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高一历史(必修一)专题复习四:经济史专题(一)
小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农业:
(一)农耕方式的演进
1. 中国具有七、八千年的农耕历史。
2. 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火耕),人们需要经常迁徙流动,生活艰苦。
3. 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用耒耜耕地,中国农业进入“耜耕”(“石器锄耕”)时代。
4. 商周时期使用少量青铜农具,学会了使用肥料和水利排灌技术。
5. 春秋以后,使用铁制农具和牛耕,长期以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1. 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2. 奴隶社会──井田制
这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
(1)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
(2)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3)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2)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3)春秋时期出现贵族个体占有的私田,前594年,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了。
3. 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 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① 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② 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③ 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2)东汉至唐朝盛行地主大土地所有制,采用田庄式的经营模式,这是这个时期主要的土地所有制形式。
(3)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
(4)东汉末年,曹操实行“屯田制”。
曹操为解决军粮供应的困难和安置流民推行屯田制。屯田制的推行对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除曹魏外,许多封建王朝也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屯田。
(5)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均田制规定百姓占有田地的最高限额。除了将百姓原有的田地算作政府的“授田”外,还将荒地和部分官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百姓每年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还要服徭役和兵役,隋唐时,规定可以纳绢代役。均田制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之安史之乱,均田制逐渐瓦解。之后,封建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 屯田制和均田制:这是封建国家在不同时期管理和使用政府控制的土地的形式。
(6)唐后期至明清,地主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土地高度集中。
(三)生产技术的发展
1. 春秋战国至秦汉,采用垄作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农耕方法。其中,汉代先后出现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连年耕种为主,部分地区也实行休耕制,有些地方开始出现两年三熟制。主要农书:《汜胜之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绿肥种植技术。主要农书:《齐民要术》。
3. 隋唐时期,江南地区普遍采用育秧移栽,使水稻增产等技术。
4. 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江南地区推行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的高度。
5. 明代引进玉米和甘薯,粮食总产量大幅度增加。主要农书:《农政全书》。
6. 生产工具,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唐代出现了曲辕犁;汉武帝时期发明了播种用的耧车。
7. 灌溉工具,三国时期,马钧发明了翻车,唐朝发明了筒车。
(四)农业经济的形成与特点
1. 形成的条件:① 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 特点:①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二. 古代手工业: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的发展,主要生产的是青铜器(铜、锡、铅等合金),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手工业由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手工业继续发展,逐步形成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又进一步发展为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
经营形态 |
管理方式 |
产品 |
流通方式 |
官营手工业 |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
不在市场流通 |
民营手工业 |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
民间消费的产品 |
在市场流通 |
家庭手工业 |
农户的副业 |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
剩余部分出售 |
(二)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高超的冶金技术 |
冶铜技术 |
新时器时代:出现小件青铜器 |
夏:铸造比较讲究 |
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 |
春秋至秦汉: 广泛采用鎏金、镶嵌技术 |
冶铁技术 |
西周:已能制造铁器 |
战国:铁农具推广 |
东汉: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
炼钢技术 |
春秋晚期:有钢剑 |
魏晋南北朝:灌钢法 |
16世纪以前领先世界 |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
发展过程 |
新时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 |
东汉:技术成熟,青瓷、白瓷 |
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
宋代:瓷窑遍布各地 |
元代: 制瓷中心 |
明清 |
瓷都—景德镇 |
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
影响 |
唐朝:开始输出国外 |
明清:海上丝绸之路,销往亚、非、欧各国 |
17世纪起,世界各地开始生产瓷器 |
异彩纷呈的丝织业 |
距今四五千年前:出现蚕茧和丝织品 |
西周时期: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
战国时期:棉、绢、罗、纱等品种多,产量大,质量高 |
汉代:丝绸之路 |
明清:进入鼎盛时期 |
(1)丝织中心—苏州、杭州 |
(2)民营丝织业兴盛 |
|
|
|
|
|
(三)古代手工业发展特征
1. 源远流长且比较发达,很多独特的生产技艺和精美的产品自古就闻名于世。
2. 春秋战国前,手工业主要由官府经营。春秋战国后,出现了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其中,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
3. 自秦汉时期开始,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已趋于定型,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
4. 明清时期,手工业中的某些行业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三. 古代商业:
(一)商业概况
1. 商朝时出现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 西周设立官职统一管理商人和商业,商人们主要为政府服务。
3. 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自由商人成为主体,中原一些出现商业中心,产生商业城市。各国都铸造了货币。
4. 两汉时期,在商业中心,城市里设有“市”,有专职官员管理,与住宅区(坊)严格分开。
5. 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6. 隋唐时期,黄河流域的长安、洛阳和长江流域的益州、扬州成为代表性的商业城市。对外贸易方面,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出现空前繁荣景象。
7. 宋元时期,古代商业步入新的高峰时期。城市里打破了“坊”、“市”界限,还出现了夜市、晓市等。
8. 明清时期,大量独立的商业市镇兴起与发展,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破产农民成为农业或手工业雇工,劳动力成了商品。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二)货币
1.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以青铜为材料,铸造货币,也使用黄金和白银。
2. 秦朝用圆形方孔铜钱作为统一货币。
3. 北宋时,四川地区首先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货币。
4. 元朝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推行,是世界上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的政权。
5. 明清时期形成以银为主、铜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6. 唐朝时出现了柜坊(早期银行的雏形)和飞钱(类似于汇票)。
(三)外贸
(1)丝绸之路
(2)陶瓷之路。
(四)政府政策
1. 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对私人工商业活动进行严格控制。是商鞅变法以来,直至清朝,历代政府推行的传统商业政策。
2. 闭关锁国政策。明清两代政府颁布“海禁”政策,由官府统一管理和经营对外贸易,禁止商民私人出海贸易。清朝更是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五)商业发展特点
1. 起源很早并不断发展。
2. 市场交换比中世纪的西欧发达。
3. 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四. 资本主义萌芽:
1. 产生及发展:
(1)明代中后期,在农业全面繁荣,大地主经济发展,地区分工与行业分工日益扩大,工商业空前发展的基础上,首先在苏州等地丝织业、景德镇的制瓷业中出现了以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2)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手工工场规模扩大,雇工数量更多;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
2. 缓慢发展的原因:
(1)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市场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2)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王朝“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
严重阻碍。
小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 原因:列强的入侵是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
中国市场的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 表现:传统的手工业纷纷破产,与农业分离;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趋势加强
3. 影响: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
主义的附庸
(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1. 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
2. 概况:洋务派及其主张:奕忻(中央);曾国番 李鸿章 左宗棠 张之洞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中体西用)
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破产:标志 甲午战争中中国的失败
根本原因:单纯的引进西方的科技,没有触动落后的封建制度
3. 评价: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办企业对外国经济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也瓦解了本国的自然经济。但是没有实现使中国走向富强的目的,无法维护清朝的统治。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工业的第一次热潮)
1. 产生的条件:列强的入侵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受到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2. 产生时间:19世纪60、70年代 地点:东南沿海
企业代表:上海发昌机器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继昌隆缫丝厂
早期资本家来源:地主 商人 官僚
3. 民族资本主义的特点 先天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
二.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一)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19世纪90年代,民族工业的第二次热潮)
1、原因: 甲午战争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为资本主
义的发展提供条件(主要原因)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直接原因)
2、表现:厂矿和投资额增加,地区范围扩大,棉纺织业发展较快
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的舞台,进行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二)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民国初年,一战期间,民族工业的第三次热潮)
1. 原因:辛亥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政治地位提高,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经济措施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一战的影响(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的经济侵略)
2. 表现(春天):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
轻工业发展的快,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出现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
3. 短暂: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迅速萧条(可知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最大的因素
是列强的侵略)
4. 特点:
5. 影响:是无产阶级力量壮大,为中国有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中共的成立提供了阶级条件
(三)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1927——1936)
1. 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发展较快
2.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原因: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和战争的破坏
国民政府实行战时政策,官僚资本的压榨
(四)民族工业的萎缩(1945——1949)
1.
2. 表现: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
小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 背景:国民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2. 结果:经过三年的时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4. 1953~1957年,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1)目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
(2)基本任务:集中主要的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意义: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5. 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3)实质: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了。
二. 探索与失误
1. 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矛盾:
(3)主要任务:
2. 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评价:总路线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的一次严重的失误。
3. 严重后果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
4. 纠正错误: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决定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八字方针。
三. 国民经济的劫难
文化大革命
四. 伟大的战略决策
1.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2.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
(1)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2)全会抛弃了“两个凡是”的“ 左”倾错误方针,实现了政治路线的转移。
(3)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全会还作出了实行的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意义:
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六.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七.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办
八. 沿海经济开放取得开辟
九.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小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 变化的原因:
2. 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3. 交通工具的发展
4. 通讯工具的变迁
5. 报刊业走向繁荣
6. 影视事业的发展
7.“第四媒介”的神奇魅力
【模拟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1. 下图中被称之为“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的是( )
A B
C D
2. 春秋时期,直接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人转变的因素是( )
A. 铁器的使用 B. 牛耕的推广 C. 各国税制的改革 D. 战争的影响
3. 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
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我国古代( )
① 自耕农富裕祥和的生活状况 ② 自耕农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③“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④ 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④
4. 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这种方法是( )
A. 精耕细作法 B. 代田法 C. 垄作法 D. 区田法
5. 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非常精美,主要原因是( )
① 有最优秀的工匠 ② 控制最好的原料 ③ 生产不计成本 ④ 市场竞争的需要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6.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 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 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 反映了汉唐时期名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 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7. 明清时期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是( )
A. 成都和苏州 B. 南京和杭州 C. 苏州和杭州 D. 广州和杭州
8.“商人”一词源于( )
A. 商朝人自称商人 B. 商王重视商业
C. 商朝人善于经商 D. 商都的商业发达
9.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出现于唐朝的( )
A. 邸店 B. 柜坊 C. 飞钱 D. 坊
10. 下图与中国古代哪一地方的商人有关( )
山西票号——日升昌
A. 胡商 B. 徽商 C. 京商 D. 晋商
11. 明代中后期,苏州纺织业中产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最主要依据是( )
A. 苏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 B. 出现颇具规模的“机房”
C. 出现控制手工业者的包买商 D. 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
12. 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
质( )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 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3. 清朝长期关闭国门,实行海禁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远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14. 1846年据时人记载:“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削减大半,去年棉花客大都折本。”以上材料反映的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 松太的棉纺织水平下降
C. 家庭手工业在外国商品冲击下破产 D. 中国手工棉纺织品价格下降
15. 李鸿章说:“必先富而后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洋务运动哪一项措施符合上述思想( )
A. 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 B. 成立三支海军
C. 创办轮船招商局 D. 创设京师同文馆
16. 中国的近代化具有实践性的探索始于( )
A.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等人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B. 太平天国运动中洪仁玕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建国方案
C. 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D. 辛亥革命中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而奋斗
17.“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一千三百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十万匹。”以上材料说明洋务派民用工业的创办( )
A. 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8.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 )
A. 由明清社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与明清手工业在行业分布上基本相同
C.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D. 从根本上破坏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19.“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对其原因的叙述( )
① 中国人民建设富强国家的巨大热情 ② 三大改造的完成为工业建设创造了条件
③ 计划经济体制使资源得到集中利用 ④“一五”计划强调了重工业的突出地位
A. ①②③正确,④错误 B. ①②③④均正确
C. ①④正确,②③错误 D. ①②③④均错误
20. 下图为1979年春,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农民为响应政府“生产自救”号召而签订的秘密协议。与之相关的信息有( )
① 安徽等省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 ② 当地政府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 ③ 党和政府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④ 协议使农民获得空前大丰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21. 下图从根本上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 符合农业现代化要求
B. 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
C. 个体经济是农村发展方向
D. 使农村改革走向专业化
22. 据下图所示,农村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其长远意义在于( )
A. 改变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
B. 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
C. 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发展
D. 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城市化发展
23.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
A. 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B. 由单一个公有制经济发展到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 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D. 增强工人的主人翁地位,增强企业活力
24. 1980年,我国仅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当时的特区是( )
A. 对外开放的试验场所 B. 中央直接管辖的特殊地区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试点 D. 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25. 下图反映的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哪一项措施( )
A. 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B. 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制度
C. 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
D. 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
26. 当今,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 )
A. 海南岛 B. 深圳 C. 上海浦东 D. 广州
27.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A. 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B. 分配方式的转变
C. 管理方式的转变 D. 审批方式的转变
28.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是( )
A. 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B. 国家宏观调控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C. 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D. 国家宏观调控在市场作用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9. 下列哪一报刊是辛亥革命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工具( )
A B C D
30. “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
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
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
A. 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B. 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C. 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D.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
二. 材料解析题
3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
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生产技术?
(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
32. 历史图片是我们解读历史的钥匙,请根据以下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1)阅读下图回答:
清明上河图 北宋时期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的商标 北宋交子
从三幅图上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能知道北宋商品经济繁荣的哪些表现?
(2)下面两幅新闻图片所报道的事实,哪一则是虚假的?哪一则是真实的?当年中国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图片一 图片二
(3)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作出的两个伟大决策是什么? 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有何影响?
三. 问答题
33. 19世纪末至1949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发展特点,这一时期,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可分为几个阶段?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一个阶段的发展表现,此时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我国社会演变产生了哪些影响?
(2)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在第三、第四个阶段演变的共同点。分析导致这些共同点的共同原因。
(3)从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中,可以得出影响我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试题答案】
一. 单项选择题
1. B 2. C 3. B 4. C 5. A 6. A 7. C 8. C
9. B 10. D 11. D 12. D 13. C 14. C 15. C 16. C
17. C 18. C 19. B 20. C 21. B 22. D 23. C 24. A
25. D 26. C 27. A 28. C 29. C 30. C
二. 材料解析题
31.
(1) 牛耕技术。
(2)①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② 特点:A男耕女织,自给自足;B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经济非常脆弱。
(3)古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条件:
① 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② 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
③ 水利的兴修
④ 政府要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等。
32.(1)从图一可知:① 商业突破坊市的界线;② 买卖时间延长,早晚都可以经营;
③ 城市和交通枢纽,商贩云集;④ 开封城里有繁华的商业区,也有专业交易场所;⑤ 临安早市、夜市昼夜相接,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从图二可知:刘家功夫针商标说明北宋人已经有商品保护意识;
从图三可知:交子说明北宋商业发达,商品交易量大,交易支付方便。)
(2)图片一是虚假的;图片二是真实的。
失误:① 出现了“大跃进”运动。②“左”倾错误的泛滥(答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强迫命令风也给分)
(3)两个伟大决策是:
① 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② 实行改革开放。
影响: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三. 问答题
33.
(1)阶段:甲午战争以后、一战期间、国民政府前十年、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五个阶段。表现: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额扩大;兴办近代企业的地区增多;以轻工业为主,其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影响: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前提和内在动力;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的瓦解和崩溃,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推进到制度层面。
(2)共同点:遭到压制而逐渐陷入困境。共同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日本、美国的野蛮经济掠夺;官僚资本的压榨、挤压和苛捐杂税。
(3)阻碍因素:先天不足,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相比,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后天畸形,重工业基础薄弱,且主要分布在沿海和通商口岸;近代中国政局长期动荡,使民族工业的发展缺乏稳定的社会环境。发展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不断冲击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客观上为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清末至民国历届政府都鼓励兴办实业;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热情不断高涨,使“实业救国”具有日益广泛的社会基础,特别是抵制洋货,提倡国货运动不断兴起,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实业家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是支撑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动力和力量源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