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故乡的小路》 |
一、教学目标: |
1.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
二、重点难点: |
重点:1、变拍子与变音记号的掌握,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难点:“4”与“#4的音高的区别。
|
三、教法学法: |
教法:教唱 指导 学法:听唱法 练习 |
四、课前准备: |
电子琴 录音机 磁带 光盘 课本 打击乐器 |
五、教学内容: |
一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由欣赏《乡间的小路》导入
1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
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2、 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仔细听听,这首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
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3、展示《乡间的小路》的多媒体课件(MTV)。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地欣赏《乡间的小路》。允许同学轻声
跟着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令人流连忘返
三、引入要学唱的歌曲《故乡的小路》
今天啊,老师带你们参加海外游子的音乐聚会去!
师:刚才在来之前我们欣赏了一首《乡间的小路》,那么故乡的音乐只有欢快的主题吗?下面海外的游子请
大家来听听这首《念故乡,细细品味一下。(播放《念故乡》)
(2)师:这又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啊?说说你的感受。
3、初听范唱,把握歌曲节奏、情绪、旋律的特点。
师:在今天的音乐聚会上,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我们要和游子共同学唱一首思乡的歌。(媒体播放
〈故乡的小路〉范唱,)。
提出两个问题:
①歌曲内容是什么?②歌曲由几个声部组成?
4、学唱歌曲
(1)跟师唱简谱
(2)大家唱谱子时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你发现哪些地方比较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视唱并交流。)
设问:旋律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一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
(5)讨论以上两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6)跟师唱歌词(第二声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5、不必从理论上讲弱起小节,从歌词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上。这样学
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6、歌曲处理
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
诉性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中去表现。
7、试唱第二段(显示第二段歌词)
8、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为其拍打节奏。
四、小结:
1、师总结:今天,我们参加了海外游子的音乐聚会,还学习了歌曲《故乡的小路》,更深深地体会到了游子
的思乡之情,同学们,以后不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了常回家看看。我们的故乡音乐聚会下次课继续。
2、最后我们来听一听《常回家看看》,会唱的跟着唱。在《常回家看看》的歌声中结束新课。
|
六、教后反思: |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我在音乐教学中主要参与和设计的内容,什么是具有音乐课的气质?这是一个在每个人心理很模糊的印象,虽然很模糊,但它一定是美的,让人陶醉于音乐,耐人寻味的感觉。当然,这不能离开音乐学科独特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始终感觉识谱教学是一个很难把握又必须抓牢的难点,学生具有一定的识谱能力,有利于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等教学活动的开展。 基于以上思考,我反思《故乡的小路》这一课。让我感受具有音乐气质方面的有:首先从音乐主题切入,有意境的引入“路”或者用谈话的方式导入这样,不仅使音乐主题显现,并有了良好发声练习的感觉。其次,创设情境,教师设计短小经典,带有情感,教学内容铺垫,教师设计精制的形体律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模仿、感受、聆听律动、演唱音乐的美。体会思念家乡的真实情感,联系实际情况来表现。这样,会让学生感受音乐课堂所带来的独特气质。
|
《故乡的小路》课堂实录
施教者:浙江省上虞市杜亚泉 干国祥 施教班级:浙江省上虞市实验中学初二(14)班 施教时间:2002年10月14日上午第三节
教师:大家看过课文了吗? 学生(齐):没有。 教师:不是布置预习了吗? 学生:刚才*老师有事。 教师:那这样吧,没看过课文不行,老师带大家一齐读课文又剥夺了你独个儿学课文的权利,给大家5-10分钟,大家把课文看一遍,看的时候请拿起笔,在有疑问的地方作个记号。 (学生默读课文,默读中上课铃声响起,上课铃声响后约5分钟结束默读。)
教师:大家看完了。我在来的时候答应大家讲个故事,还讲不讲?好,讲!(点击鼠标,出现多媒体画面:崔琦的故事) 去年,杨澜到美国采访了199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崔琦。崔琦说他出生在河南农村,父母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但是他妈妈很有远见,咬紧牙关,省吃俭用,在崔琦12岁那年将他送出村,到外面读书。就这样,崔琦一步步地到了香港,后来又去了美国。而在湖南老家,崔琦的父母亲却在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饿死了。 谈到这里,杨澜问崔琦:“你12岁那年,如果你妈妈不把你送出去,结果会怎么样?” 请你猜一猜,崔琦当时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学生纷纷交头接耳讨论起来,教师示意一女生站起来回答。) 一女生:如果我不出来,我的爸爸妈妈就不会饿死。 教师:什么?你怎么会这样回答?!――我真想为这位同学鼓掌(学生纷纷鼓掌),因为,她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自己能不能干一番事业,而是父母亲会怎样!你的回答和崔琦的回答一模一样(学生齐声惊叹)!当时崔琦的回答是:“如果我不出来,三年困难时期我的父母就不会死。”说这话的时候,崔琦后悔得流下了眼泪。 杨澜也流泪了。她这时多么希望临时聘请的美国摄影师能推出近景,来一个特写镜头。可是她跟崔琦是用中文交谈的,而美国摄影师又不懂中文。然而让杨澜吃惊的是,她看片子的时候却发现了这个特写镜头,杨澜问摄影师:“你听不懂中文,为什么会拍下这个感人的场面?”摄影师回答:“你们不是在谈论妈妈吗?在全世界,‘妈妈’这个词是相同的。” 但是,这个故事留给了我一个疑问:如果当时崔琦的母亲预见到几年之后国家和家庭将要遭受灾难,他们一家有可能因此骨肉分离,永不能再见一面的话,她会送崔琦出去闯荡天下吗?一边是生活虽然清贫,但盍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一边是母子永不能再相见,儿子闯荡天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她会作出怎样的选择?请记住,我们不能以中午吃得饱饱的肚子来作出判断,我们不要忘记在这个选择的背后,还有饥饿和死亡啊。 大家一致地认为应该送崔琦出去!看来大家早上吃得很饱,没有饿着肚子。不过我还是找了一篇能代表一个普通农村母亲的文章,来印证一下“母亲”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点击显示“故乡的小路”“作者:贾宝泉”。有学生读贾宝泉,有学生插嘴:贾宝玉。) 教师:贾宝泉不是贾宝玉的弟弟(众生笑),他是有名的乡土散文作家,散文评论家,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
教师:课文很长,我们没有时间能够好好地把全文朗读一下,好在刚才已经静静地读了一遍,我们就用大家自读课文时发现的问题和怀疑为钥匙,来解读这篇文章。请积极提问,并勇敢地尝试解答。并请大家拿出笔,我们一起来为那些一时间不能解决的问题编上序号。好,现在请大家提出问题。 (学生暂时冷场。) 教师:从标点,到语句,到全文结构,到作者的感情思想,都可以啊。 一学生:课文第四段为什么要把故乡小路的方位也写出来,写得这样清晰? 教师:哟,这问题好!这一下子……(故意停顿作疑难状,学生情绪重新活跃起来)谁能解答?不能?那我试着解答一下吧。 我们刚刚说作者现在何处啊?北京!我刚刚说他是北京《散文》杂志的编辑。他肯定好久不回家了,现在他想回家,就得先寻找故乡的方向与座标呀,作者远在北京,一想起故乡,就要穿越广袤的空间,好像在心灵的地图寻找故乡的座标、故乡的方向一样。现在作者就把这种寻找(有学生接“写成文字”),对,写成文字。这是作者对故乡的“空间上的回归”(点击显示“空间上的回归”),与下文(教师停顿,有学生说事情,有学生说时间等等不一),与这空间相对应的是“时间”,与下文“时间上的回溯”相对应(点击显示“时间上的回溯”)。接下来作者就写了自己从时间上对童年和少年时期进行回忆。 这位同学对这样的回答满意吗?好,如果满意了,我们就继续提问和解答。 一学生:文章第二和第三段为什么反复写“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一学生(小声):这是反复的手法。 教师:对,这也是反复。这是一种回环往复的写法,可为什么要这样写?难?我们来把它编上(1)。 一女生(刚才提问的女生):为什么第二段有“唉”第三段没有“唉”?(众哄然笑) 教师:嗯,这是同一个问题。 一生:什么是“三年困难时期”? 教师:这是我们国家在59-61年遭受天灾人祸的一段时间,中国饿死了上千万人,刚才故事里崔琦的父母亲就是在这段时期中饿死的。 一生:最后作者为什么要写做一个梦? 教师(环视):好,没同学解答我们就编上(2)。 一女生:这样的结尾是作者给课文一个美好的结尾,然后,他是希望重新回到母亲身边。 教师:说得很好嘛。还有问题吗?(又冷场片刻)如果真没有问题,我来试提一个如何?大家看到这句没有:“然而,故乡的小路,我却被它牵萦得好苦!”这句话有点难懂,谁来帮我解答一下?在第5段,最后一句。 一男生:作者远在北京,怀念故乡,“小路”代表了故乡,是全文的线索。 教师:“小路”是全文的线索?!(视大家赞同,接着说)大家知道线索与文章的中心和事件有关,那么这个线索串起了什么?表露的中心又是什么? 学生(纷纷状):母爱。 教师:是呀,是母爱。也应是表面在写(学生:小路),其实写的是(学生:母爱)。 教师:那么它串起的又是什么? 学生:时间。 学生:事件。 学生:我与母亲发生的事。 教师:它是按时间顺序,依次写…… 学生(众言):小时候,上学(教师插言:会不会太大了),上小学,中学,大学,结婚…… 教师:用一个成语叫? 学生:成家立业。 (教师在同时按学生提供的顺序点击显示板书:幼时,小学,中学,大学,成家) 教师:有没有漏掉什么? 学生:长大。 教师:长大了吗? 学生:渐渐长大。 教师:两个字。 学生:渐长。 教师:非常准确(点出中间部分显示“渐长”二字)。 教师:小路是线索,串起的是我和母亲一件一件感人的故事。由于大家对文章还不太熟悉,我们不妨趁此机会梳理一下,究竟有哪些事情?譬如,小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学生:我迷路了。 教师:迷路,很准确(点击出现板书),母亲呢? 学生:寻找(教师点击显示)。 教师:接下来呢? 学生:找到了。 教师(笑):当然找到了(众笑)。上小学的时候呢? 学生:对小路恐惧,母亲安慰我。 教师:课本中的一个词是“害怕”。母亲呢,安慰我,鼓励我。但是,最能体现母爱的是母亲“安慰我”吗?我们用咬文嚼字的方法,或者用心灵来感受一下…… 一女生:我认为应该是“快到村头了,前面晃动着自己来到世间最先记住了的那个身影”,这说明母亲每天来村口接我。 教师:对呀,你读得很仔细呀,这部分中最能体现出“母爱”的,是母亲站在村口的身影啊。 教师:接下来是“渐长”部分,谁来概括?(停顿一会儿,学生流露困难神色),看来这是个难点,那么我们先放一放。 教师:“中学”从部分从哪里开始?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从第13段开始,母亲“送食”,儿子送母亲回家。(教师点击显示“送粮”“回送”。) 教师:上大学哪一天呢?从哪里开始?母亲做了什么? 学生:第26段开始,母亲补衣,在村口送行。 教师:儿子呢? 学生:告别。 教师:能说个成语吗? 学生:依依惜别。(教师点击显示“惜别”“缝衣”。) 教师:“成家”之后,“我”工作很忙,母亲又来为我…… 学生:帮忙。 教师:课本中有词吗? 学生:“分忧”。 教师:儿子很孝顺,(学生接:挽留),儿子想挽留母亲住在城里(点击显示“分忧”“挽留”)。
教师:小路是线索,它串起了一件件一桩桩母子间的深情往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件最令你感动呢? (学生众说纷纭,主要集中于“上中学”和“上大学”这两块。) 教师:我们还是投票决定吧。认为“上中学”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认为“上大学”这部分最感人的举手(近一半人举手)。还有其他的吗(没有人举手)? 这就难办了,这样吧,我们在分析中来比较一下,看这两部分哪一部分写得更好一些。先请认为“上中学”部分最感人的同学来读这部分课文,请注意处理好语气语调。 (部分学生读“上中学时”至“那牛心辙自然是不屑一顾了”,读得有些急促。) 教师:感人吗? 大部分学生(主要是没读的部分):不感人。 教师:哦,他们急着回家,把“感情”给丢了。你们在阅读和听读中有问题吗?没有?我倒觉得这个母亲有点冒失――冒冒失失,有了两个菜团子,就巴巴地送去,也不把换洗的衣服带去,也不找个更好的时间,却在儿子睡下的时候送去。 (学生纷纷表示否定,但无人直接站起来分辩,在教师鼓励下,一学生站起。) 学生:这说明母亲心里只想着儿子,想着儿子有没有饿着。刚才讲到这是三年困难时期,有许多人都饿死了,说明这一点食物是很宝贵的。 教师:嗯,有理。那么儿子如何报答母亲呢? 学生:回送母亲。 教师:就这个? 一学生:顺从地吃下。 一学生(补充):快点跑回来,让母亲不要再送我。 一学生(补充):流泪。 教师:再嚼一嚼。这儿写到了儿子在母亲面前“撒谎”,在哪里? 学生:儿子骗母亲说回家拿换洗衣服,其实是为了送母亲回去。 学生(补充):儿子明明肚子很饿,却说“不饿”。 教师:母慈儿孝,确实,这段文字写得很感人,从事情上来说,这件事可能是最感人的。 (学生纷纷表示赞同,有一两个学生仍然表示异议。) 教师:但是,我们不妨也来品尝品尝“上大学前”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一段在语言上很有它独到的地方。你们认为在刚才赞同这一部分是最感人的同学中,哪位同学最能把这种母子间依依惜别的感情给读出来? (学生推荐一男生,大家鼓掌欢迎。该男生读课文,速度较快。) 教师:依依不舍了吗? 学生(笑):没有! 教师(对刚才的哪位同学):请你推荐一位最能用声音表来体现这种依依不舍感情的同学,再来把这段话读读。在这位同学读文章的时候,请其他同学把他所读的内容写成一首诗。 (学生推荐,但被推荐者推却。) 教师:好吧,那我们就一起来读。我教给大家一个把“依依不舍”读出来的秘密,那就是,读得缓慢一些。刚才那位同学急着要上大学(笑),走得太快了,也不回头看看母亲了。慢慢走,后边还有娘呢!(众笑) (学生朗读,从“不久,我考上了大学”至“不禁掬起了一捧土……”,朗读时感情很到位。) 教师:依依不舍了吗? 学生:嗯。 教师:诗写好了吗? 学生:…… 教师:原来刚才大家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中,忘了写诗。刚才有位同学说有首诗可以借来用,哪首诗? 一学生:《游子吟》。 教师:我们来背一下这首诗。 (师生一齐背诗。注:浙江版教材此诗安排在初三学习。) 教师:这时候“我”还怕小路吗?什么时候不怕的? 学生:渐渐长大。 教师:对,“渐渐长大”这时候开始不怕了。我为什么不怕了? 学生:因为母亲陪伴着我。 学生(补充):“我”长大了。
教师:“我”在母亲的“陪伴”下“渐渐长大”,开始不再害怕小路,开始以诗意的目光看这条小路,开始憧憬、向往小路外面的世界。因此,在这个时候,他开始脱离母亲,逐渐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点击显示“向往/憧憬”“陪伴”。) 教师:写到这里,我倒很想知道,这位妈妈,这位母亲如果就是崔琦的母亲,她会是让崔琦出去闯荡还是回家共同度过困难的岁月? 学生:闯荡。 教师:咳,我们要“以文解文”,要用文章的语句来解读这个问题才是啊。就是说,你得从文章中的语句看出她的态度。――认为她会支持儿子出动闯荡的举举手?(大多数)认为她会让儿子回家的举举手(极少数)?好,现在两派意见都有了。我们请“回家派”先来说说。 一生:“上了大学还记得娘吗” ?“要经常回来看看娘” 。还有“我暗暗下决心,要她留下长住,给她多吃些好的,让她顺心地安度晚年。谁料,在孩子刚能扶着床沿走路的时候,娘却要回家了。//‘我想到地里干活呢。你要是放心,我把小孙子带走。’娘和我商量。” (有学生小声说“不是”或“最后一句不是”。) 师:你不回来我把小孙子抱走,看你还回不回来!(众笑)哦,最后一个不是,这是她自己想回去。还有吗?继续找。这边我们请“闯荡派”也来说说。 (学生急,但找不出。) 教师:“要经常回来看看娘”!大家现在都是“回家派”了吧? (学生齐声表示不同意,但声音低,感到缺乏理由。) 一学生:每个母亲都希望子女有所成就,她不会让儿子回来的,她一定希望儿子外面大有作为。 教师:你“以心印心”是对的,但是得先看看课文中有没有依据,理解先得服从于课文的语句,课文中有语句吗? 一学生:课文中后面写首:“‘上了大学就是干了大事,哪能想回来就回来!’长辈们纠正着。//‘嗯,倒也是。’”说明她也知道不该让儿子回来。(学生纷纷表示赞同。) 教师:哦,课文还真这样写。这样吧,这处证据我们一比一抵消,再找证据。现在双方一比一。 一学生:我是“回家派”。文章开头写道:妹妹来信说,母亲的病轻些了,刚能走动,她就让妹妹把她扶到村西头上的小路上。她久久地站着,不言不语地向北方张望。妹妹问她干什么,开始她沉默着,问得多了,才低声说:“要是你大哥回来,一定从这条路上走……”这说明母亲非常想要我回来。 教师:母亲在村头倚望着儿子的回来。是不是?赞同“回家”吧? (部分学生轻声表示同意,部分学生仍轻声表示不能同意。) 教师:我们再来把这一段认真读读,看看“是不是每一个词”都在说明母亲在盼望着我的回来?(引号中的话重音。) (学生读第一段。) 教师:是不是每个词都在说母亲盼望儿子回来? 学生:不是。 教师:谁还敢说不是?就是要“我”“回家”嘛! 一女生:妹妹问她干什么,开始她沉默着,问得多了,才低声说:“要是你大哥回来,一定从这条路上走……”――她开始时“沉默”,说明她并不想说出来。 教师:有点道理,还有吗? 另一女生:她是“问得多了”,“才低声说”的。 教师:说明她不想把这个念头告诉―― 学生:女儿。 教师:也就是不想把这个念头告诉儿子,因为女儿会写信给她儿子的。还有吗? 学生:不言不语! 教师:越来越有理了!你看,我们通过咬文嚼字,嚼出了原来“母亲”有两种感情。从情感上来说,她希望儿子归来,但从理智上来说,她希望儿子不要因为她在思念就冒冒然地回家来。从表现了看,母亲还是―― 学生:不让“我”回来。 教师:那么儿子归来了吗? 学生:没有! 教师:读一下最后一段。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教师:回来了吗? (学生有说“回来了”,有说“没回来”的。) 教师:不回来了吗!梦里回来了!我终于回去了,我梦里回到了故乡,去看望生我养我、想我等我的母亲了。大家知道梦里到一个地方有个特点,就是永远到不了终点。所以,我一直在“狂奔着”。而作者这篇文章,其实也就是一次用文字来回到故乡的努力。(点击显示下行箭头――文字上的回乡) 这是在梦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我终于没有回去,因为我依照母亲的心愿在成就着自己的事业,我必须到更辽阔的天空展翅翱翔,并以此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三春之晖”。所以文字上回乡的同时,也是作者精神上的一次飞翔过程。(点击显示上行箭头――精神上的飞翔。)
教师:我们总结一下这篇散文带给我们的思想情感。这就是那一条以母亲为起点的小路——是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从母亲那儿开始。这条小路凝聚着一位母亲真率的情感之爱和无私的理智之爱,浓缩了一个弱小胆怯的小孩,在母爱的滋润下渐渐地成长为事业有成的壮年人的历程。它让离家的儿女魂牵梦萦;它把孝顺的儿女牵萦得好苦;它让想念母亲思念故土的儿女,在梦中用他们所有的感情,启程回到他们永久的家乡。在梦的归途中,还发出“唉,母亲,小路//小路,母亲”这爱的呻吟。 限于时间,这篇散文我们只能品味到这里,谢谢大家。 (掌声,背景音乐童声齐读《游子吟了》响起。)
[教师补充说明:借班上课,由于事先没有通知学生,发下文本后又未利用时间通读,所以学生对文本显得相当陌生,这使得设计的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学生自由提问→自由解答”显得比较勉强。教学中,教师审时度势,一是加入了上课前的默读以弥补课前未能读文的环节,二是在确实没有学生提问的情况下加了一个小问题以使课堂的效率得以保证,三是根据当时气氛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有些问题放到了最后再进行解答――比如说第二三节回环往复写和结尾写梦的问题,一直拖到课堂结束时才进行较完美的解答。这堂课教师原想上成一贯提倡的“问题→问题”模式,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改良了方案,增加教师的“导”的成份。关于多媒体板书,教师采用的是一个可以随意点击出现相应文字的软件,而且文字可以替换,这样避免了教学跟着课件走,学生跟着板书走的情况。] 附:多媒体板书设计: “我” (梦中回乡) (成家) 分忧·挽留(大学) 送别·惜别 (中学) 送粮·回送 (渐长) 陪伴·向往 (小学) 害怕·等候 (幼时)迷路·寻找
母亲(村头倚望)
<故乡的小路>说课稿 一、说说教学思路设计: 《故乡的小路》是人音版小学音乐第九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是一首两段体的优美抒情歌曲。4/4、3/4拍,D宫调式,曲调流畅而又抒情。歌曲表达了人们回忆美好童年的内心激动的心情。歌曲的第一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此段音区低而深沉,乐句都以弱拍起音开始,平稳的曲调,表达了人们带着思绪万千的心情走在熟悉的小路上,勾起了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在第二乐句中还出现了一个临时变化音。音调上使人感到对小路是多么亲切的情感流露。在第二乐句中一个八度跳进,使人仿佛追忆到儿时欢乐生活的情景。歌曲以六度跳进到第二乐段,使情绪渐渐地得以抒发,在音区上升高,由衷地抒发了热爱家乡的心情。全曲未句,在“呣”的哼鸣中结束,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往事历历在目,仿佛“童年多美好”的话语还要向你倾诉。在教学本课时,我诱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尽可能选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交流与心灵沟通的过程,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的教法中体现:(1) 审美体验价值(2) 音乐中加强群体意识(3) 变难为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孩子们全身的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分组合作、质疑探究来突破难点解决问题。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本课与前课是同一主题的内容。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因此我的教学目标是: 1、能用柔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通过创编动作,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三拍子、四拍子乐曲的特点,加强对变拍子的认识。 3、唱好二声部合唱,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说关键处的处理: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认为本课是以唱歌为主的音乐课,重点是用柔美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把握三拍子、四拍子的变拍子节奏,表现出歌曲优美、抒情的思乡情。在这个环节,我采取教师语言描述创设情境,学生想象美丽景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用柔美的声音演唱;另外利用游戏的形式,将3/4与4/4变拍子节奏这一难点解决并消化,让它变成一个轻松的可以一笔带过的东西。 四、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听三拍子和四拍子音乐进教室(《苹果丰收》、《我怎样长大》) 边做律动边进教室,通过聆听感受三拍四拍子乐曲的节奏特点,并运用形体的动作增强学生对两种拍子的韵律印象。学生说出两种拍子的不同,你是用什么方式区分的? 2、导课: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听的这两首歌曲是本学期刚学过的,你们谁还记得它是哪个国家的作品? 那么,你们还记得这两首作品的拍号吗? 利用孩子们对竞争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并加以及时的表扬、鼓励。 3、节奏游戏,兴趣引路: 在教唱《故乡的小路》一课时,在一开始先用游戏抓住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其中,将这节课的重点提出来用玩游戏的方式来消化它。例如:听歌曲《故乡的小路》的伴奏音乐,教师带领大家做变拍子的拍手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这一简单的动作,领会变拍子歌曲的特点。首先,教师规定一套表现三拍子和四拍子强弱规律的动作,例如:三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四拍子——拍手掌、点手心、点手心、点手心。老师举起拍号卡,(3/4拍和4/4拍的)带领学生一边做动作,不同的卡代表不同的拍子。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各自编创一套独具风格的动作,并与大家一起分享;最后,老师将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收拢,集体进行变拍子的音乐游戏: 根据老师弹奏的音乐节拍特点,做出不同的规定动作。 而所有的这些只是为了《故乡的小路》这首歌曲的教唱和歌曲中变拍子节奏的把握做铺垫。通过以上的练习,解决了曲谱教学中的难点,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这种教学中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可以调动学生身心各方面的能力和条件。并且让学生明白生活本身就是音乐的源泉。 4、测试听力,区别变音记号: 刚才大家的练习做的非常好,老师现在想测试一下你们的听力。请听老师弹奏的这两个乐句,有什么不同? 弹奏歌曲第二乐句,并将变化音改动一次,让学生听辨其中的不同。加以练唱,解决关键音的演唱。 5、熟悉旋律,合作学唱: 通过老师范唱和教唱,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节奏拍手传递游戏的形式,一边拍手一边读歌词。另外,采取让他们分组接唱、分组演唱和分男女生唱。从易到难,逐步将学生学习的难度降低,使学习效果更具有实效。 演唱的过程中注意情感的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最后按处理将歌曲完整的带有情感的演唱。 6、歌声中结束: 本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通过充分的音乐实践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音乐素养。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为课堂带来了活力,注入了生机,弥补了教学中单一的教学方法,给了学生以直观的美感享受。 五、说课件设计: 第一页:优美的图片做背景,插入三拍子、四拍子音乐,听音乐做动作,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 第二页:三拍子、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图示。做游戏时的节奏图谱 第三页: 变化音符的演奏乐谱。 第四页:歌曲《故乡的小路》的歌词,配合读词做游戏 第五页: 歌曲《故乡的小路》的图谱 第六页:优美图片做背景,插入歌曲《故乡的小路》的范唱音乐以及伴奏音乐,进行接唱、领唱、齐唱的练习。
《故乡的小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因为“故乡”是“家”的扩大,是大的家。让我们从音乐作品中领悟爱家,爱故乡的做人基本素质。并通过聆听表演、画画、写写、讲讲等多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爱。 2.继续唱好二声部合唱。 3.了解变拍子与变音记号。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1、变拍子与变音记号的掌握 2、“4”与“#4的音高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由欣赏《乡间的小路》导入 1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条熟悉的小路。同学们你的家乡在哪里?家乡的小路上都有些什么呢?你能试着给大家讲讲吗? 生:思索并举手回答。 2、 师: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台湾校园歌曲《乡间的小路》,仔细听听,这首歌曲反映了什么内容?(青少年对故乡的热爱) 3、展示《乡间的小路》的多媒体课件(MTV)。让学生变抽象为直观地欣赏《乡间的小路》。允许同学轻声跟着哼唱。 4、师生议论歌曲给自己的感受。 5、小结: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是多么的潇洒,令人流连忘返 三、引入要学唱的歌曲《故乡的小路》 今天啊,老师带你们参加海外游子的音乐聚会去! 师:刚才在来之前我们欣赏了一首《乡间的小路》,那么故乡的音乐只有欢快的主题吗?下面海外的游子请大家来听听这首《念故乡,细细品味一下。(播放《念故乡》) (2)师:这又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啊?说说你的感受。 师生交流。 1、师:既然来参加音乐聚会,那么肯定要表演节目的,下面我们也来表演一下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气息趣味练习:大家随老师一起,在黑板上用笔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故乡的小路的简笔画。(学生随老师的画笔作气息练习。方法是学生先吸足气,保持住,随着老师的粉笔动而发出“咝”的声音,老师画长线———或曲线,学生就发出长长的“咝”的声音,就像给自行车打气一样,老师画短线 – ,学生就发出短促的“咝”的声音。)老师在黑板上画出这样一幅画: 3、初听范唱,把握歌曲节奏、情绪、旋律的特点。 师:在今天的音乐聚会上,我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我们要和游子共同学唱一首思乡的歌。(媒体播放〈故乡的小路〉范唱,)。 提出两个问题: ①歌曲内容是什么?②歌曲由几个声部组成? 4、学唱歌曲 (1)跟师唱简谱 (2)大家唱谱子时遇到什么困难?或者你发现哪些地方比较特别,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生视唱并交流。) 设问:旋律每小节的拍数是否一样?除第一小节外,每小节的拍数有几种类型? 归纳:歌曲由两种拍子组成,这就是变拍子 (3)复习音名与变音记号,比较“4”与“#4”的音高关系 (5)讨论以上两个问题,不清楚的可再听范唱。 (6)跟师唱歌词(第二声部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5、不必从理论上讲弱起小节,从歌词的重音布局去阐述,如“我那故乡的小路”其重音在“故”上。这样学生很自然把弱起小节唱好。 6、歌曲处理 歌曲的高潮是第二部分,也是本歌的重点与难点。要以对故乡“弯弯小路”与“路旁小花”的思念之情作倾诉性的歌唱,以第一主人翁“我”的身份投入到歌声中去表现。 7、试唱第二段(显示第二段歌词) 8、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为其拍打节奏。
《故乡的小路》自评稿 《故乡的小路》这是一首思乡的歌曲,歌曲满怀深情,借故乡的小路唱出了游子思乡、思念妈妈的心情。傅老师在整堂课的开始就深情的吟诵了一首李白的《静夜思》,把学生带入了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中,接着通过学生有感情吟诵学过的思乡的古诗、词来感受、表达思乡之情,接着就揭示课题,聆听歌曲《故乡的小路》,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略带忧郁的思乡情之中,直达教学内容。课堂的教学氛围非常的好,把高年级孩子对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很好的激发出来,为歌曲的教学创设了一个很好情境,同时充分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这堂课中还有好多处,老师的不同方式的提问也让教学气氛充满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有疑问一一如:1、在初学歌谱时,学生自学,找出歌曲在节拍、节奏上的特点 2、在学唱歌谱时,找找有没有不认识的音或不认识、不会唱得记号等 老师运用这样的疑问开启学生的思维; 有猜想一一如:在教学“#”记号时,傅老师把带了“#”号和不带“#”的音让学生来仔细听,边听边要学生思考这两个音有区别吗?区别在哪里?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猜想,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求知的心理定势; 有惊讶一一如:在讲解歌曲的3/4,4/4混合拍的特点时,让学生边拍边找出每小节节拍数及节奏,找找有没有相似的节奏型,再说说整首歌曲的节奏特点。面对学生的迷惘,轻轻点拨后茅塞顿开; 有争议一一一如:歌曲情感处理上:高潮处力度和音色怎样更好的表现歌曲的情绪;歌曲开始部分用怎样的声音和力度演唱表现故乡的小路。傅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围绕中心各抒己见,并积极尝试歌曲的演唱。 有沉思、有联想一一如:在完整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前,傅老师说了这样的一句话:故乡的小路是亲切的,故乡的小路又是不舍的,那条故乡的小路通往的是我思念中的家,那里有我思念的妈妈。让我们用歌声来唱出游子的心。傅老师用话语留出 了“空间”让学生去沉思去探索,透过有限去展现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