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4想一想,这些习俗中,寄托着人们的哪些期盼,你从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思考,小组讨论。 5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今昔比较,理解过年的含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含义?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思考,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问题情境: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相互请客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你认为呢?讨论,交流。 4组织辩论: 正方:过年在新时期仍有意义,应延续这一风俗。 反方:过年已失去原有的作用,可以取消这种风俗。分组,辩论。 5主持、参与、评价。自评、小组互评。 教学反思 第三块:展望未来,赋予“过年”新时代的意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通过刚才的辩论,同学们已经意识到,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思考,小组讨论。 2组织交流、评价。各抒己见。 3布置任务:请总结刚才的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 第6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一) 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三首诗词,并能背诵。 2.能体会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并能把两首古代诗词改编成现代诗歌。 课前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 课堂学习: 第一块:朗读诗词。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导入: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向,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倾听。 2布置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词,比一比谁读得最好。有感情地朗读三首诗词。 3指名朗读,并组织评价。朗读,评价。 教学反思 第二块:精读释义。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问题情境:古代诗词语言优美,意味深长,但毕竟不如现代诗歌那样明白易懂,请同学们根据页下注释,读懂前面两首古代诗词,并用现代诗歌的语言来表述它们。阅读页下注释,改编古代诗词,小组讨论修改。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3问题情境:再读诗词,三首诗词都咏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表现上又有什么不同?朗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
第7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二) 学习目标:1.能诵咏咏月名句,增加积累。 2.能说出“月”的意向在古代诗词中的作用。 3.能自己作一首咏月诗。 课前学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课堂学习: 第三块:拓展延伸。 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备注 1请朗读比较好的同学朗读三首咏月诗词。朗读,倾听,评价。 2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月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对月抒怀。(进行吟诗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看哪个小组吟诵得多。)分组参加比赛。 3主持、参与、评价。评价。 4从刚才同学们吟咏的带月诗句来看,人们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思考,讨论。 5组织交流、评价。发表见解。 6请同学们也了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思考,作诗。 7组织交流、评价。交流,评价。 教学反思 课后学习: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
第8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活动目的: 了解家乡传统节日的习俗,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活动方式: 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 活动过程: 1、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图文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
第9、10、1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第9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组织学生自学。 2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思考,讨论。 3组织交流、评价。明确: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交流,评价。 第10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提出写作要求。 3自己修改作文。组织自改。 第11课时 教学步骤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教学反思 1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12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另列)
第13课时 单元总结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 (2)完成作业的情况。 (3)参与活动的情况。 (4)学习兴趣的增强。 (5)学习能力的提高。 (6)情感态度的升华。 (7)对老师建议、评价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文章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为你打开一扇门》《繁 星》《冰心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古代寓言二则》 |
下一篇文章: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