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死海不死

查询教学资料和反思的详细结果
物理学名词,是物体的重量和它的体积的比值。显然铁的比重比棉花要大。课文第4节谈到“死海”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人一到海里就漂起来,就不足为怪了。据有关资料介绍,死海的海水比一般大海水咸7倍,氯化钠储量够40亿人吃两千年。有不少人家用浓盐水腌咸鸭蛋,鸭蛋为什么不下沉?就是盐水的比重大于一般的白水比重的缘故。
4、要求学生自读5、6自然段,简要说出死海的成因。 
七、指名讲述课文插图内容。 
学习第四部分;讲析说明方法;布置作业。 
1、 提问:人们是怎样开发死海海水资源的?为什么说“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 
概括:人们在“死海”边修建工厂、游乐场所,利用海水治病。资源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利用。(追问:除了课本上谈到的作用外,“死海”海水还可以进一步开发、利用,有哪些作用?此问题意在开拓学生的思维,教师可随机点评。)说“真的要死了”,指的是海水的逐渐消失,干涸。 
2 集体朗读7—8自然段。 
四、讲析说明方法。 
1、 提问:本文的说明方法有哪几种? 
  主要有两种:举事例、列数字。 
2 、提问:假如把举例的两个神话、传说删掉行不行?为什么? 
小结:如去掉两段事例,读者也可从中了解到有关“死海“的知识,但可读性就减弱了。写文章总是要给人看的,特别是说明文,仅注意科学性是不够的,还应该注意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3 、运用列数字说明是本文的一个特点,请大家划出有关表确数和约数的句子,思考数字说明的好处。 指名学生朗读、回答问题。 
小结:说明海水的浮力用的是确数,这是经科学测算而定的;死海的地理位置、面积也是确数。运用约数的:“最深的地方大约有四百米”,“每年死海水面下降四十到五十厘米”。运用数字说明的好处,可使被说明的事物具体可信,去掉有关数字。或都运用约数,就会使文章的可读性、可信性大大下降。 
指名朗读课文,要求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六、布置作业: 
1 完成文后揣摩、运用五,理解“死”的不同含义。 
2 给课文插图写一段说明文字,不少于200个字。 
  死海,原来在希伯来语中被称为“盐海”,湖面海拔为-400米,是世界陆地的最低点。死海南北长约82公里,东西最宽18公里,平均深146米,最大深度395米,面积1049平方公里。死海含盐量极高,表层为千分之二百三十一,底层为千分之三百三十二,比一般海水含盐量高5—8倍。死海湖水比重为1 172—1 227,而人体比重只有1 021—1 097,比死海湖水比重小,因此人们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样仰卧在死海水面上,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不会淹死。 

 

 

 

 

 

                  死海不死 
 

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说古道今,运用神话故事、传说和数据说明事物 的方法。 
二、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准确数据的说明作用。 
教学设想 
一、采用“导读法”,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出示小黑板): 
1 解释词语:〔安然无恙〕恙,读yàng,平安无事的样子,没有遭受什么病害或灾祸。〔怙恶不悛〕怙(hù),依靠,凭借;悛(quān),不读(jùn),改过,悔改;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执迷不悟〕执,坚持;迷,迷惑;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谕告〕告诉,使人知道。 
2 下列解释是“死”的义项。请在下列句子中选择与之相应的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里。 
A 失生去命 B 不顾性命、坚决  C 不活动、不灵活 D 不通的 E 指“干涸” F 固板 G 没有生物 
①那时,死海真的要死了!(A、E) 
②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G) 
③……真是“死海不死。(G、A) 
④……受神灵保佑,屡淹不死。(A) 
二、导入新课 
  《死海不死》是一篇介绍地理知识的说明文。它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说古道今,举实例,引传说,列数据,通俗地向读者介绍了死海的特征和它的形成过程。“死海不死”这个标题看似矛盾,其实正抓住了死海的奇异特征,这就是既“死”又“不死”。全文写得有条不紊,饶有趣味。 
三、分析课文 
1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然后写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提纲和大意(抽一名学生上黑板板演,教师订正)。 
第一部分(1—4段),说明死海的特征:水的咸度很高。 
第二部分(5—6段),说明死海的成因:海水含多种矿物质,长期储存沉积,因而形成“死海”。  
第三部分(7—8段),介绍死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 结合课文第一部分,说说文章是怎样从形象的描绘到科学的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在第一部分里,文章先介绍死海的地理位置;接着从水中与岸边不存在生命活动推测它“得名的原因”;继而从另一个角度,通过举例和援引传说,把死海浮力之大说得既形象又神奇;最后,综合“死海”与“死海不死”的特征,作为科学的说明,从而揭示了死海区别于其他海的最显著的特征:海水的咸度很高,所以不适于生物的生存;因为海水的比重大于人体的比重,所以浮力很大,人能自由游弋。这种从形象描绘到科学分析,进而揭示事物特征的方法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借鉴。 

3 、提问:死海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又是怎样来说明死海的成因? 
讨论明确:死海水中含有很多矿物质,水分不断蒸发,矿物质沉淀下来,经年累月而成为今天最咸的咸水湖。人类对大自然奇迹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最后依靠科学才揭开了大自然的秘密。文章先引用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反映了远古时代人们对死海成因的探索。接着从正面对死海的成因进行科学的解说。从神话的说明到科学的说明,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读起来也引人入胜。 
4 提问:引用神话传说,在说明死海中起到什么作用? 
总结:在知识小品中,往往引用一些神话传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物。离开了这点,旁征博引,为追求增加文采而随意堆砌材料,滥引趣闻,是不足取的。本文两段传说、神话对说明死海的特征起着不同作用。引罗马统帅狄杜处死俘虏而未得逞的传说,对说明“死海不死”是一个很生动的例证。虽说是传说,却有史实作基础,更主要是符合事物的实际情况:死海浮力大,人投入海中不会下沉,哪怕是戴上脚镣手铐的人(传说中的俘虏是戴镣铐的)。这种引用不悖事理,反能起到把死海的特征说明得更形象更神奇的作用,增加读者的阅读兴味。同时,也从时间上说明死海存在悠久。 
5 提问:课文中为什么要引用大量数据? 
归纳:知识小品的写作目的,是为了传播科学知识。它虽然可以旁征博引,说古道今,但是,归根到底还是要让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如第4自然段,说明死海海水浮力大是因为咸度很高。高到什么程度?文章引用了科学数据。用具体数字表明海水中所含的盐分(钠盐、钙盐、钾盐)之多,再用一个比例数字指名各种盐类在海水中的比重,这样“咸度很高”就得到了确切的说明。最后,再用其比重与人体的比重作比较,从而得出人在水中不会下沉的结论。这几个数字对于说明死海海水浮力之大都有说明效果。读到这里,真正明白了文章前面所描绘的死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不生人不会被淹死等奇异现象的科学道理。 
死海不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有关海洋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趣。 
二、理解列数据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教学设想 
一、从分析课文题目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思路,把握全文内容。 
二、讲清列数据的说明方法,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导入课文,可从讲故事入手,也可做实验比较,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扑朔迷离、千奇百怪的自然现象,有的谜底至今未曾解开:如安哥拉有条长达六公里的“香河”,香味飘传百里开外。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发展,有的奥秘已经揭开,像巴勒斯坦和约旦交界处的“死海”。(加黑字板书,下同)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思想,看看这“海”为什么冠之以“死”字,既是“死“海,标题又为什么称为“不死”的呢? 
导入课文也可以实验开始,一杯白水,一杯浓盐水,分别放入鸡蛋进行比较。 
二、范读课文。 
一)借助工具书给加黑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1 游弋      2 安然无恙&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资料和反思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死海不死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诗词五首
    陈涉世家
    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
    梵高传(节选)
    邓稼先
    核舟记
    韩愈短文两篇
    勾践灭吴
    《世说新语》两则
    大傻教《我与地坛》
    诗歌五首
    诗歌五首
    齐桓晋文之事(第1课时)
    花未眠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短文两篇——《荔枝图序》《山市》
    《春》第一课时
    食物从何处来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鲁迅自传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初中语文第二册1--4单元测试卷
    勾践灭吴
    语言的演变
    《范进中举》实验课教案
    钱梦龙示范教学简录——《雁》
    《泰坦尼克号》(节选)教学简案
    毛泽东词二首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一堂室外作文课记实
    《春》第一课时
    故都的秋[站长推荐]
    语言的演变
    《生命 生命》
    《醉人的春夜》
    《就是那一只蟋蟀》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
    初中语文第二册作文指导
    《大自然的语言》
    《新解质疑》教学片断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劝学》教学实录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
    《世说新语》两则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初中语文三册二单元综合检测题
    17奇妙的克隆(方案A)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中考作文
    第一学期期末初三语文试题
    初三语文试题
    中考作文6
    实物类话题作文的构思——兼“墙”的…
    《阿长与》教案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米洛斯的维纳斯
    中考作文2
    中考作文3
    中考作文4
    气候的威力
    练习测试之五
    中国石拱桥
    苏州园林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
    中国石拱桥
    9.海燕  高尔基
    第一单元总结课
    日本平家蟹
    《化石吟》教学设计
    25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
    《散步》教案设计
    蜘蛛
    向沙漠进军
    看云识天气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木兰诗》教案
    陋室铭
    湖心亭看雪
    《诗两首》教案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说木叶
    谏太宗十思疏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教案
    毛泽东词二首——采桑子·重阳
    记实作文教学谈
    引抒己见,论而存异——《米洛斯的维…
    《生物入侵者》
    《月球奥秘知多少》教案
    《将进酒》教案
    《蜀道难》教案
    繁星(苏教版)
    冰心诗三首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山居秋暝》、《登高》
    《祝福》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
    综合性学习:走上辩论台
    30诗四首(《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综合性学习:怎样搜集资料
    《登上地球之颠》
    《生命 生命》探究学习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二册一单元教案
    《和时间赛跑》教学设计
    泪珠与珍珠
    《真正的英雄》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27短文两篇(>>)
    综合性学习:莲文化的魅力
    《醉人的春夜》
    《呐喊》自序
    梅岭三章
    《呐喊》自序
    《木兰诗》教案
    《生命 生命》
    中考作文5
    “诺曼底”号遇难记
    《孙权劝学》教案
    琐谈“豁然开朗”
    抓住特点 表达具体——写人记实作文教…
    高考作文(记实抒情类)
    较场东泡泡中心“走名高、幼儿”专场…
    【教学设计】高考作文写作步骤
    让“记实作文”返真归实——初中阶段…
    《生命 生命》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