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诗人元稹简述 龙 克 生 平 元稹(779~831),唐代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贞元九年(793)以明两经擢第。次年得陈子昂《感遇》诗及杜甫诗数百首读之,始作诗。贞元十五年,初仕于河中府。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娶名门女韦丛。数年后,妻亡。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左拾遗,后得宰相裴□提拔为监察御史,出使剑南东川,劾奏不法官吏,为此得罪宦宫权贵。元和五年,宦官与元稹争宿驿舍正厅,击伤元稹,反贬元稹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元和六年,裴□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藩镇严绶和监军宦官崔潭峻,为时论所薄。元和十年一度回朝,不久出为通州司马,转虢州长史。这一时期作诗甚多,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元和十四年,再度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拜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依附另一派宦官的李逢吉所倾轧,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829),入为尚书左丞,又出为武昌军节度使,逝于任所。元稹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文集、与友人之合集多种,收录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 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全唐诗》录其诗歌28卷。 元稹:文学成就 元稹,中国唐代文坛上成就卓著的作家,与白居易齐名, 世称“元白”。《全唐书》将杜甫、李白、元稹、白居易、刘禹锡并排为“言诗”之列,而“皆卓然以所长为一世冠。”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中国大地上曾出现过历时20年之久的全民参与的学习、传诵元白诗歌的运动,形成“传道讽诵,流闻阙下,里巷相传,为之纸贵”的读者市场,此乃大唐以来中国诗坛上一条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元稹诗歌、小说、散文、文学批评等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而以诗歌成就最大,历来受到文学史家的重视。成就较大的乐府诗、颇具特色的艳诗与悼亡诗、独树一帜的次韵排律等三个方面的诗歌,“在平易坦荡中呈现出丽绝华美”,与白居易一道开一代新诗之风气,形成流传至今的诗歌流派“元和体”和“长庆体”。他和白居易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乐府诗在元诗中占有重要地位,《田家词》、《织妇词》等诗同情劳动人民及妇女的疾苦;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为其代表作之一,与白居易《长恨歌》媲美;最具特色的悼亡诗《离思》、《遣悲怀》等代表作流传最广。元稹与白居易之友情被传为文坛佳话,在诗歌形式上,元稹依次重用白诗原韵,韵同而意殊,开创“次韵相酬”之独特诗体,为当时诗坛带来鲜活的生命力和现实主义精神,“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在散文方面,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王实甫改为《西厢记》。曾自编诗集、文集、与友人合集多种,《全唐诗》收录其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共 100卷,题为《元氏长庆集》。 元稹生活在盛世巅峰过后的中唐,他以自己的文学实践,为寻求突围的中唐文学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无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与参加,诗歌内容的变革,诗歌理论的提出,诗歌唱和形式的创新,还是对唐文,尤其是对当时制诰文的弃旧图新,以及对唐传奇的发展繁荣,成绩显而易见,其在中唐文坛主盟者之一地位,无可置疑。
[1] [2] [3] 下一页
|