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
|
查询语文文章分析的详细结果
|
“空中楼阁”的小屋并非真实存在,乃是作者的一种梦想。作者在文中将小屋描写成与外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远离喧嚣的宁静世界,表达了她希望摆脱现代文明社会的喧哗,投入宁静的大自然之中。(物有一意) 9、文章写到了与小屋的哪些息息相关的景物?如果小屋无眉黛之山,无婀娜之树,无百花之园,无绚丽云霞,无清香空气,无浪漫光线,无幸福山坡,无空中山路,无灯火夜景,无烟雾,无星点,无月影,无鸟语盈耳,无巨画自然,那么小屋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烘云托月见匠心:“欲画月也,月不可画,因而画云。画云者,意不在云也,意固在于月也。”(清代金圣叹)“红花虽好尚需绿叶扶持”,小屋的美是大自然景物映衬下的美,如果小屋离开了周围自然景物的美,没有了山、树、百花、云霞、星点、月影、鸟鸣和门外自然,那么小屋的美就不复存在。小屋的美来自于大自然的美。 小屋是人文景观,可视为人的代表,山与树等是自然景观,由此可以推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抒发了天人合一的情志,即:远离喧嚣,超尘脱俗,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恬静闲适,宁静淡泊的自由生活的向往。(景有二用) 10、本文语言如果不带上“我”去写,而是纯粹的客观描摹,效果会怎样? (9、11、14小节)“我的”这一定语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倾向?从此可以感悟到作者什么样的志趣?表明了作者把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倾注了其间:喜爱之情,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之情。(语有三美――感情美) 11、本文语言如果不化用古诗和古代句式,效果会怎样? 1、化用古诗诗句: “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语出王观的《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语 “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语出李白的《望天门山》“孤帆一片日边来” “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语出温庭筠的《菩萨蛮》“雁飞残月天” “山也虚无,树也缥缈”语出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语出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2、化用古诗结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数量词置后“敏捷诗千首,飘零洒一杯”(林逋) 3、化用古诗对句:大量骈句的使用,使文章诗意的气味很浓。 小结:用诗意的语言去表达诗意的生活。(语有三美――诗意美) 12、本文语言如果不使用新奇独特的比喻,效果会怎样?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是强调语言的文采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好景须有佳辞配,本文中,普普通通的一座小山,平平常常一幢小屋,到了李乐微的艺术彩笔之下,却幻化出幽深的意境,透露出无穷的情韵,犹如一幅用文字描绘的飘逸淡雅的图画,一首咏物感怀的空灵诗篇,一杯香气四溢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其中有一个非常夺目的亮点,即:比喻。钱中书先生曾经把比喻称为语言王冠上的明珠;老舍曾说过:“没有比一个精到的比喻更能给人一种深刻的印象的。”李乐微是为善用比喻的高手,其笔下的比喻层次错处,把小屋及周围的环境描绘的淋漓尽致,使文章妙笔生化,情采飞扬。与我们通常所见的一般比喻相比,可谓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下面我们品味一下其中的艺术魅力。(语有三美――修辞美) 1、“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此文章的开篇之笔。作者先把山比做眉黛,语出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横波,山是眉峰聚”,古也有“眉如青山,眼若秋水”之语,似乎并无奇特之处,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由此生发开去,带出另一个新鲜的比喻“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可谓独出心裁,熨贴自然。此语一出,即使“山”和“小屋”的形象呈现出新颖动人之感。让人联想到妙䶖女了那妩媚动人的姣好面容。写出了作者对小屋的喜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试想,如果开篇之笔写作“一座青翠的小山上坐落着一幢小屋”则效果如何呢? 明确:只点明了小屋的位置。而对小屋玲珑小巧、风韵独存的特点不能突显。 2、“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漂过一片风帆,辽阔无边的天空掠过一只飞雁,是单纯的底色上一点灵动的色彩,是山川美景中的一点生气,一点情调。” 作者发挥自己的奇妙想象和联想,从不同的侧面对小屋的灵动和小巧进行铺排和渲染,突出了小屋 的神韵,使本为静止的景物显得楚楚动人,令读者由此延伸出无穷的遐思来。莱莘说:“诗想在描绘物体时能和艺术争性,还可用另外一种方法,那就是化美为媚,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 这种比喻我们称之为排比式比喻,也叫做博喻。其特点就是对本体极力铺排渲染,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一个本体,从多角度,多侧面来表现本体的特点。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 a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杨朔《画山绣水》) b一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的灰色的瓦瓴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王蒙《春之声》) c“砰”一声,郎平的一记重扣,激起了全场经久不息的欢呼声和鼓掌声,像海涛击岸,像山洪爆发,像飞瀑倾泻。观众们蜂涌到场子里,将一束束散发着馨香的鲜花,献给教练、领队和姑娘们。(鲁光《中国姑娘》) d张老师却是一对厚嘴唇,冬春常被风吹得爆出干皮儿;从这对厚嘴唇里迸出的话语,总是那么热情、生动、流利,像一架永不生锈的播种机,不断在学生们的心田上播下革命思想和知识的种子,又像一把大笤帚,不停地把学生心田上的灰尘无情地扫去……(刘心武《班主任》) 上面例①用“莲花”、“海棠叶儿”、“一挂一挂的葡萄”、“仙人骑鹤”、“乐队吹箫”五个喻体来比喻“累累垂垂的石乳”这一个本体;例②用“雪”、“玉”、“飞溅的浪花”三个喻体来比喻“白丁香花”这个本体;例③用“海涛击岸”、“山洪爆发”、“飞瀑倾泻”三个喻体来比喻“欢呼声和掌声”这一个联合体;例④用“播种机”、“大笤帚”两个喻体来比喻“话语”这一个本体。如果用一个喻体来比一个本体,又用另一个喻体来比另一个本体,这不是博喻,这是比喻的连续运用。 3、“天地相连的那一道弧线,是另一重无形的围墙,也围住了一些花,那花有朵状,有片状,有红,有白,有绚烂,也有飘落。也许那是上帝玩赏的牡丹或芍药,我们叫它云或霞。” 此句是用来写云霞。作者通过视觉感官来写小屋领空之中的五彩缤纷,耀眼夺目。把云霞比做花本无新颖之处,但作者却依据人的心理逻辑先对所见之物进行描摹,接着再点出本体,从而给人以新颖独特之感,令人耳目一新。 我们不妨把这种比喻称为倒挂式的比喻。本文之中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的倒挂式比喻,即“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作者先对喻体进行描摹,进而点出本体,既符合人的心理逻辑有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果改为我们经常使用的比喻“大自然就象一幅巨画”则会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可言。 4、花好比人的面庞,树好比人的姿态。 并不着眼于比喻物和被比喻物的相似,而是着眼于两个被比喻物之间的关系;倘孤立地看,可能较难看出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间有什么相似之处,但如果从花与树、面庞与姿态的关系着眼,我们就会觉得这两个比喻的帖切合理了。 5、“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山后退了一些。”先说“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这比喻已属巧思奇想,别出心裁,随后又说“慢慢地花蕊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这比喻就更是匪夷所思,精妙绝伦了。“小屋”和“山”本都是静物,如照实状写,那就平平无奇,现作者忽发奇想,巧施手段,运用这化静为动的比喻,就异常传神地写出了静态景物因光线的变化给人造成的动态感觉,将“小屋”和“山”都给写活了。 6、“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把山间小屋喻为“鸟”,喻为“蝶”,确属前人未言之语,两个新颖独特比喻的运用,写出了小屋在树与树之间那轻灵自由、翩然若舞的姿态。5和6句这种被朱自清先生称为“取远臂”的方法,即喻体与本体的距离要远,才能新颖别致。 作者在对自己所热爱的景物描绘时,其选择的喻体无一不是极美的事物:眉黛、风帆、飞雁、鸟、蝶、牡丹、花蕊、绿海、空中楼阁……形丽姿美,异彩纷呈的比喻运用,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空中楼阁”的无限钟爱、无限向往之情。如果没有了这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续喻、倒喻的运用,艺术的感染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13、从《归园田居》到《山居秋瞑》,从《陋室铭》到《雅舍》,再到《空中楼阁》,写得都是关于一个人的屋子,你更喜欢哪一篇文章?由中国文人寄予的关于“自己的房子”的理想,可以分析出怎样的文化心态? 1.陶渊明,他在《归园田居》中写到“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阴后檐,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语文文章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我的空中楼阁》详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简案 |
下一篇文章: >详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