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压杨么农民起义军。在抗金问题上,高宗和岳飞存在矛盾和斗争,但在镇压农民起义问题上,岳飞和高宗立场完全一致。岳飞曾说: “内寇不除,何以攘外 ? ”岳飞运用剿抚结合的手法,很快地镇压了钟相、杨么农民大起义。虽然岳飞是奉高宗之命前去镇压的,但也回避不了直接绞杀农民起义的责任。
这里要指出的是,岳飞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也不是如王继烈同志所说的那样, “岳飞是最忠实地执行封建帝王的命令”。如在攻破扬么起义军最后一座营奈时,猛将牛皋欲遵照高宗& ldquo;必期平荡,以靖方隅”的命令。向岳飞提出“略行洗荡使后人知所怕惧”。岳飞坚决不同意。他说: “杨么之徒,本是村民,先被钟相以妖怪诳感,次又经程吏部 ( 昌寓 ) 怀鼎江劫虏之辱不复有恤,须要杀尽以雪前耻,致养得贼势张大。其实只是苟全性命,聚众逃生。今既诸寨出降,又渠魁杨么已被显诛,其余党徒,并是国家赤子,杀之,岂不伤恩 ? 有何利益?……若屠戮斩碱,不是好官”,说罢,连喊数声:“不得杀!不得杀!”( 44 )将士听了,心悦口服。岳飞从俘获的起义军将士中,挑选出几万精壮的编入军内,其余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 “给米粮”,归田就业,然后把三十余所起义军营寨烧毁。岳飞所以能把起义军中的骨干收编到自己队伍中,这是因为他是爱国抗金的,而钟相、杨么起义军本来也是抗金的,有着共同一致的地方。可见,岳飞既奉高宗之命忠实地镇压了反抗朝廷的杨么起义,但又不是最忠实地执行高宗命令,对农民起义军彻底& ldquo;平荡”,屠戮以尽。
岳飞在镇压江西农民起义时,也并非不折不扣地执行高宗屠杀农民起义军的政策的 ”,对高宗“以隆祐 ( 太后>震惊故,屠虔城 ( 赣州 ) 的” “密旨”,就曾抵制。建炎四年 (1130) 初,被金军穷迫逃往江西虔州的隆祐太后,给沿路居民带来极大骚扰。其护卫禁军,买东西明抢暗夺,行如强盗,引起群众反抗。虔州民陈辛率领愤怒的群众包围了隆祐太后的住所——景德寺。隆祐太后遂指使禁卫军杀出景德寺, “纵火肆掠”,激起更大的农民起义,这就是所谓“隆祐震惊”。事隔三年,高宗传出“密旨”给岳飞,命令岳飞血洗虔城,为隆祐太后“震惊” 实行报复。岳飞接到这一“密旨”,拒不执行。他上书高宗: “请诛首恶,而赦胁从”。高宗批复,“不许”!岳飞再次上书据理抗诏,高宗沉默不答。岳飞不顾激怒高宗的危险,第三次上书,坚持己见。高宗不得已批复,让岳飞自己裁决。岳飞把农民起义领袖彭铁大、李动天、陈颙等“数人”杀害了,但保住了虔城居民不受屠戮。 “虔人欢声如雷”,绘岳飞象挂在家中,表示纪念( 45 )。
上举这些事实,并非“为英雄讳”,要掩盖岳飞的污点,而是尊重历史的事实。对岳飞的功过,该肯定到什么程度就肯定到什么程度,该否定到什么程度就否定到什么程度,在学术研究上,不能随意加码。根据历史事实,指出岳飞忠实地执行了封建皇帝的命令,镇压农民起义,这是必要的,但没有必要在“忠实地执行& rdquo;前面,再加上一个“最”字。要说 “岳飞是最忠实地执行封建帝王的命令”,那末,岳飞抗高宗密旨这一类事,又该作何解释 ?
(四)
王继烈同志说,岳飞临刑被害前,“还愚不可及地希求赵构能洞察他的耿耿忠心”,不知此说根据从何而来。我们知道,岳飞临刑前在狱案上留下的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46 )。联系到他被骗入狱第一天审问时就已明白:“吾方知,既落秦桧国贼之手,使吾为国忠心,一旦都休!”( 47 )说明从一下狱开始,岳飞对高宗就不存在幻想。倘使对高宗还寄于幻想,何必哀叹“一旦都休”呢 ? 在狱中, “飞久不伏,因不食求死”,用绝食的手段同高宗、秦桧投降集团进行了不屈的斗争。他也没有希求赵构怜悯他的耿耿忠心。他临刑前留下的“天日昭昭”愤笔,正是表明了岳飞对赵构、秦桧一手制造冤案的强烈抗议。说岳飞对高宗“愚忠”',“愚不可及 ”,也是站不住脚的。
综上所述,岳飞的一生有功有过;在和宋高宗的关系上,有统一也有矛盾,既“有忠”、也有“斗 ”,不存在对高宗的“无限忠诚”、 “绝对忠君”的问题。 “当然,在岳飞的一生中,‘剿贼'与抗金相比是居第二位的”。王继烈同志这句话说得对。正因为在南宋初期的社会矛盾小,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是次要矛盾,而岳飞一生的主要活动是献身于抗金斗争和反对赵构、秦桧妥协投降的政策,这就决定了岳飞的主流 -- ――抗金业绩是主要的。而其镇压农民起义的活动,作为忠君、忠于封建统治的思想应予以否定,但这毕竟是支流,是次要的。瑕不掩瑜,功大于过。这就是说,我们在评论岳飞的思想时,所应当强调的和肯定的是他那坚持抗金、反对妥协投降的爱国主义思想,而不是他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忠君思想。岳飞之死,正是死于他坚持抗金斗争、不屈地与赵构、秦桧妥协投降政策作斗争上。岳飞为爱国抗金而死,决不是“死于忠君”。如果他事事处处能象在镇压农民起义中那样地 “忠君”,岳飞会遭高宗杀害吗 ? 王继烈同志所评论的, “绝对忠君”的岳飞, “却被自己无限忠诚的皇帝惨杀”,难以使人信服。
六十年代初,曾掀起过一场关于岳飞的讨论。有的同志在讨论中正确地指出,“历代统治阶级总是减弱他 ( 岳飞 ) 的抗金声望,只强调忠君”( 48 )。这话,在今天仍然值得深思。历代统治阶级强调岳飞的“忠君”,显然是为了歪曲历史上的岳飞的真实形象,利用岳飞在人民中享有的崇高威望,宣扬“忠君” 思想,为巩固封建统治服务。今天,我们在研究和评论岳飞的思想时,不能不注意到八百多年来关于岳飞忠君的传统影响和舆论。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尊重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地对岳飞的忠君思想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比较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
(1)王继烈:《评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