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一年级 >> 历史高中一年级复习试卷 >> 正文

 

[组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查询历高一上复习的详细结果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本章时间范围主要是围绕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孙中山1894年建立兴中会倡导革命,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近二十年的历史。这一阶段的历史主流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全国迅速广泛地开展起来,终于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帝制。这一时期社会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朝统治集团的矛盾。

早在甲午中日战争期间,1894年底,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就开始倡导革命,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始。因为当时维新变法是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所以,对孙中山倡导革命,响应者寥寥。戊戌变法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清王朝反动性的彻底暴露,使爱国志士纷纷走上革命道路。随着新式学堂和留学生的增多,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队伍迅速壮大,他们成为传播民主革命思想、建立民主革命团体的中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实现了大联合,建立了全国统一的政党,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从1901年至1911年,为拯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先后推行“新政”与“预备立宪”。其结果是扩大和加深了社会矛盾,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在革命党人推动下,革命形势日益成熟。1911年4月的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给帝国主义,激发了保路运动。四川的保路运动规模最大,为武昌起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武汉地区的文学社和共进会多年来扎实地进行革命宣传和组织活动,在新军中打下基础。他们在同盟会推动下筹划起义。1911年10月,靠着革命士兵的高度主动性,武昌起义取得成功。之后,全国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树起了民主共和国的旗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的失败证实,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二、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比较章炳麟、邹容、陈天华民主革命思想的不同特点及其对推动革命运动发展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三民主义”这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的全面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分析,培养学生学会区别现象与本质,提高观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辛亥革命功过的全面评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5.引导学生认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的因果关系,如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政党的建立、四川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资产阶级软弱和袁世凯篡权等。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观点去熟悉历史的发展过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搏。

【知识网络】

【学法指导】

11906年,孙中山先生说:“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下列对此观点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正确地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
  B.明确反对当时流行的种族复仇思想
  C.认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具有双重意义
  D.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革命

【答案】A

【解析】本题是1995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否定式单选题。此题为材料辨析选择题,读懂材料为审题的要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筛选。旨在考查考生对孙中山先生新、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理解,以及对近代中国民族问题实质的理解。此题是考查理论思维能力较高层次的选择题。此题的难点在于A选项。近代中国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其民族问题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剥削,这是由中国社会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社会矛盾所决定的,而其次才是国内的民族问题。A没有搞清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能熟悉到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反对帝国主义的问题。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才使中国民族不能独立和解放,要进行民族革命就要反对帝国主义。这一点是孙中山先生在旧三民主义中没有深刻熟悉的地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单纯的反满的民族革命。到1924年前后,孙中山接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实现国共合作,在新三民主义中,他的民族主义思想有了重要的发展,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的主张,真正揭示了近代中国的民族问题。A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可以清楚地看出,孙中山先生并不是主张种族复仇观点的持有者,故B是正确的。从“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可以看出,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具有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双重意义,因而C也是正确的。“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说明了孙中山先生坚持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观点指导政治革命,即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立宪政体。故D也是正确的。

2中国同盟会得以成立的条件有

①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②清政府“预备立宪”破产③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发展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建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答案】B

【解析】本题是1997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组合式单选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同盟会成立背景的理解,难度不大。解题的要害是抓住问题的时间切入点进行分析。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1905年以后的史实均应排除出去。选项②中的“预备立宪”破产在1911年,标志是“皇族内阁”的成立。部分考生把此内容和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的内容相混淆,造成错选。还有些考生漏选了“革命形势有了重大发展”一项。对于基本史实的时间、前后联系、逻辑顺序,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给以足够的重视。否则,即使较轻易的题也会因史实记忆不清而难以作答。

3中国同盟会被称作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下述理由不正确的是

A.以兴中会、华兴会和日知会等革命团体的联合为基础
  B.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C.建立了从中心本部到各地支部的组织系统
  D.推举产生了公认的革命领袖

【答案】A

【解析】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否定式单项选择题。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本题就是关于对同盟会成立的熟悉。题干所述“中国同盟会被称作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考生熟知的一个历史结论。试题从史论结合的角度,要求考生从备选项中确认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史实依据,从而筛选出正确答案,旨在考查考生的记忆和分析能力。从同盟会的组织形式、组成人员的成分和革命纲领,都说明它既不同于旧时的会党或秘密结社,也不同于成立前各省区的革命团体。本题审题时应注重题于中“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是分析要害。B、C、D三项从革命纲领(体现同盟会的性质)、组织系统、革命领袖(体现同盟会的全国性、统一性)等不同角度支持了这一结论。而A项中的“日知会”成立于1906年,不可能成为1905年就已成立的中国同盟会的基础。

4清政府“预备立宪”之所以是一场骗局,主要是因为

A.借“预备”之名拖延立宪  B.载沣任摄政工总揽大权
  C.不能满足立宪派的要求   D.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

【答案】D

【解析】本题是1999年全国高考题。这道程度性选择题从“原因”的角度考察分析问题和史论结合的能力。得出“清政府‘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预备立宪”的实质是“极力维护君主专制权力。”所以,解答此题要从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去思考。

5清政府“预备立宪”骗局破产的标志是

A.“皇族内阁”成立    B.“成都血案”发生
  C.公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  D.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答案】A

【解析】本题是1995年全国高考题。20年代初,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的打击下,清朝统治呈现出严重危机。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加强专制集权,清政府又搞起“预备立宪”的把戏。1905年,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查宪政: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预备立宪”期为九年;又于1909年在各省设咨议局,1910年在北京设资政院。到了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的一再要求下,不得不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预备立宪”骗局的破产。

6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

A.要求铁路干线改为商办     B.收回用于铁路的股款
  C.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D.反对举借外债兴办铁路

【答案】C

【解析】本题是 1998年全国高考题。保路运动是 20世纪初中国人民开展的收回利权斗争的高潮,其直接原因是1911年清政府公布的“铁路国有”政策,其实质是反对清政府将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课本中提供的历史材料《保路同志会宣言》称:“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这就揭示出保路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收回被清政府出卖的铁路权利”。

7下列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中,最主要的是

A.清朝湖北当局无力反抗   B.革命党人筹划周密完善
  C.起义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  D.立宪派改变策略乘机附和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6年全国高考题。此题是让考生分析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旨在考查考生对武昌起义的熟悉程度以及分析、比较和判定历史问题的能力水平。此题是一道程度选择题(“最佳”选择题),解题的思路是从起义的主观条件方面,依据史实进行判定。四个选项中,B、D两项较易排除。立宪派在武昌起义当时没有附和革命,他们附和革命是武昌起义以后的现象,而不是起义中的现象。与B项相对应的内容可以从课本的小字部分找到。起义前,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虽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预备工作,但究竟已发生了炸弹不慎爆炸的非凡情况,不好说是“筹划周密完善”了。起义的直接领导者,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负责人或逃或伤,正处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靠着士兵的革命主动精神,仍然取得了胜利。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于1905年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以武装起义的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他们先后发动了萍浏醴起义和广州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起义。革命党人在起义中表现出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正是这一系列起义和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培育了湖北新军的革命主动精神,成为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8武昌起义后,列强由预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7年全国高考题。该题以教材情景为依托设计,涉及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基本史实,旨在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解题的要害在于把握辛亥革命过程的基本史实。首先要注重“武昌起义后”这一时间界定,其次要抓准设问的角度,即导致列强政策变化的“决定性因素”。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时间概念错误。教材明确讲到:“革命力量在全国的迅猛发展,使帝国主义看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于是就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按:指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显然,C项应判定为答案。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在这一政策变化之后,故D项应视为干扰项排除。

9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把握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有

①控制北洋新军②立宪派的支持③帝国主义的扶植④革命党人妥协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8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组合式单选题。该题是依托教材情境设计的,设问角度是“由果找因”,旨在考查考生能否把历史问题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审题时先要注重时间是界定在“武昌起义后”,“袁世凯重新把握清政府实权”指的是1911年11月初清政府被迫任命当时已被罢官的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重掌清政府实权的原因是什么?主观原因是他“控制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南下镇压革命,但不听清政府指挥),军队是政权的支柱,是袁得以重新掌权的实力基础;客观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扶植”,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而②④两项所引史实发生于袁世凯重新掌权后的南北和谈中,应视为干扰项而排除。考生的失误在于,把此题和他们所熟悉的另一设问即“袁世凯得以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原因”相混淆,从而造成多选②④项而错误作答。

10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活动不包括

A.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
  B.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
  C.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D.英国公使策划南北“和谈”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92年全国高考多选题,此处改为否定式单选题。此题思想性很强。解题时首先要注重时间界定。从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1912年1月1日,时间很短,只有两个多月。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活动主要是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不使落入革命党人之手;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策划南北“和谈”。至于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那是一年以后的事。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并刺杀了宋教仁,引起各界人士反对,这时才有“善后”的问题。

111911年-1925年间建立的下列政权中,具有革命性质的是①南京临时政府②北京政府③湖北军政府④广东国民政府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本题是1989年全国高考题。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各政权性质的理解。四个政权中,只有北京政府是北洋军阀性质的政权。判定一个政权是否具有革命的性质,不仅要看政权的组成人员代表的阶级利益,还要看其政策体现了哪个阶级的利益。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后建立的湖北军政府,尽管以黎元洪、汤化龙为首,他们的革命性并不强,但其政策、措施有利于革命的发展,所以具有革命性质。1912年元旦在南京建立的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其法令、措施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利益。1925年7月,孙中山建立的广东革命政府改组为广东国民政府,精卫任主席,当时是一个国共合作的政权,具有革命性。

12简要说明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的基本思想及其实践效果。

【答案】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种思想在当时影响有限,没有产生明显的实际效果。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企图用拜上帝教和绝对平均主义来改造中国。他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但最后失败了。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西方、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他们发动变法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但是百日维新也以失败而告终。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他领导的辛亥革命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在总体上未获得成功。后来,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它成为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提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武器,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并指明了向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

【解析】本题是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魏源、洪秀全、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五个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实践活动的了解。这是一个“大跨度、高概括”类型的问答题。解题的要害是审清题意。时间跨度要准确,民主革命时期近110年(1840-1949),无需延伸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概括五位人物的基本思想,无需详述每人的具体主张。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因此基本思想的内容应抓住这个中心,主要围绕对待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态度而展开。概括实践效果而不是具体的实践过程,只要点明其思想影响及成败即可,无需详尽罗列史实。但考生往往抓不住要点,致使费时不少,得分不多。因此,考生在备考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历史基本问题的理解,一定要练习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概括方法,要强化思维练习的力度,要真正提高这种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各种复杂的题型面前,迅速构思,有效组合,提纲携领,事半功倍。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一上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组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专题九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太平天国运动练习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自测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练习题
    太平天国运动测试题
    太平天国、新思潮萌发练习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北洋军阀的统治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二章练习题
    人权宣言测试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练习题
    古代中心集权制度综合检测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测验
    人民解放战争选择题专项练习
    人民解放战争单元知识总结及单元达纲…
    人民解放战争测试题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测试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题 社会主义建设阶…
    第三单元(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测试题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单…
    人民解放战争高考汇编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测试
    历史习题设计与范式提示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专题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2
    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测试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测试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高考真题演练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族团结和外交成就 基础金题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恢复发展 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祖国的统…
    民族团结和外交成就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练习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能力练习题
    高 一 历 史 同 步 测 试
    高一历史上册专题复习
    中国近代史第一-二单元测试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能力测试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
    历高一期中综合测试题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能力…
    高一上历史(人教版)复习提纲
    高一上学期历史科复习线索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练习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2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测试题
    高一地理 复习提纲
    高一历史复习
    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一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试题
    高一历史必修一复习纲要(专题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练习题
    中国近代史练习
    历史提纲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测试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高考汇编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测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欧洲无产阶级争取民主的斗争测试
    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
    清朝晚期文化(一)★第二节 清朝晚…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测试题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拿破仑帝国的建立与封建制度的复辟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测试
    抗战胜利后的人民民主运动测试
    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练…
    法国资产阶级共和制度的最终确立测试
    法国大革命的最初胜利测试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题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练习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综合能…
    高一上学期期末复习(历史)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高考汇编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单元检测
    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测试题
    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
    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测…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单…
    民主与专专制的反复较量测试
    人民解放战争同步训练
    中国近现代史第一章练习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测试题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练习题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打开外交新局面测试
    北洋军阀的统治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检测试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复习题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及联合国复习题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复习…
    “国共的十年对峙”单元检测题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测试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测…
    中国近现代史(下)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练习题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能力…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能力练习…
    历高一期末综合测试题
    中国近现代史(上)试卷(第一章至第…
    会考练习·中国近现代史(上)第二章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题及参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1——5章测试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高考真题演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选择题专题练习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测试题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测试题
    高一实验班历史学科月考(10月)试卷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单元测试
    高一历史期末考试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单元知识总结及单…
    江苏省高考历史科考试说明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测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高考汇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和国防测试题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测试题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同步训练
    北洋军阀的统治【能力练习与测试】
    高一历史年终考试
    【复习资料】高一历史科会考知识点
    上学期高一历史第4、5单元单元试卷
    两极世界的形成测试题
    下学期金州区历史联考模拟试题
    年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五检测卷
    普通高中毕业会考历史试卷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测试题
    《国共十年对峙》过关练习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性测试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
    中国近现代史综合练习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选择题
    高考历史复习之高一历史上册中国近代…
    高一历史必修Ⅱ经济史复习纲要(岳麓版…
    新课标历史知识体系归纳
    全面理解英国议会出台威斯敏斯特法的…
    中学历史知识巧记速记法
    高考文综(山东卷)
    打开外交新局面
    第一学期历史试题月考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