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双基金题一
l.A 2.C 3.B 4.D 5.A 6.D 7.B 8.C 9.A
10.
变化:由预备放弃台湾到重新把台湾纳入美国在亚洲的战略体系。(或重新扶植台湾)预备放弃台湾的原因:认为国民党已无可救药;援蒋阻共会付出过高的代价,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台湾对美国西太平洋防线无足轻重。重新扶植台湾并阻止共产党解放台湾的直接原因是朝鲜战争的爆发。若中国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朝鲜、日本的利益,进而影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
影响: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外部形势,造成台湾和大陆的分裂对立,使中国长期不能统一,直至今日。
11.B 12.D 13.C 14.B
15.
(1)变化:由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再到把土地平均分给农民。
(2)原因:材料一反映的是国共十年时期的土地政策,此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的目的在于消灭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其生产革命的积极性。材料二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社会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中共的土地政策的目的是调动农民抗日生产的积极性,同时联合、团结地主一致抗日。材料三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又变为阶级矛盾,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是为了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
(3)说明的问题:农民是小私有生产者,保守私有是基本性,土地公有无法满足其土地要求,因而也无法最终调动其革命生产的积极性。若真正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必须实行土地归农民所有的政策。因此这一变化说明中共中心已意识到政策的不足之处,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进而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土地政策。
(4)熟悉:中共依据主要矛盾的变化,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政策,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不断修正、完善党的政策,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6.A 17.D 18.D 19.C 20.A
21、
(1)限制富农。因“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心占据了统治地位。
(2)减租减息,交租交息。为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和财产。为了充分调动农民支持革命的积极性,壮大人民民主力量,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保护富农的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早日恢复农业生产,孤立地主。
(4)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实事求是。
双基金题二1.B 2.B 3.C 4.B 5.A 6.C 7.B 8.D 9.D
10.
(1)由于社会经济改组和战争破坏,农民负担还很重,民族资产阶级团“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而恐慌。
(2)仍是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作斗争,巩固人民政权。
(3)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是主要矛盾;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4)策略:不要四面出击。实施:处理好国内各阶级、政党、民族之间的关系,以便孤立和打击当前的主要敌人。
11.A 12.D 13.B 14.B 15.D 16.B 17.C 18.A 19.B
20.
(1)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工业化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必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2)评论不正确,他只看到毛泽东重视农民,而没有看到毛泽东的深层思想,即:农村是暂时的根据地,不是也不可能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基础;革命任务是获得机器,实现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的转变,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毛泽东不是一个民粹主义者,而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一五计划的完成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D 7、A 8、D 9.D
10、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人民政权在下面三个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
(1)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建设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方面:
①追歼残敌,建立各级人民政府,在大陆彻底摧毁国民党的反动政权。
②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保卫和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③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制定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2)改变旧的所有制,建立新的所有制方面:
①继续进行土改,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
②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③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3)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工业化建设方面:
①1949年~1952年采取种种措施,克服财政困难,恢复国民经济。
②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的史实,充分说明了人民民主政权建立以后,是积极地促进新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帮助新的制度去根除、去消灭旧的基础和旧的阶级。
11、B 12、B 13、C 14、B
15、建国初期,由于生产力落后和国民经济面临严重困难,为调动城乡私人资本生产积极性,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共中心确立了革命胜利后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利用和限制的正确方针,并熟悉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中共的熟悉符合实际,但在实践中出现了偏差,对私人资本主义改造速度过快,工作过粗,涉及面过大,未能注重改造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但是实践中出现的不良问题同改造的成就相比是次要的。
16、B 17、B 18、D 19.A 20、D
21、
成就:形成以东北为中心的工业基地;铁路公路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建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京广线全线开通;西部建设取得成就,建成宝成、兰新铁路,建成通往青藏高原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大港、胜利油田建成,结束了“洋油时代”;工农业总产值大幅度增加,电力工业增长很快。
影响:开始改变了我国工业的落后面貌,为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基础;巩固了国防,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注重发展与国防和边疆经济密切相关的边疆地区的交通运输。
成因:当时我国工业基础特点是重工业十分薄弱,又受帝国主义的封锁、威胁、包围,必须尽快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实力巩固边防;受苏联模式的影响。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A 6、C 7、B 8、C 9、D 10、B 11、B
12、A 13、B 14、B
15、(1)夸大主观能动作用,忽视客观规律。
(2)武钢、包钢。
(3)破坏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破坏了生态平衡和矿产资源,造成严重自然灾难。
(4)根本原因在于主观熟悉与客观实际相背离;客观上,在于党的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原则,遭到严重破坏,也在于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11、B 17、C 18、D 19、B
20、(1)承认党在领导经济建设上存在超越客观条件的指导性错误;从领导经济工作的经验,非凡是党的领导作风方面,分析了产生错误的原因;基本上肯定了“三面红旗”。
(2)刘少奇:对“三面红旗”的熟悉,采取等待实践检验、保留研究余地的态度。毛泽东:带头承担领导责任,勇于自我批评。林彪:推行个人崇拜,否定了毛泽东负有的主要领导责任。
(3)比较实事求是地对待已经熟悉到的缺点错误;对扭转经济困难起到重要作用;是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没有从指导思想上彻底清理“左”的错误;林彪的发言对纠正错误和发扬党内民主,起了消极作用。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双基金题一
1、D 2、D 3、A 4、C 5、D 6、A 7、A 8、C 9、D 10、C
12、B 12、A 13、A 14、C 15、A 16、B 17、D 18、B 19、D 20、C
双基金题二
1、C 2、A 3、D 4、A 5、B 6、A 7、B 8、C 9、C 10、C 11、A 12、D 13、D 14、A 21、背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建设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主持中心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
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措施:整顿企业治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
意义:系统纠正了“文革”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1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预备。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双基金题一
1、C 2、D 3、C 4、D 5、A 6、B 7、C 8、B 9、B 10、D
11、(1)作用是既否定了“两个凡是”,又蕴含着要纠正错误的东西。把“准确”二字放在前面,更突出了要否定和纠正错误的意思。这一提法击中了“两个凡是”的要害,成为全党走出“两个凡是”的禁区,开辟思想解放道路的先导。
(2)用意是说明毛泽东在1955年所作出的这一论断,经实践检验是错误的。同时也证实了毛泽东的话并非全都是真理,因此对毛泽东也就不能“两个凡是”对待。根据当时客观斗争形势,避开正面冲击,所以两篇文章都巧妙地借用华国锋的话来批判“两个凡是”;都打着深入批判“四人帮”的旗号批判“两个凡是”。这样,好使“两个凡是”派无可回击可击,又论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正确观点。
12、A 13、D 14、A 15、D
16、(1)从理论上修改了我国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
主要原因:党对阶级斗争形势的高估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严重后果: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反右倾”等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造成三年严重经济困难,发生“文革”十年浩劫,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盛行。
(2)共同点:都注重突出我国生产力发展还很落后这一基本国情,强调要把集中力量发展经济放在首位。
不同点:八大关于我国主要矛盾的提法,理论上不完全准确,没有全面地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后,既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同时又很不完善,其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相矛盾。而叶剑英的讲话不仅提出了社会制度是一个由不成熟、不完善向更高级发展的运动过程,而且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其不同点说明党对社会主义的熟悉不断深化和科学化。
双基金题二
1、D 2、A 3、A 4、A 5、C 6、B 7、C 8、B 9、C
10、
(1)农业生产力下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经营、治理混乱。
(2)本质上是相同的,即在保持耕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经营治理的责任制。但也有差别,20世纪60年代是经营治理中的部分责任制,1979年以后是经营治理的全部责任制。
(3)两个时期生产责任制都是在保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对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改革,不是所有制的改变。因此,不是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斗争,也不会回复到农业合作化以前的状况。虽然责任制会造成贫富差别,但由于土地公有,不能买卖,所以地主阶级不会出现,剥削制度也不会复辟。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责任制实行以后,多劳多得,真正体现了这一分配原则。
11、
(1)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交通运输方面,东北成为重工业基地。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的制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苏联的援助;广大农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援。
(2)能源(石油)建设和国防科技成就突出。周恩来等老干部和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工人的艰苦奋斗。
(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推行。
(4)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
12、(1)农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有较大下降,工业制造(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较大,第三产业的比重基本上没有变化。
(2)党和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是把发展工业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对第三产业只要求在工农业优先发展的前提下有相应的发展。我国的人口众多而工业基础薄弱,党制定的优先发展工业和农业的战略是合乎国情的。但是,对第三产业重视不够也反映出计划经济的特点。
(3)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例。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3、B 14、C 15、D 16、B
17、(1)以进行集中生产合作化的方式进行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改革前的集体生产变为家庭为主体的个体生产。
(2)不是。因为改革不是要取消集体经济,而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更高水平的集体经济。
(3)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人民公社发展速度太快,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因此有必要退回去。
(4)实质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内容,以促进生产更快地发展。熟悉: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第二次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