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
查询教育资料教案的详细结果
|
成立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4、教学重点:
人物塑造,特别是郑庄公这个人
难点:
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5、教时安排
2 节课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关于“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二、关于“左传”
1、关于“传”
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
2、《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
3、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4、《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
5、《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6、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三、关于《郑伯克段于鄢》
1、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2、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
3、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
4、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5、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究竟赞扬了什么?遣责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看法?
四、布置阅读
1、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
2、参照注释,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
3、产生的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
(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
(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放开”的阶段)
4、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5、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6、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第二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板书课题导入
郑伯克段于鄢
郑什么呢?读成bó ?bà?bǎi?有人说应该读成bà,因为“伯,霸也”。山西有一个地方叫伯强,当地人就读成bà强,看过全文,我们觉得还是读bó好。
二、故事简述
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
大圣人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
比如,郑伯的“何”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打垮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怎么会呢。
这许多的的疑问都令人难解
三、庄公形象讨论。《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幻灯片)
“他邑唯命” (四字毒甚)
“焉辟害” (毒声)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之心愈毒矣)
“无庸,将自及” (毒甚)
“不义不暱,厚将崩” (更加惨毒矣)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 (非复前日含毒恶声)
“其乐也融融” (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洩洩” (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 阴险狡诈 B 老谋深算 C 心机深藏 D 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板书)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W行径地他的态度如何呢?请大家发言(讨论 )
四、总结
1、刚才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的很好,限于时间问题,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2、关于庄公,无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见后附录)
五、课后:
要求:修改自己的论文,最好打印入盘,超过1500字的,要在开头写100写的内容提示。
附录一、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资料补充
1、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2、《左传》的作者是谁可能还有争论,但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切,看到的是权势相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如果孔子的看法有点愤恨或失望的话。《谷梁传》解释春秋大义比较准的,大家看这段解说(幻灯)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克”是什么意思?能够做到呀。能够做到什么呢?能够杀人呀。为[1] [2]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育资料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等待戈多 |
下一篇文章: 《沁园春·雪》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