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 [投影演示《语文课堂三提倡》。 一、提倡活跃与创新, 二、提倡自主与质疑, 三、提倡合作与交流。 [建议学生交换座位,自由组合,以便于课堂合作与交流。 [听唱歌曲《乡愁四韵》(余光中诗,罗大佑作曲并演唱),只放“两韵”。 [让学生们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板书课题及作者。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这两首诗,一首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课前已印在学案中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背一背、诵一诵,如何? [师生齐背《静夜思》、齐诵《乡愁》。 师:面对乡愁者的倾诉,我们这些安居家乡的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理解,来接受,来思考,来慰藉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从大陆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去寻找答案! 师:请一位同学来把诗歌第1小节给读一遍。26号刘勇同学。请你来读。 [生读第1小节。 师: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回答,这里的“你”指谁? 生:Y先生。(稍一停顿)台湾诗人余光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小序和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就是那一只蟋蟀》课堂实录 袁卫星 [投影演示《语文课堂三提倡》。 一、提倡活跃与创新, 二、提倡自主与质疑, 三、提倡合作与交流。 [建议学生交换座位,自由组合,以便于课堂合作与交流。 [听唱歌曲《乡愁四韵》(余光中诗,罗大佑作曲并演唱),只放“两韵”。 [让学生们推荐一同学上黑板板书课题及作者。 [上课铃响。 师:上课!(师生问好)同学们,对于离乡背井的人们来说,剪不断、理还乱的,无疑是那悠悠的乡思和绵绵的乡愁。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不着一个“愁”字,却道出了写不尽的乡愁;台湾诗人余光中以《乡愁》为题,反复咏唱,直抒胸臆,也还是那化不开的两个字:乡愁。这两首诗,一首我们以前学过,一首课前已印在学案中给大家。我们一起来把它们背一背、诵一诵,如何? [师生齐背《静夜思》、齐诵《乡愁》。 师:面对乡愁者的倾诉,我们这些安居家乡的人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理解,来接受,来思考,来慰藉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从大陆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中,去寻找答案! 师:请一位同学来把诗歌第1小节给读一遍。26号刘勇同学。请你来读。 [生读第1小节。 师:读得很好。现在请你回答,这里的“你”指谁? 生:Y先生。(稍一停顿)台湾诗人余光中。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通过小序和下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读书很仔细,好,请坐。通过小序和注释,我们知道,第1小节实际上是起兴。它不仅交代了诗人的吟哦。那么,小小的蟋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呢?请同学们从蟋蟀的自身形象和生活习性这一些方面来考虑一下。我知道在座的同学有不少家在农村,见过蟋蟀的举手!不少学生举手)那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蟋蟀的模样和习性? (有生举手)好,你来说! 生:蟋蟀个子不大,两条腿很粗(师修正:后腿粗壮),前面有长长的胡须(师修正:是触须),后面也有(师补充:叫尾须),喜欢在阴暗的地方叫。 师:怎么个叫法,你能描摩一下吗? 生:(拟声)蠷-蠷。(众生哄堂笑) 师:请用语言来描绘。 生:声音不大,时断时续,隐隐约约。 师:观察很仔细。不过,每只蟋蟀都这样叫吗? 生:(举手)雄的才叫。两翅摩擦发出声音。 师:(惊喜地)你是怎么知道的?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查了词典。(众生再次哄堂笑) 师:借助工具书是善学的标志。我记得《劝学》中说过:“君子生非导也,善假于物也”。他的这种方法值得大家借鉴,我们给他掌声鼓励!(师生热烈鼓掌)。 师:不过我们还得回答刚才的那个问题。蟋蟀时段时续、隐隐约约的叫声和人的什么是比较合拍? 生:思绪。 师:而且蟋蟀叫声很小,人只有静下来才能听到。独自静处的人常常会想起天真烂漫的童年,想起生我养我的家园,想起伟大慈祥的母爱。对于这一点,诗中有没有写到?在哪小节? 生:(找)有。在第4小节。 师:请一位同学来把第4小节给朗诵一遍。11号钱赛微同学,请你来读。 [生读第4小节。 师:读得很好。请问,这一小节最有人情味的,你认为是哪一句? 生:“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这一句。 师:你为什么认为是这一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想起妈妈天冷的时候也会给我送衣服来,还有棉被。(生自发鼓掌) 师:你是寄宿生吗? 生:(点头)。 师:所以你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对吧?我想,我们在座每一个享受着母爱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一句有感情地读一遍! [师生齐读。 师:读出感情来了。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这一句,属于“童年的惊喜”还是“中年的寂寞”? 生:童年的惊喜。 生:中年的寂寞。 师:仔细想想,你小的时候,拿着竹雕的笼子,在篱笆边捉蟋蟀的时候,妈妈唤你回去加衣裳,你说你要玩呢! 生:(笑)应当是中年的寂寞。 师:是啊,人往往在拥有的时候不知道拥有,失去了之后才知道失去。这里属中年的寂寞的有哪几句,大家一起把它给读一读。 生:(读)“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想起雁南飞/想起田间一堆堆的爱垛/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师:“想起故园飞黄叶/想起野塘剩残荷”,我把它改成“想起故园铺绿叶/想起野塘满碧荷”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意境不对。一个是哀景,一个是乐景。 师:很好。那我换成 :“想起故园的黄叶/想起野塘的残荷”好不好? 生:也不好。 师:又为什么? 生:一个“飞”,一个“剩”,把静景写活了! 师:好极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把这一小节给读一遍,读出味道来。 [生齐读第4小节。 师:现在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把这一小节中的意境给描绘一下。注意诗歌给出的时间、地点、环境以及人物的活动,在基础上,可以想象创造。请同学们动笔,时间:5分钟。 [生动笔。师轻声播放音乐:古筝曲演奏的《白发亲娘》。 师:请同学们依次来读自己的作品。——这一排! 生:(读)中秋的夜晚,桂花飘香,圆圆的月亮挂在天上,一群小朋友提着灯笼在篱笆边捉蟋蟀,他们玩得很开心,忘记了回家。 师:这是“童年的惊喜”吧。符合文意,可惜——旁边的同学给他打打分,评价评价。 生:70分。我觉得他没有想象,描写少了些。 师:(对众生)同意不同意这位同学的评价? 生:(齐)同意。 师:接下去,后面的同学! 生:一个秋风送爽的夜晚,我和小伙伴们打着纸糊的灯笼,蹦蹦跳跳的来到后院。秋虫的呢喃仿佛是母亲在摇篮边哼的眠歌,星光的闪烁好像是幼儿仰起小脸眨巴的眼睛。那浓郁的桂花味儿 ,又好似一粘上就会香三天三夜。我们在石缝间寻找蟋蟀,蹑着脚,循着声,数着稚嫩的心跳。“快,别让它跑了!”一声惊呼,总能引来一阵骚动。左堵右截,一不小心,头和头碰在了一起,却忘了说疼…… [掌声自发响起。 师:这个我看不要打分了,掌声已说明一切。Let’s go on! 生:我写得不好,不及格。 师:不要紧,先读一读,课后再作修改。好吗? 生:深秋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徘徊在院子里,望着明月,想念家乡,家乡的园子里应当是黄叶满地,野塘里应当是荷花凋落了吧?想到这里,我禁不住掉下眼泪。 师:很好,很能入境,把自己也放进去了,不过描写是少了些,课后作补充。——一只小小的蟋蟀引起了台湾诗人的想念,引来了大陆诗人的吟哦。那么,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吟些什么呢?请同学们齐读第6小节,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生齐读第6小节。 师:有没有直接的答案? 生:没有。只有“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两句。 师:诗人“吟些什么”、“想些什么”,我们能猜到吗? 生:能。台湾诗人想念家乡,大陆诗人盼望统一。 师:好!你已经领悟这首诗的内涵了。不过,你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这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