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岳飞名词《满江红》,这首词作于1134年,是岳飞第一次北伐大获全胜并获得朝廷擢升为清远军节度使时所写,其意气风发和英雄气概为百草止水所折服。要知道,这年的岳飞才32岁,如此年轻就成为朝廷的栋梁和肱股,不能不说岳飞才气冲天英雄盖世。也正是这个时期,岳飞壮怀激烈励精图治,并踌躇满志去兑现他精忠报国的热望。然而他所想不到的是,与他矢志北伐收复河山相左,他所忠诚的南宋皇帝赵构却一心只想着苟安江南。因为,收复河山固然重要,但却因此要迎回父兄徽钦二帝,高宗赵构的皇位自然就难于保全。
忆往日,历经千辛万险,赵构得以白衣渡江,从而从阶下囚一跃而登九五至尊。刚开始尚还雄心壮志,起雄兵,雪前耻,迎回父兄。然而,龙庭端坐日久,便眷眷不忍离去。及至前线将士稳住南宋局势,便害怕起父兄的回归。就因为这样,赵构才会想着跟金朝议和,以保全自己的皇位和荣华富贵。皇帝的小九九为宰相秦桧所洞悉,于是秦桧便鞍前马后地为赵构操劳和张罗。
正当前线将士挡住金人的铁蹄,奋勇向前信心大振地收复失地之时,朝廷劲吹的议和风让他们倍为愤怒,以岳飞为主的主战派理所当然地奋起抗争。当然,岳飞的抗争对象只是以秦桧为主的朝廷议和大臣,他可能终生都不会明白,议和的源头恰恰是皇帝赵构,而这恰恰就是岳飞命运的悲哀所在。就这样,虽然岳飞等极力抗议,朝廷与金人的议和还是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139年,宋金议和条款达成,岳飞不仅上书反对,而且拒绝朝廷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从而令皇帝怀恨在心。
所幸的是,几个月后,金人自己撕毁了议和条约,并继续起兵南攻大宋。出乎金兀术意料的是,宋军在东、西两线取得抗金大捷,岳飞更是挥兵沿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对岳飞来说,他梦寐以求的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了,这次他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不仅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还导致金军全军军心动摇,令金军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南宋抗金斗争终于有了根本性的转机,宋军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于是,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高呼,“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
然而,岳飞的胜利不仅令金人慌乱,也令南宋皇帝惊慌失措。如果岳飞真的直捣黄龙,徽钦二帝势必迎回,高宗赵构的皇位该往哪儿放?于是南宋朝廷果断地勒令东西两线的宋军撤退,然后又用12道金牌催促岳飞班师回朝。但是,回到京城的岳飞还是不能令赵构放心,于是最善于揣摩圣意的秦桧便把岳飞连同他的儿子处死在风波亭上。那年,岳飞才39岁!岳飞死后,南宋主战派势弱,宋金议和成功,南宋甘当金人的儿皇帝,金人则继续扣留徽钦二帝以成全赵构的帝位。
岳飞英明神武和精忠报国的故事千古流传,他的不幸和冤屈也令后人愤愤不平。为了表彰和怀念岳飞,后来人为他立了岳王庙,并让秦桧夫妇的铜像始终跪倒在岳飞面前供人唾骂。可是,百草止水不平的是,害死岳飞的元凶主谋其实是高宗赵构,真正应该为岳飞下跪的正是这个金人的儿皇帝。或者至少赵构应该跪在秦桧夫妇的前面,成为世人最主要的唾弃对象。至于秦桧,他不过是主谋元凶手下的刽子手,可是纵观历史,人们一致谴责和唾弃的是刽子手秦桧,而不是元凶赵构。就像今人总结文革,总是喜欢把责任推给那所谓的四个人构成的帮派,而不是始作俑者老毛。
为何?就因为中国历史自始至终就是一部帝王史,让一个帝王跪在臣子的脚下认错,无论如何后世帝王们都会不忍,于是害死岳飞的责任就只能一股脑地推给秦桧。不仅如此,岳飞的经历还一再为后世帝王们所忌讳,因为几乎所有的皇帝都不喜欢这样的大臣。难道岳飞不忠?忠,但他更多地忠于苍生和社稷,他只知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只知道雪国耻、复江山、迎二帝,可就是疏忽了顶头上司皇帝的感受。是他不聪明吗?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