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目标导引:
1、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学习目标:
⑴熟悉秦汉唐宋元的主要政治制度,唐的三省六部制、宋的二府制、元的一省制;
⑵知道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非凡是西汉与元朝;
⑶了解皇权不断加强与中心官制的变化;
⑷理解集权与分权机制的辩证关系;
⑸分析和论证中国古代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特点。
课时:1课时
知识提纲:
一、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
⑴中心设 、 、 ,习称三公;
⑵中、外朝
①武帝任命身边的侍从、秘书等人为 、侍中等,形成“ ”决策机构;
②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 ”执行机构
2、东汉:进一步剥夺 的权限,扩大 的权力,成为决策中枢机构
3、魏晋:逐步形成 、 、 三省体制
4、隋唐:
⑴三省
①隋朝:尚书省、 、门下省为中心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②唐朝:中书省掌 ,门下省掌 ,尚书省负责 。
⑵六部: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
二、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变
1、北宋
⑴中书门下是最高 机构,最高长官行使 职权;
⑵枢密院是最高 机构,长官地位低于宰相;
⑶后来增设 为副相,设 治理财政,粉勾宰相职权。
2、元朝
(1)以 为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2)以 为最高军事机构
(3)设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 地区
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西汉
(1)汉初 并行,景帝至武帝逐步削弱
(2)武帝后期,全国设 作为监察区,设 代表中心行使监察权
2、东汉
(1)初期,刺史增添了 和
(2)东汉末,州演变为 ,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 三级
3、隋朝:隋初废除郡级,形成 两级
4、唐朝(1)唐朝地方行政制度分全国为10道,作为 ,肃宗时道成为 之上的行政实体
(2)唐中后期在地方设军镇,发展成 局面
5、北宋
(1)宋太祖削减地方 权力,由中心派文臣做地方官
(2)地方政权分 、 、 三级
6、元朝
(1)地方实行 制度,省最高长官称为 ,拥有大权
(2)行省之下,分 、 、 、 ,边远民族地区设 治理
四、影响
(1)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2)造成地方官对中心和君主的绝对依靠,导致 ,而且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
重点难点分析
1、 从汉至元中心政治制度是如何演变的?主要解决了什么矛盾?
解答:(1)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主要是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地方治理体制的变化趋势怎样?
解答:(1)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隋唐实行州县两级制,虽然重视对地方的监督,但是出现了藩镇割据现象;北宋削弱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心派文臣做地方官,实行州县两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进行治理。
(2)趋势:在分权的基础上,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治理,建立起中心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心,最后听命于君主的治理体制。
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解答:(1)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
(3)在中心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心和地方关系中,中心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答应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治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课标解读:
课标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两汉时期“汉承秦制”,汉初实行三公九卿制,后来三公权力逐渐被内廷的尚书台所取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宋元时期,基本形成中书省主政,枢密院主军事的局面,北宋又设参知政事、三司使分割宰相权力。
2、(1)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不断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君权和相权、中心和地方的矛盾贯穿始终(封建社会的两对基本矛盾)
(3)在中心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4)中心和地方关系中,中心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答应地方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中心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治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典型例题分析:
一、中心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1、汉朝初期,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有( )
(1) 起用布衣为相
(2)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削弱三公权限
(3) 形成“中期”决策机构,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执行机构
(4) 尚书令代替丞相把握了行政权
A、(1)(2)(3)(4) B、(1)(2)(3) C、(1)(3) D、(2)(4)
例2、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策略之一是( )
A、 召开政事堂会议,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分割宰相的权力
C、 以六部分理朝政
D、 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领六部
例3、宋朝被称为“二府”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B、中书省和枢密院
C、尚书省和枢密院 D、三司使和枢密院
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例4、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县是为了( )
A、防止武人割据 B、控制地方实权
C、提高行政效能 D、发展地方变化
例5、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 )
(1)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2)扩大了元朝的行政区域,发展了版图
(3)加强了中心对地方的有效管辖 (4)带有民族压迫的色彩
A、(1)(2)(3)(4) B、(1)(2)(4) C、(2)(3)(4) D、(1)(2)
例6、下列官职不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A、御史 B、刺史 C、节度使 D、观察史
例7、元朝设置的行省之下治理边远民族地区的机构是( )
A、达鲁花赤 B、平章政事 C、宣政院 D、宣慰司
★例8、五代十国依靠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
A、 采用文官取代武将任地方长官 B、从中心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 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治理军事
课堂练习
班级: 姓名:
一、选择题
1、汉武帝为限制宰相权力而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枢密史 B、设置刺史
C、尚书令代替丞相把握了行政权 D、建立“中朝”机构
2、贞观年间,唐朝中心政府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A、尚书—中书—门下 B、中书—门下—尚书
C、尚书—门下—中书 D、门下—中书—尚书
3、元朝最高军事机关是( )
A、中书省 B、门下省 C、枢密院 D、宣政院
4、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 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 D、创设御史大夫
5、从7~9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13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
A、吏部 B、户部 C、礼部 D、工部
6、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粉勾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
(1)参知政事 (2)三司使 (3)刺史 (4)枢密使
A、(1)(2)(3) B、(1)(2)(4)C、(2)(3)(4)D、(1)(3)(4)
7、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主要是为了监察( )
(1)丞相(2)民众(3)诸侯(4)地方高官
A、(1)(2)B、(3)(4)C、(2)(3)(4)D、(1)(2)(3)(4)
8、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A、陕西 B、云南 C、河北 D、河南
9、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个人担任,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宋代相当于丞相的官职更多。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专制主义中心集权不断加强
B、封建中心政府民主政治得到了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心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10、唐朝的“三省”与宋朝的“二府”,其设置的共同作用是( )
A、调整中心与地方的关系
B、避免了君主专断与决策失误
C、相权分散,不利于中心集权的加强
D、分散削弱了相权,皇权加强
二、阅读下列材料:
11、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中书省主要负责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诏赦;门下省主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复审中书诏赦,如认为不当,可以封还和加以驳政,称“封驳”。尚书省负责贯彻各种政令。“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则,从而彼此制约,以掌管国家大政。
但是,这个原则并没有始终贯彻。唐中期以后,三省掌管却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为荣誉职,决策政策之权则被剥夺。玄宗以后,起草诏赦之权有为翰林学士所分隔;尚书省各部司的职权,在安史之乱后也大部分被各种使职所瓜分。故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民存实亡。
请回答:
(1)与前代三公九卿制相比,三省六部制取得了哪些进步?
(2)“唐中叶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反映了什么趋势的加强?
12、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是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它的确立、完善和不断加强,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发展的基本轨迹。结合有关史实,请回答:
(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的核心是什么?其发展历程中两对基本矛盾是设么?
(2)以北宋为例,说明统治者是如何解决上述两对矛盾的?
(3)该制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何积极影响?又有何消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