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到杭州,去游览了西湖边上的岳庙。在殿堂内转了一圈后,走出后门,停在了一块风化严重的石碑前。碑上的字迹还是分得清的,上书:“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何愁不太平。”这是清人镌刻的岳飞的名言。岳飞元帅确实慷慨激昂,一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所展现的人格。 历史上有很多人被歪曲了,被误解了,比如曹操,比如王安石。其实抗金名将岳飞也是被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了。尽管史书上写的明明白白,但人们总认为岳飞“愚忠”,这也近似于“莫须有”的罪名。 历史上的岳元帅分明是一个金怒目似的人物。他的被削夺兵权,被诬陷下狱,因“抗命”罪被杀,并非是唯皇上马首是瞻,并非处事畏首畏尾,而是因为敢于坚持正义,敢于说真话,敢于批评朝政时事,不屑与权奸宵小同流合污,这才得罪赵构——秦桧集团的。 岳飞是不掩饰自己的意见的,有时甚至很自负,根本不是一个谦谦君子。都督张浚有次以某地人事安排征询岳飞意见,张浚每提一名将领,岳飞都认为不适宜。张浚很生气,讽刺说,我就知道除了你岳太尉,没有人能够胜任!张浚权重位高,而且有多次提携之恩,但岳飞却并不照顾面子,仍是要在言语上争个输嬴。明朝的李贽在读这段史实时也认为岳飞“一再胡说”。图一时口舌之快,不计后果,岳飞确实太直,胸无城府,很容易得罪人。岳飞不是圆滑的政治家,而是一位勇气过人的大将,他在军事上深通谋略,但做人却缺少心眼。岳飞的悲剧,当然首先是时代、社会的悲剧,但多少跟性格也有点关系。高尔基说,性格决定命运。 由于和张浚闹意见,岳飞便向皇帝提出辞呈。他守候在母亲的坟墓旁尽孝心,不理军事。朝廷着急了,催促岳飞赶快赴任,岳飞置之不理;部属跪下来以死相求,他也不为所动。直到第六天,他才回到军营。还有一次也是不满皇帝的处置,他也把军权上交,自己本来伤病需要疗养,就呆在翠微山上不下来。可见,岳少保是很有个性的,甚至有点任性。对那位新贵秦桧,岳飞更是不留情面,曾多次为赵鼎罢相鸣不平,公开说秦桧执政只能丧权辱国。一次秦桧代表朝廷与金人签订了“和约”,朝臣们都向秦桧祝贺,岳飞也写了一联贺词:“莫守金石之约,难充沟壑之欲。“(和约并不是像金石一样牢固,金人的贪欲是没有止境的)气得秦桧七窍生烟。 其实以上几件小事,都可以为岳带来祸患。皇帝天下独尊,权臣炙手可热,谁敢与之斗气?历朝历代多少贤臣名士,稍稍露了点怨声,就被高高在上的皇帝老儿杀头或流放。甚至还有腹诽一说,你对皇帝的意见不表示态度,不发言,那么你肯定是在心里(肚腹)诽谤皇帝,这也是犯了大不敬的罪名,应该问斩的。当时是国难当头,用人之际,赵构不得不忍一忍,表面上若无其事,其实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张浚这位大都督本来是很欣赏岳飞的,大约此后也对岳飞冷淡了。岳飞被诬陷,张浚没有落井下石,但也没有施以援手。而权奸秦桧,就此把岳飞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 官场人心难测,有的人你对他很友好,他也会把你当敌人。绍兴年间的别一位大将张俊,就是这一种人。当岳飞职位比他低,受他节制时,他尚能公正对待,在一次大战后还向皇帝表奏岳飞军功第一。一有战事,他就把岳飞调到自己麾下冲锋陷阵。当岳飞也成为一个方面军的主帅后,张俊的态度就变了,虽然也常在一起并肩抗击金兵,但却对岳飞的战绩心生忌妒,并且上表歪曲事实。岳飞平定洞庭湖“水贼“扬么,向朝世忠和张俊各送了一条楼船,韩世忠很高兴,张俊却感到不舒服。 张俊本是抗金大将,却投靠一心主和的权相秦桧。开初,秦桧一伙恨岳飞碍后碍脚,但还没有下杀手,而把矛头对准另一员抗金主将韩世忠。他们认为韩世忠武勇彪悍,敢做敢说,行事不计后果,不大听招呼,肯定是“和议“的最大障碍。他们先削去了韩世忠的兵权,再由张俊出面拉扰岳飞,提议平分韩世忠的部队。岳飞当然不愿干这种缺德事,张俊碰了一鼻子灰。秦张没有就此罢休,马上再出毒招。秦桧秘密逮捕了韩世忠的部下统领胡访,逼他诬告韩世忠谋反。当是时,如果岳飞袖手旁观,“风波亭”的悲剧主角则是韩世忠了。但是忠怀激烈的岳飞哪能不管,他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派人驰马告诉韩世忠。韩世忠连忙去见皇帝,澄清了事实,避免了杀身之祸。秦桧、张俊一伙由此深恨岳飞,他们放开韩世忠,转而陷害岳飞。 秦桧把整韩世忠的手段照样搬到岳飞身上,也是先逼部将诬告,然后连及主帅。岳飞被捕下狱及遇害后,富于正义感的韩世忠数次为岳飞鸣冤,甚至当面责问秦桧:“你们说岳飞谋反有什么真凭实据?”秦桧厚着脸以“莫须有”作答。韩世忠愤怒地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历来是功高震主,功臣良将本来是极聪惠之人,但当局者迷,如韩信攻下三齐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