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里,岳飞最值得景仰的,首先是其军事指挥才能,其次是其对君王、对朝廷的忠诚,及对部下之义。这种美德是普适的、永恒的。当年生活于驱逐鞑虏而建立的朱明王朝之下的人,与后来又生活于满人统治之下的人,都会接受这些美德。那个时代的人们虽有夷夏之辨,虽有种群意识,却没有现代的民族意识,因而不论哪个种群,都可以从岳飞身上看到可景仰的美德,对岳飞的评价,虽历三族、四代而无变化、无争议。
到20世纪,中国人接受了西方传来的民族观念,经过复杂的演变,大约到抗战时期,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观念、意识。此时,评价岳飞及类似人物就成了一个难题。人们陷入两个相互矛盾的取向中而纠缠不清: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冲突就都属于本“民族”内部的冲突,这些战争中的英雄自然就难算民族英雄了,很多人甚至于怀疑那些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而含糊其词地将其一笔带过。岳飞恰恰就是这类战争中的英雄,于是,岳飞是否民族英雄,就成为争论的话题。
由此可以看出,评价岳飞之难源于今人闭着眼睛跳进了自己的观念陷阱。人们过于固执地以今衡古,用古人根本无法想象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要求古人。摆脱这一困境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同情地理解历史,尊重历史,尊重古人,从人的角度、而不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岳飞。岳飞从来不是为现代意义的“民族”、更不是为20世纪才出现的“中华民族”奋斗的,他是在忠、孝、仁、义等传统观念支配下,为君王为黎民而战,其中彰显了忠勇之美德。这美德表现于具体历史时空中,但自身却是永恒的、普遍的。
《长江商报》9月5日 作者:秋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