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
查询教育资料教案的详细结果
|
,联类比照,培养思维。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智力,发展思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这首诗的特点是运用丰富的联想展开内容的,而联想是想象的基础,没有联想思维的能力,就不可能具备想象的创造性思维。袁老师正是从诗中的物象入手,紧紧抓住联想特点,引起学生的联类比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为学生想象思维的生成发展打下基础。蟋蟀这一物象和思乡有什么内在联系呢?老师不直说,而是让学生描摹蟋蟀的模样、习性,尤其是叫声的时断时续,时隐时现。他启发学生根据叫声去思考,原来蟋蟀叫和人的思绪合拍,思绪也是断断续续的,并且,只有静听才能听到,人在独处时,容易想心事。这就使学生找到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再启发学生进一步联想,想到天真烂漫的童年,想到养育自己的家园,想到博大慈祥的母爱,然后在诗中找到对应的句子。教师还把诗中冷色调的词换上暖色调的词,让学生进行对比联想,学生感到,冷色调的词更能衬托出作者凄凉、孤独的心境。在听完这首诗的配乐朗诵后,老师启发学生,由想家小事,想到统一大事,学生自然联想到祖国团圆,香港、澳门,乃至台湾的回归,这种联想不仅使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人的思想感情也得到一种提炼和升华。课堂联想丰富了学生对诗的憧憬,也训练了学生的多种思维。 三、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的课堂参与率应该作为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这堂课可以说是学生们全员参与,全程参与。他们不仅在学,在读,在想,在说,还在实践,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交流写作中,他们的思想在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他们兴奋,思维的机器在急速运转;他们表达,思想的溪流在自然流淌。 课堂是人类智慧的诞生地之一,是学生生命的构成部分。让学生说,让学生动,按照他们的需求和愿望开展教学,这叫人道。一言堂,填鸭式,压抑个性,摧残学生,这叫不人道。袁老师深知这一点,课堂上尽可能地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他们想法,指导他们活动,使课堂成了掌握知识、交流思想,产生智慧的所在。 我常想,课堂的空间有多大?这是很难估量的。它可以是实的,也可以是虚的。实的是具体的一篇篇课文,而虚的是由实的内容在学生心中拓展开的无法衡量的知识、情感、智慧的再生体,它是无限的。这首诗让学生得到了学诗读诗写诗的一些 方法,但更多的是学生对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说:“我有一种想家的感觉。尽管我现在离家不远,但我想到我以后考上大学,如果有可能的话,还会出国留学,那时候,我一定会想家的,那时候,再读这首诗,我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我也许我会写一首《就是那一只鹧鸪》来寄托我的思念之情。”诗作为情感宣泄的渠道,让学生找到了出口,他们要借助诗来表达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样的教学空间还不大吗?课堂的结尾也是十分精彩,生活的巧合再一次延伸了课堂内容。 袁老师的课看似随文随意随情而上,但充满了机智、机敏,在他巧妙的点拨下,产生的是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其实这反映了他备课的深入,研究学生的深入。一手抓住教材,一手抓住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实施教学,这正是现代教育的终极目的。 如若袁老师的话能再少一些,学生的活动的时空能再多一些,这堂课会更完美。
《就是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育资料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袁卫星)(本站论坛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袁卫星实录《一碗阳春面》(本站论坛稿) |
下一篇文章: 课堂实录:《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第二课时(本站论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