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河北省泊头市交河中学 罗进美
[命题趋向]
本单元包括1945年到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结,高考中有较多的大跨度题目最后落点都不能落在这里。本单元美国对华政策可和列强侵华史、二战后美国全球战略政策结合命题。国民党的内外政策可和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有关内容结合命题。共产党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土地改革总路线可和前后不同时期党的土地政策相结合命题。
[应对策略]
1.按照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8月-1946年6月)、战略防御(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反攻(1947年7月-1948年8月)、战略决战(1948年8月-1949年1月)和胜利进军(1949年1月-1949年10月)五个阶段来把握这一时期历史,并注重时间和空间的结合。五个阶段以战略反攻为重大转折点。这之前,解放军是在内线作战;之后,转为外线作战,开始结束蒋家王朝在中国统治的过程。
2.理清贯穿五个阶段的两条基本线索,即国民党假和平及发动内战失败的过程,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进行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如在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进攻中原等解放区召开伪国大,制定伪宪法重点进攻陕北、山东解放区;共产党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组织、领导反蒋第二条战线。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实行独裁统治镇压民主运动,经济恶化,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军事上陷于防守;共产党挺进中原,开始战略反攻,开展解放区土地改革,领导国统区民主运动。
3.抓住重庆谈判,政治协商会议,“国民大会”,反蒋第二条战线,北平谈判等要害点,把握国共两党的政治斗争及其结果。从背景、目的、内容等方面比较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
4.归纳、整理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不同阶段战略方针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防御阶段,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作战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反攻阶段,以外线作战为主,以中原地区为突破口展开全国反攻。决战阶段实行战略决战,将敌人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地区。渡江战争后,追歼残敌,解放全国。战略方针的变化,主要根椐敌我力量对比等因素进行分析。
5.了解、把握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工作重心发生的两次转移与标志。第一次由城市转向农村,标志是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第二次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标志是七届二中全会。要从背景分析转变的原因。
6.了解抗战胜利后,在中国革命前途上的三种主张(或方案、道路),简言之,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和人民共和国。熟悉中共领导地位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考题链接]
一、选择题
1.(2003年全国)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签订“双十协定”,内容涉及国家政治建设,其要点不包括
A. 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B. 国民党结束“训政”
C. 保障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
D.改组国民政府
2.(2002年上海春季)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心机关年在地因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几经转移。下列按转移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一组是
A. 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B. 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平
C. 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北平
D.上海、西柏坡、瑞金、延安、北平
3.(2002年广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鼓舞下创作的作品是
①长诗《王贵与李香香》
②歌曲《义勇军进行曲》
③历史剧《屈原》
④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② D.①④
4.(2002年广东)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
A. 粉碎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期间
B. 进行战略反攻期间
C. 三大战争期间
D.渡江战争胜利后
5.(2001年上海)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评论中,哪一种更接近史实本质?
A. 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 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
C. “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
6.(2001年广东、河南)下列民主党派,建立于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是
A. 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
B. 九三学社、中国农工民主党
C. 九三学社、中国民主同盟
D.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
7.(2001年江西)下列关于1949年4月北平和平谈判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谈判时蒋介石在南京执政
②谈判双方分别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
③谈判以共产党提出的八项条件为基础
④谈判双方代表达成了文字协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8.(2001年江西)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剖析中国古代历史的著作是
A.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
B. 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C. 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
D.剪伯赞的《中国史纲》
9.(2001年全国)1949年3月中共中心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
①避免农民战争中的流寇主义
②克服农民阶级的私有观念
③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现享乐腐化作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2000年山西)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由城市到农村,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由农村包围城市,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之一是
A. 俄国是工业国,中国是农业国
B. 俄国城市人口占多数,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
C. 二月革命后,俄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受到削弱;中国大城市中反动势力强大
D.俄国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根深蒂固
11.(2000年春季)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 全面进攻解放区
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优势兵力防守战略要地
二、材料解析题(2004年江苏)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及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
——《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
材料二:据许多观察家的意见,他们(指国民党政府)已经堕落于腐败,争夺地位权力,……一向是一党政府,而不是在西方寓义下之民主政府。……尽管如此,我们为了显见的理由,仍然继续全力援助国民政府。
——《艾奇逊致杜鲁门的信》(1947年7月)
回答:
①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
②根据材料二,概括当时西方“观察家”眼中的国民党政府形象。
③艾奇逊写这封信的时候,中国的政治局势如何?他所谓的“显见的理由”是什么?
三、问答题
1.(2003年上海春季)孙中山早在1921年的《实业计划》中就提出了开发三峡、造福于民的设想。但是在旧中国始终未能实现。请根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简要说明其不能实现的原因。
2.(2000年广东)抗日战争胜利后,民主党派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主张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试结合当时政治形势的发展对这一过程加以叙述。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D 本题解题的要害是判定出D项改组国民政府是重庆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而不是“双十协定”的内容。
2.A 首先要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限,即建国前。按照时间顺序,中共中心机关转移的顺序是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平。
3.D 本题考查考生识记、比较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于1942年,《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都是反映解放区农村斗争的作品;而《义勇军进行曲》、《屈原》都是20世纪40年代前的作品。
4.B 本题主要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再认能力。解放军收复延安是在1947年,据此判定B项正确。
5.C 本题主要考查对内战爆发前国共两党关系和当时时局的熟悉。A项适合于抗战中,B项模糊了国共两党的阶级性质,D项所术更不符全实际。
6.A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解题时可结合回忆内战爆发后,国民党迫害民盟、民建、民进等民主党派的情况。
7.D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和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时要联系北平和平谈判的历史背景,谈判双方,谈判结果,进行思考。①项当时蒋介石已经下野。②项谈判中的一方代表是代表南京国民政府。
8.B 本题考查对历史文献的评价能力。解题时要了解《中国古代社会》一书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熟悉这部史学著作所处的地位。A项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概论。C、D项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的两部中国史著作。
9.C 本题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能力。解题要害是理解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要求我们在夺取政权后,以李自成的失败为借鉴,防止产生骄傲麻痹思想和出现享乐腐化作风,不能重蹈历史的覆辙。
10.C 本题侧重考查考生对历史事件原因的阐释能力,也考查考生熟悉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要害是准确理解教材内容,俄国和中国革命道路不同,是由两国国情不同决定的。A项俄国在十月革命前,农业仍占优势。B项俄国城市人占多数不可能。D项不符合事实。
11.B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和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的能力。解题要害在于对解放军战略反攻历史背景、方针、目的的了解。
二、材料解析题
①扶蒋反共
②政治腐败(争夺权力);一党专政(独裁)
③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国民党统治已被推翻)。阻止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取得政权,尽力维护美国在华利益。
[解析] 第①问要求学生回答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基本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直接答出,但我们也应了解二战后美国企图称霸世界的野心,而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在中国妄图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反共政府。为此,它就必须首先“阻止共产党安全控制中国”,维护美国在华利益。第②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不难回答,第③问可根据艾奇逊写信时间(1947年7月)来推断。
问答题
1.20世纪20~40年代的旧中国,政治黑暗、腐败丛生;军阀割据、战乱不断;日本侵略、烧杀抢夺;经济凋敝、国力不济;科技落后、人才匮乏。因此,既无安定的社会环境,也无强大的综合国力来兴建浩大的三峡工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有效地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能力。题目本身已给出了“20世纪20~4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状况”的提示,这些思维角度便是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准绳;既然孙中山的三峡工程的设想“不能实现的原因”,那么只要归纳、概括上述思维角度方面的不利条件即可;既然是“简要说明”,就是简要答了一般现象,毋须罗列具体的历史事实。
2.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建国,民盟代表和其他民主人士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
国民党破坏政协会议决议,先后制造“校场口血案”、“下关惨案”和“李闻血案”,并非法召开“制宪国大”。民盟等民主党派拒绝参加伪国大,反对其通过的伪宪法。
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强令解散民盟。次年初民盟在香港重建总部,同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决裂,与共产党合作。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民主党派熟悉到在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接受并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其领导人陆续到达解放区,并于1949年9月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有历史阐释能力。回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时间范围是从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然后,以民主党派参加重庆政协,拒绝参加伪国大,同蒋介石集团决裂和参加新政协会为环节,结合当时政治、军事形势,理清民主党派政治立场和主张的演变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